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大師茅以升有一個精辟論斷:“從一座橋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當地工商業的榮枯和工藝水平。從全國各地的修橋歷史更可看出一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情況。”
盛世建橋。蘇通大橋的宗旨是“大工程觀”,使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大橋的建設,創造條件使其既為工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又在工程建設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大橋現場總指揮、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說:“蘇通大橋是國家級重點工程,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有責任帶動整個行業跨越發展。”
帶動企業實現群體跨越
蘇通大橋共有272根斜拉索,有56根的長度打破了世界紀錄,其中最長的8根均為577米,每根由313根直徑7毫米的鋼絲集束而成,一根鉛筆粗細的鋼絲要承受4輛轎車的重量。
讓中國特大橋梁用上中國自己生產的鋼絲,是中國幾代造橋人的心愿。指揮部經反復權衡,把7000噸高強度鍍鋅鋼絲的任務交給了寶鋼。寶鋼成立了技術攻關組,幾經周折,生產能力從最初的月產100噸達到1000多噸。寶鋼二鋼公司總經理張健說:“我們完全是拼過來的,工程需要是企業創新的最大動力,如果沒有蘇通大橋這個大舞臺,我們的跨越可能還要等上10年。”
鋼箱梁最長的一段原先設計為100米,重達3600噸,租用國外的浮吊,不僅需要支付昂貴的租金和運費,而且工期還受制于人。指揮部與上海振華港機公司聯合攻關,終于獲得成功,為其后來研制出亞洲最大、填補我國裝備業空白的4000噸浮吊積累了經驗。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高揚程混凝土泵是橋塔施工離不開的設備,知名度高的是一些外國品牌。但建設者心有不甘:外國產品雖好,但也沒有在300米高塔施工的先例,何不同臺競技一展實力?于是,進口一臺,國產長沙“三一重工”一臺,結果,進口的故障不少,國產的卻毛病不多。
據統計,大橋工程先后有78家國內企業參與,實現了群體跨越。目前,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山橋集團、寶鋼集團、法爾勝集團等4家國內知名企業已在馬來西亞檳城二橋、香港昂船洲大橋和美國奧克蘭大橋項目中中標,進入世界舞臺的競爭。
讓大企業吃技術飯管理飯
目前,我國施工企業尚處于工程技術產業鏈的低端,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忙著找飯吃、搶飯吃,沒有多少錢能投入到創新能力建設上。蘇通大橋指揮部提出,要讓大企業吃技術飯、管理飯。
總承包和聯合體承包是國際工程建設市場上通行的方式。蘇通大橋在項目招標中,標段都盡量做大,同時把涉及施工設計工作盡可能納入承包范疇,重點培養企業整合技術資源的能力。
常規工程的評標中,技術分和商務分一般為3∶7,而蘇通大橋采用“倒三七”方式,選擇技術最過硬的施工隊伍“深水斬蛟”,而不是“淺灘戲蝦”。
2006年2月,50米跨徑的箱梁移動模架托架從高空墜落,經認定,屬設備事故而非施工責任,但施工人員還是心情沮喪。指揮部研究認為,既是“斬蛟”,就絕非輕而易舉,換隊伍等于把挫折教訓也換走了。現場總指揮游慶仲來到工地:“我帶來三樣東西:一是‘打氣筒’,幫助大家重振士氣;二是‘放大鏡’,和大家一道找出根源和隱患;三是‘梳子’,共同梳理防范措施”。施工人員輕裝上陣,捷報頻傳。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施工過程中,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共采購了3億元的設備,除4000萬國外設備,其余全部是國產設備和自主研發的設備。中交二航局副總經理、蘇通大橋二航項目部總經理劉先鵬說:“這得益于蘇通大橋管理機制的創新,總承包為施工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環保指標寫入招投標書
“我們在14年的時間參與修建了16座大橋。此次參加蘇通大橋的修建,感受最深的就是環保意識很強,環保制度很嚴,環保理念貫穿到施工的每一個環節。”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高級工程師萬駿義說。在建橋的過程中,指揮部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了各項環保要求,首次在國內設立了環境監理工程師。
大橋共有1786根鉆孔灌注樁,每根樁大約需要化學泥漿700噸。這些化學泥漿都呈強堿性,也是所有橋梁工程建設中最大的污染源。蘇通大橋在全國首次全面采用旋留泥漿篩分系統技術,使化學泥漿只在鋼箱內循環,而不進入周圍水體。橋樁打入水中產生1000多噸渣土,通過專用船運送到岸上的棄土坑處理。
南通市海事局還特別設立了蘇通大橋海事處,辦公室就設在江中的一艘躉船上,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水上辦公的海事辦公室。
為了保護珍貴魚類,指揮部要求承包商優化施工方案、抓緊施工進度、盡量縮短水下作業時間等。漁業部門最新統計顯示,與蘇通大橋施工前比較,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棲動物、蝦蟹、兩棲爬行和水生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均呈上升趨勢。
在蘇通大橋展覽館外的大橋公園里,有一尊頭像銅雕,一位工人正在扣緊頭上的安全帽。這是建設者們在莊嚴承諾,大橋的設計壽命是100年,百年之時,經過鑒定,我們能告慰后人:一百年啦,大橋還好著吶!
