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改變世界”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一重工)堪稱經典的一句傳播語。然而最近有人卻拿來戲謔地稱之為“行賄改變世界”,并因此引發了三一重工的再次“聲名鵲起”。
成立于1989年,2003年上市的三一重工,已經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并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
很優秀,也很“牛”。這是業界對三一重工的普遍評價。
4月19日,天涯論壇上傳了2011年三一重工向客戶“行賄”的證據,涉及公關費用總額1385.5萬元。雖然第二天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承認:“實際執行費用在100萬元左右”,但當日三一重工又以爆料人上傳的“證據”涉嫌造假,向長沙市公安局報案。
截至記者發稿之日,三一重工事件仍沒有最后定案。雖然真相撲朔迷離,但業界更為關注的卻是它所代表的一些行業共性話題。
三一重工“品質”幾何
從舉報材料看,這次費用主要是支付給混凝土機械的客戶。應該說,三一重工在國內混凝土機械方面占有較大優勢。2010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機械的銷售收入為178億元,占其主營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時,三一重工當年的混凝土機械銷售額位居世界第一。
“品質改變世界”是三一重工秉承的經營理念,也是他們宣稱的企業使命所在。作為混凝土機械的優勢制造商,三一重工的產品“品質”究竟如何?
據介紹,一般概念中的混凝土機械指“一站三車”,即混凝土攪拌站、散裝混凝土運輸、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和混凝土泵送車。
“在整個工程機械產品中,混凝土機械的技術含量不算太高,它的附加值比不上挖掘機等產品。”一位工程機械行業的專家如此說。具體到各個混凝土機械產品,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運輸系統,以及普通泵車,這些產品一般的工程機械企業都能生產。不過,高層泵車的技術含量高,毛利率也較高。“65米以上的泵車技術含量的確較高,特別是目前只有三一重工能夠生產72米以上的泵車,它的技術含量就更高”,這位專家進一步表示。
“三一重工的泵車配置的底盤是從國外進口,除了在零部件上比我們有一定競爭優勢之外,我們和他們的泵車在使用上基本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一位同樣生產混凝土機械的國內企業負責人這樣評價道。
從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近1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個行業經歷了高速的發展,產值從2000年的500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4000億元。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等。但同時也要看到,即使是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滿足率在80%左右,但很多整機產品,其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液壓件等還需要大量進口。“就泵車而言,如果將底盤計入進口的話,其關鍵部件進口的比例就可能達到整個泵車價值的20%~30%”,專家進一步解釋說。關鍵部件進口的成分過大,必然會影響整機銷售的利潤。
同時,在進口零部件方面,國內幾家主流制造商的進貨渠道基本一致。博世力士樂、小松,以及韓國的幾個廠家是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商主要的進貨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內幾大品牌的產品在價格、性能上更趨于同質化。
設備制造商共同的軟肋
三一重工的供貨商,一家機床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三一重工事件暴露出所有設備制造商共同的軟肋。
同為設備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相似點:首先,單臺價值較大。單臺泵車的價格在300萬~400萬元,而成套的混凝土機械的總價值可達上千萬元,甚至幾千萬元。因此,“如果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搞定一個大訂單,自然是許多設備制造商樂于去做的事”,這位機床企業負責人表示。
其次,購買決策人員相對集中,致使制造商公關成本低廉、操作程序簡單。以網上曝光的天山股份下屬單位的公關名單為例,其中涉及的人員不過總工程師、招標辦主任、總經理等5人,總公關費用為30萬元。采購設備的總價值8000萬元,三一重工支付的公關費用,其比例不過0.3%。據介紹,工程機械行業組織采購的比例在20%。這種A-A交易的方式中,只需要做好少數幾個關鍵人員的公關工作,就能達成交易,對于設備制造商說,的確是很合算的。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正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裝備制造大國。但隨著市場的繁榮,供給的增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自主研發、提供成套解決方案的能力并沒有相應跟上,致使企業過多地在低端、單臺設備上展開競爭,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能夠讓制造商在競爭中勝出的,就只有在促銷手段上使盡招數了。
回扣、返點這些慣用手法自不必說,現金、實物不斷在檔次上翻新。直接送給客戶一臺寶馬車,也不算什么新鮮事。近年來行業比較盛行的客戶大會,其中的搖獎環節更是暗藏玄機。
本地經銷商一般是協調制造商與客戶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但最新介入的第三方,如客戶所在地的公關公司、旅行社及伙伴公司等,則部分擔負了不同于以往經銷商的職能。在制造商與客戶之間引入的這些第三方,負責將設備的回扣洗白,并名正言順地將其交付到客戶手中,而不用讓客戶承擔相關的法律風險。這是發達國家的商業法律都難于涉及的空白地帶,中國要查處相關的行為,難度就更大了。
永遠的灰色?
