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不斷地培訓不僅能提高員工的知識和能力,還可使員工實現自我價值。在“幫助員工成功”理念的指引下,三一重視并不斷加強員工培訓,增強企業發展體質。而近期開展的“人才工廠”培訓,更是得到了公司領導、員工及代理商的認可,這一“三贏”格局為公司以后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才培養的模式?記者實地走訪了泵送“人才工廠”,一探究竟。
“不計成本”培養人才
8月22日,長沙火車站,劉禮平與5名同事坐上了前往甘肅的火車,近24個小時的車程對22歲的他來說,不是問題。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三一泵送事業部在甘肅的代理商——甘肅泓暢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而劉禮平的同學劉帥,在21日即已到達江蘇三一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并受到熱烈歡迎,該公司正是泵送事業部在江蘇的代理商。
作為泵送事業部“人才工廠”培養的首批學員,劉禮平、劉帥與自己的70名同學,將于近期到代理商處報到,隨后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服務工作。
談起“人才工廠”這一培訓模式,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梁林河如此解釋,泵送人才工廠項目是比照工廠模式運營,根據精益思想,建立培訓流水線,按固定工位與生產節拍定期輸出有理想、有熱情、認同三一文化、具備職業素養與技能的優秀人才。
這一“工廠式”培訓方法,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以首次啟動的泵送服務類人才工廠為例,從4月初開始,泵送服務公司與全國各地代理商聯系,確認各代理商對服務工程師的需求。需求確認后,泵送人力資源本部忙開了:制定服務工程師上崗認證考核標準、設計培訓流程、選擇場地建立培訓車間、聯系專兼職講師,直至學員開班培訓并順利結業。
“僅培訓車間的建立,公司就投入了上百萬元。”負責統籌服務培訓工作的泵送人力資源部培訓主管彭燕告訴記者。為了建立一座產出高效、“產品”優秀的“人才工廠”,泵送事業部經過嚴格甄選,終于敲定在三一工學院附近的攪拌設備公司建立這座工廠。
其中,攪拌設備榔梨工廠車間D跨東頭的600多平方米,用于建設理論及部件拆裝教學場地。同時,在榔梨工廠東側又開發了500平方米,新建了整機拆裝及操作教學實訓基地。另外,協調了教學設備及教具上百臺套,主機十多臺。
“與以前的培訓相比,此次人才工廠更注重實踐操作。”據泵送人力資源總監劉志明介紹,培訓學員所學習的課件,都是泵送研究院、工藝裝備研究院及服務公司聯合編制的,針對性非常強。
每一名學員不但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更需具備動手能力。在服務“人才工廠”,現已配備泵車、拖泵、車載泵、攪拌車、攪拌站主機等整機設備,以及分配閥、油泵、減速機、變速箱、底盤等零部件,學員有充分時間進行動手訓練。
同時,師資方面配有6名服務經驗豐富的專職講師。從產品的拆裝、保養、檢修等多方面進行訓練,保障學員真正提升服務技能。
另外,服務人才培訓更與市場相結合,設有30天的實習時間,代理商如果對學員不滿意,可以將學員退回公司再培訓。
培養效果受到肯定
“人才工廠”的培訓效果,也得到了受訓學員與代理商的肯定。“非常滿意。”當記者詢問攪拌班的劉禮平對“人才工廠”有何看法時,他脫口而出。
據劉禮平介紹,在培訓之前,每名學員必須經過泵送人力資源部的素質測試,合格者才能進入下一關:性格測試。最后一關則是理論考試。3“關”全部合格才能進入“人才工廠”培訓學習。
劉禮平很認可這3道測試,“因為做服務,首先必須學會與客戶溝通,只有性格穩定、溝通積極,才能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說實話,經過了這么多‘關卡’,我很珍惜這次培訓。”
每天上午6:00,出操回來后學習理論知識。拿電氣系統的知識來說,劉禮平以前在學校學得比較淺顯,經過這次培訓,他已能看懂復雜的電路控制圖,同時對電機、變壓器、變頻器在實際使用中的特性與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果不小心接錯了導線,那整個電路的性質就變了。等通電的時候,有可能燒毀整個線路。”這次培訓也讓劉禮平深深感受到了系統學習的必要性。