盛世建橋。蘇通大橋的宗旨是“大工程觀”,使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夠參與大橋的建設,創造條件使其既為工程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又在工程建設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大橋現場總指揮、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說:“蘇通大橋是國家級重點工程,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有責任帶動整個行業跨越發展。”
帶動企業實現群體跨越
蘇通大橋共有272根斜拉索,有56根的長度打破了世界紀錄,其中最長的8根均為577米,每根由313根直徑7毫米的鋼絲集束而成,一根鉛筆粗細的鋼絲要承受4輛轎車的重量。
讓中國特大橋梁用上中國自己生產的鋼絲,是中國幾代造橋人的心愿。指揮部經反復權衡,把7000噸高強度鍍鋅鋼絲的任務交給了寶鋼。寶鋼成立了技術攻關組,幾經周折,生產能力從最初的月產100噸達到1000多噸。寶鋼二鋼公司總經理張健說:“我們完全是拼過來的,工程需要是企業創新的最大動力,如果沒有蘇通大橋這個大舞臺,我們的跨越可能還要等上10年。”
鋼箱梁最長的一段原先設計為100米,重達3600噸,租用國外的浮吊,不僅需要支付昂貴的租金和運費,而且工期還受制于人。指揮部與上海振華港機公司聯合攻關,終于獲得成功,為其后來研制出亞洲最大、填補我國裝備業空白的4000噸浮吊積累了經驗。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高揚程混凝土泵是橋塔施工離不開的設備,知名度高的是一些外國品牌。但建設者心有不甘:外國產品雖好,但也沒有在300米高塔施工的先例,何不同臺競技一展實力?于是,進口一臺,國產長沙“三一重工”一臺,結果,進口的故障不少,國產的卻毛病不多。
據統計,大橋工程先后有78家國內企業參與,實現了群體跨越。目前,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山橋集團、寶鋼集團、法爾勝集團等4家國內知名企業已在馬來西亞檳城二橋、香港昂船洲大橋和美國奧克蘭大橋項目中中標,進入世界舞臺的競爭。
讓大企業吃技術飯管理飯
目前,我國施工企業尚處于工程技術產業鏈的低端,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忙著找飯吃、搶飯吃,沒有多少錢能投入到創新能力建設上。蘇通大橋指揮部提出,要讓大企業吃技術飯、管理飯。
總承包和聯合體承包是國際工程建設市場上通行的方式。蘇通大橋在項目招標中,標段都盡量做大,同時把涉及施工設計工作盡可能納入承包范疇,重點培養企業整合技術資源的能力。
常規工程的評標中,技術分和商務分一般為3∶7,而蘇通大橋采用“倒三七”方式,選擇技術最過硬的施工隊伍“深水斬蛟”,而不是“淺灘戲蝦”。
2006年2月,50米跨徑的箱梁移動模架托架從高空墜落,經認定,屬設備事故而非施工責任,但施工人員還是心情沮喪。指揮部研究認為,既是“斬蛟”,就絕非輕而易舉,換隊伍等于把挫折教訓也換走了。現場總指揮游慶仲來到工地:“我帶來三樣東西:一是‘打氣筒’,幫助大家重振士氣;二是‘放大鏡’,和大家一道找出根源和隱患;三是‘梳子’,共同梳理防范措施”。施工人員輕裝上陣,捷報頻傳。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施工過程中,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共采購了3億元的設備,除4000萬國外設備,其余全部是國產設備和自主研發的設備。中交二航局副總經理、蘇通大橋二航項目部總經理劉先鵬說:“這得益于蘇通大橋管理機制的創新,總承包為施工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環保指標寫入招投標書
“我們在14年的時間參與修建了16座大橋。此次參加蘇通大橋的修建,感受最深的就是環保意識很強,環保制度很嚴,環保理念貫穿到施工的每一個環節。”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高級工程師萬駿義說。在建橋的過程中,指揮部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了各項環保要求,首次在國內設立了環境監理工程師。
大橋共有1786根鉆孔灌注樁,每根樁大約需要化學泥漿700噸。這些化學泥漿都呈強堿性,也是所有橋梁工程建設中最大的污染源。蘇通大橋在全國首次全面采用旋留泥漿篩分系統技術,使化學泥漿只在鋼箱內循環,而不進入周圍水體。橋樁打入水中產生1000多噸渣土,通過專用船運送到岸上的棄土坑處理。
南通市海事局還特別設立了蘇通大橋海事處,辦公室就設在江中的一艘躉船上,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水上辦公的海事辦公室。
為了保護珍貴魚類,指揮部要求承包商優化施工方案、抓緊施工進度、盡量縮短水下作業時間等。漁業部門最新統計顯示,與蘇通大橋施工前比較,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棲動物、蝦蟹、兩棲爬行和水生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均呈上升趨勢。
在蘇通大橋展覽館外的大橋公園里,有一尊頭像銅雕,一位工人正在扣緊頭上的安全帽。這是建設者們在莊嚴承諾,大橋的設計壽命是100年,百年之時,經過鑒定,我們能告慰后人:一百年啦,大橋還好著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