滲漏是困擾地下隧道施工的世界性問題,而武漢首條湖底隧道——東湖隧道,最深處建在湖底12米,卻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記者昨在東湖隧道施工現場看到,整個隧道湖中段、北岸段主體結構已全部完工,工人正在回填隧道頂部湖底的土方,隧道內壁沒有一點點滲水印跡,12月中旬即可恢復東湖水面。施工方市政集團隧道公司項目部技術負責人謝學彬告訴記者,剛剛經過一個月的“回水”試驗,湖中段隧道大考成績優異,基本實現“滴水不漏”。
全長1585米的東湖下穿隧道,是二環線跨越東湖的關鍵性工程。其中穿越湖泊段長625米,最深處位于湖面下12米處,在湖底呈“S”形走勢。隧道造型為矩形箱涵,高6米,寬21.7米,雙洞雙向4車道。從省審計廳原址入地,原梅嶺加油站附近鉆出地面。
謝學彬介紹,長江隧道采用的是“地老虎”打洞。東湖隧道“入地”比較淺,整個工程采取明挖法施工,即先在湖中筑起圍堰,抽干湖水,將施工區域與東湖暫時隔離開;開挖隧道深基坑前,先在基坑兩側外沿向地下置入兩排維護樁;再開挖、澆筑隧道結構;建成后再回填土方、恢復湖面。
打鉚樁搶回半年工期
由于拆遷、管線遷改耽誤,東湖隧道北岸段原計劃一年的工期被壓縮到半年。市政府給施工方市政集團隧道公司定下“死目標”——9月28日北岸段必須完工,然后直到今年4月才真正進場施工。為節省工期,市政集團隧道公司決定嘗試一種新工藝——無內支撐旋噴攪拌加勁樁支護法。簡單理解,就是邊開挖邊往隧道深基坑兩壁打“大頭鉚釘”支護,這樣基坑中間可不需要鋼支架支撐,也省去拆卸的麻煩,可大大壓縮工期。
謝學彬介紹,打入這種巨型“鉚釘”前,先在兩壁鉆孔注漿,在混凝土尚未凝固前,置入鉚樁,通過擠壓使混凝土滲入周邊及頂部土層,形成“帶兩個頭的膨脹樁”。一般在基坑兩壁上下隔2米、左右橫隔1.5米,密密麻麻打一片,相當于一面墻上釘滿釘子來固定。再在“鉚釘外”豎一排維護樁,基坑兩壁形成銅墻鐵壁,自然“固若金湯”。
“砌墻找平”實現滴水不漏
建隧道最大的難題還是防滲漏。按傳統施工工藝,直接向隧道基坑兩側鋼管維護樁噴射混凝土、涂防水層,再做隧道結構。由于鋼管的圓形結構,混凝土很難噴射平整,最終產生施工縫,導致混凝土開裂。
謝學彬說,混凝土開裂也是世界級難題,一旦隧道出現混凝土開裂,滲漏就很難避免,而側壁不平整則是出現開裂的關鍵性因素。
市政集團在實戰中摸索出“砌墻找平”的“絕招”:在維護樁外直接砌一排磚,糊上泥漿,再做防水層,因為磚塊的平整度肯定比噴射混凝土好。此外“打鉚釘”支護的新工藝可減少施工環節,直接減少分段施工產生的結合縫,使側墻、頂板可一次澆筑到位,也為解決滲漏打下基礎。
目前,受拆遷影響“拖后腿”的南岸段也在加緊施工,東湖隧道可確保明年4月通車。
記者昨在東湖隧道施工現場看到,整個隧道湖中段、北岸段主體結構已全部完工,工人正在回填隧道頂部湖底的土方,隧道內壁沒有一點點滲水印跡,12月中旬即可恢復東湖水面。施工方市政集團隧道公司項目部技術負責人謝學彬告訴記者,剛剛經過一個月的“回水”試驗,湖中段隧道大考成績優異,基本實現“滴水不漏”。
全長1585米的東湖下穿隧道,是二環線跨越東湖的關鍵性工程。其中穿越湖泊段長625米,最深處位于湖面下12米處,在湖底呈“S”形走勢。隧道造型為矩形箱涵,高6米,寬21.7米,雙洞雙向4車道。從省審計廳原址入地,原梅嶺加油站附近鉆出地面。
謝學彬介紹,長江隧道采用的是“地老虎”打洞。東湖隧道“入地”比較淺,整個工程采取明挖法施工,即先在湖中筑起圍堰,抽干湖水,將施工區域與東湖暫時隔離開;開挖隧道深基坑前,先在基坑兩側外沿向地下置入兩排維護樁;再開挖、澆筑隧道結構;建成后再回填土方、恢復湖面。
打鉚樁搶回半年工期
由于拆遷、管線遷改耽誤,東湖隧道北岸段原計劃一年的工期被壓縮到半年。市政府給施工方市政集團隧道公司定下“死目標”——9月28日北岸段必須完工,然后直到今年4月才真正進場施工。為節省工期,市政集團隧道公司決定嘗試一種新工藝——無內支撐旋噴攪拌加勁樁支護法。簡單理解,就是邊開挖邊往隧道深基坑兩壁打“大頭鉚釘”支護,這樣基坑中間可不需要鋼支架支撐,也省去拆卸的麻煩,可大大壓縮工期。
謝學彬介紹,打入這種巨型“鉚釘”前,先在兩壁鉆孔注漿,在混凝土尚未凝固前,置入鉚樁,通過擠壓使混凝土滲入周邊及頂部土層,形成“帶兩個頭的膨脹樁”。一般在基坑兩壁上下隔2米、左右橫隔1.5米,密密麻麻打一片,相當于一面墻上釘滿釘子來固定。再在“鉚釘外”豎一排維護樁,基坑兩壁形成銅墻鐵壁,自然“固若金湯”。
“砌墻找平”實現滴水不漏
建隧道最大的難題還是防滲漏。按傳統施工工藝,直接向隧道基坑兩側鋼管維護樁噴射混凝土、涂防水層,再做隧道結構。由于鋼管的圓形結構,混凝土很難噴射平整,最終產生施工縫,導致混凝土開裂。
謝學彬說,混凝土開裂也是世界級難題,一旦隧道出現混凝土開裂,滲漏就很難避免,而側壁不平整則是出現開裂的關鍵性因素。
市政集團在實戰中摸索出“砌墻找平”的“絕招”:在維護樁外直接砌一排磚,糊上泥漿,再做防水層,因為磚塊的平整度肯定比噴射混凝土好。此外“打鉚釘”支護的新工藝可減少施工環節,直接減少分段施工產生的結合縫,使側墻、頂板可一次澆筑到位,也為解決滲漏打下基礎。
目前,受拆遷影響“拖后腿”的南岸段也在加緊施工,東湖隧道可確保明年4月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