“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據劉禮平介紹,之前,他看授課老師操作后,覺得二次配線非常容易,但在自己動手后,才發覺無從下手。后來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他明白了怎樣去看二次接線圖,怎樣根據圖紙進行檢測與維修。
在部件拆裝實訓中,劉禮平的同學彭穎也有這樣的體會。“比如多路閥漏油這樣的故障,放在以前,我是不會維修的。”通過培訓后,彭穎知道首先要看什么地方漏油,若是高壓管接頭漏油換個O型圈就可以了,若是其他地方,則必須換掉損壞的油封。
“還有減速機的拆裝,必須先了解減速機的裝配圖。在拆卸前要仔細觀察零部件的結構及位置,考慮好合理的拆裝順序,拆下的零部件要妥善安放好,避免丟失和損壞。”說起自己新學到的專業技能,彭穎很是興奮。
相對于剛轉崗做服務的劉帥來說,“人才工廠”的培訓顯得更有意義。打算把技術學得更好的他,在邵陽湖汽工廠做了5個多月的調試工后,決定轉往服務崗位。今年4月,當劉帥得知泵送正在開展“人才工廠”的培訓計劃,他馬上報名參加了。
“像我們攪拌班,需要掌握的技術除了理論上的液壓基礎、電氣基礎等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學習整機拆裝、攪拌車結構及車橋等部件拆裝及相關的服務技能。”該班班長周立波表示,這次學習的技術知識系統全面,課程模塊化、教材規范化、講師專職化,很好地保障了培訓質量。
通過培訓,學員的技能得到了系統提升,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三一的服務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會,不管干什么,都懂得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用偏執的態度,窮盡一切手段,將三一服務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梁穩根董事長的這句話對周立波來說,是一種震撼,更成為了他工作的準則。
培訓學員也受到了公司領導的關注。在高溫時,梁林河、代晴華等公司領導還多次下達指示,縮短高溫日培訓時長。同時,配發短袖訓練服裝,提供免費就餐服務……這些關懷舉措,大大鼓舞了參訓學員。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人才工廠”采取小班教學模式,每班學員20人,保證實訓授課的質量,并且在每個工位都設置考核機制,考核不合格的學員進行重修返訓,“堅決不向用人單位輸出不合格人才。”
“今天我們的服務主任已經見了我們,他對我們很滿意。”身在江蘇的劉帥表示,接下來的日子里,他會苦練技術,爭取能早日成為像自己的老師——“神醫”謝向陽那樣的技術能手。
培訓是回報最高的投資
記者了解到,泵送“人才工廠”項目除了開始批量培訓服務工程師外,還將于9月份正式啟動有關研發人員的培訓。與此同時,制造、營銷的學員也即將進入這座工廠“錘煉”自我。這一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培訓,也因其良好的效果,得以在整個三一集團逐步推廣。
實際上,三一十分重視人才的自主培養,并將此視為公司給員工的最大的福利,集團每年投入培訓的費用超過一億元,其中包括研發崗前培訓、專業技能培訓、S1000工程、日籍專家講座、在線學習系統等各類特色培訓。
“人才工廠”這一創新性的培訓,是三一面對經濟周期,苦練內功,進一步提升員工素質的一種表現。盡管公司近期開展的培訓,曾因溝通不暢引發外界猜疑,但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坦言,“我認為培訓是很有必要的。”他表示,尤其是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三一正好可以利用市場放緩的機會,補回高速增長時期對培訓的欠賬。
據介紹,公司自2008年以來就一直在持續開展內部管理提升和員工素質提升工作,它既是三一更好地實現當前經營目標的基礎,也是未來成長為全球最優秀企業的必由之路。
唐修國認為,通過系統地開展培訓,可以解決公司亟待提升的員工技能、特別是知識型員工專業技術和素質問題;另外,培訓對于公司來說永遠是一種回報最高的投資,它能夠給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數十倍、數百倍的回報,也能夠使員工受益終生。“基于這些原因,我多次強調各事業部要加大員工的培訓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