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備受關注的襄渝鐵路全線施工最艱難的膨脹土隧道——新七里溝隧道,經過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三公司建設者16個月的艱苦奮戰勝利貫通。該公司在攻克典型的膨脹土隧道施工技術難題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新七里溝隧道,雖然全長只有235米,但屬襄渝鐵路全線最長的膨脹土隧道,這種膨脹土見水就膨脹,失水就收縮,見風就開裂,一裂就崩塌,在隧道施工史上尚無先例,受到鐵道部的高度關注,被鐵二院、西南交大列為重點科研項目。今年2月4日,鐵道部副部長盧春房來到襄渝鐵路調研,專門來到該隧道現場聽取施工情況匯報。
該座隧道原設計初期支護為每80厘米一榀的鋼格柵,由于受特殊地質條件的影響,隧道多次發生初期支護膨脹變形,最大變形量達到1.5米,先進的新奧法在該隧道施工中根本無法奏效。為了攻克膨脹土施工技術難關,項目部投入數十萬元在隧道里預埋了永久性鋼筋計、壓力盤、位移計、應力計,攻關小組每天記錄其中的數據,從中觀測膨脹土的變化規律。
2006年10月,該集團公司總經理宋津喜、公司董事長張風華、總經理李天勝會同隧道專家會集安康,共同為七里溝隧道會診,創造性地提出了“慢進快封強支護”的微、超短臺階加臨時支撐開挖法。采用上臺階全部人工開挖,人工出碴,中下臺階機械配合開挖。開挖前先施作一環超前小導管,再施作一環系統錨管(徑向錨桿)。開挖中,堅持上臺階每天量測一次,中下臺階一天二次,隨時掌握拱部的沉降量和邊墻的收斂量,并依靠搶拼施工循環速度加強中下臺階的收斂的控制。強支護體現在橫向、豎向、扇形支撐與鋼拱架受力成環,頂住了隧道邊墻膨脹土的巨大壓力。由于他們針對膨脹土的說變就變的“脾氣”,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措施,各項工序循環得以安全正常運行,成功地實現了襄渝線上這座最難施工的膨脹土隧道早日貫通,為其它膨脹土隧道的科學施工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