“從我們第一天進公司開始,公司就進行商業誠信的教育,堅決反對商業行賄行為。”丹麥一家咨詢公司負責業務的張經理表示。
張經理介紹說,公司主要為能源、機械等行業的客戶提供智力性的解決方案,一般不進行設備的售賣。如正在進行的珠港澳大橋的建設項目,公司和供應設備的中方公司結成一個合作體,共同承擔該項目,其中的解決方案就是由公司提供的。雖然不清楚中方設備供應商的具體運行機制,但在公司層面,是不涉及任何“灰色”行為的。
“兩瓶紅酒價值以內的禮物”被公司認定為可以給予客戶的饋贈,張經理進一步表示:“在中國之外的市場,往往是客戶自己找上門來,因此不會涉及灰色地帶。而作為跨國公司,我們在中國也踐行同一種經營理念”。
“我們提供的是智力服務,而不是僅僅銷售幾臺設備”,這是張經理反復強調的內容。
無獨有偶,石油開采行業的一家法國服務商的商業運行模式也如出一轍。
這家服務商為中國的海上石油開采企業提供軟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術服務。面對中國普遍存在的潛規則,公司并不買賬。但即使是這樣,公司接到的訂單還是源源不斷,足以讓他們應接不暇。
以一種井下測量設備為例。國產品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往往一放入井下就發生爆炸,迫使開采停產。因此這種產品雖然價格最少在幾百萬美元,也只能從國外進口。但要買到這種產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取得法國政府的同意,然后還需要提前一年預訂。好在這種進口設備的確技術過硬,在井下測量3次的數據,基本沒有偏差。作為給設備提供配套服務的這家公司,也是要價不菲。公司配備的井上操作人員,每天的工資補貼以500~800美元計價,工作時間一般為一個月。“我們的設備和服務都具有無可替代性,這也是我們具有議價能力的關鍵”,這位技術人員說。
當然,跨國公司也并非都是一片凈土,從朗訊案、IBM案,再到西門子案,這些知名的國際公司都頻頻涉嫌商業腐敗。因此業內人士也表示,即使產品具有競爭力、技術含量高,也不是消除灰色的必然條件。只要存在利潤空間,只要缺乏法律監管,就總有人愿意鋌而走險。而實際上這種“冒險”支付的成本很低,足以“鼓勵”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冒險”。
不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中國客戶似乎更喜歡“欺負”本國供應商。如前面提到的海上石油開采行業,只要是中方供應商,就不得不經常滿足客戶的各種要求,不然他們就拿不到訂單,這使那些中方老板們苦惱不已。在另起爐灶之前,他們曾經是外企的技術人員,他們深知外企的老板是不予理會中國客戶的過分要求的。因此在這個行業,似乎中-中,中-外上下游之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游戲規則。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本土品牌幾乎一統天下的局面下,以上游戲規則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這種現象卻讓我們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訂單都必須通過商業賄賂來實現。暫且不論三一重工“賄賂門”的真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期間還有一個繼續發展壯大的空間,走得太快了,就難免出現各種磕磕絆絆,行業企業需要隨時警醒、修身、反思。
成立于1989年,2003年上市的三一重工,已經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并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
很優秀,也很“牛”。這是業界對三一重工的普遍評價。
4月19日,天涯論壇上傳了2011年三一重工向客戶“行賄”的證據,涉及公關費用總額1385.5萬元。雖然第二天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承認:“實際執行費用在100萬元左右”,但當日三一重工又以爆料人上傳的“證據”涉嫌造假,向長沙市公安局報案。
截至記者發稿之日,三一重工事件仍沒有最后定案。雖然真相撲朔迷離,但業界更為關注的卻是它所代表的一些行業共性話題。
三一重工“品質”幾何
從舉報材料看,這次費用主要是支付給混凝土機械的客戶。應該說,三一重工在國內混凝土機械方面占有較大優勢。2010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機械的銷售收入為178億元,占其主營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時,三一重工當年的混凝土機械銷售額位居世界第一。
“品質改變世界”是三一重工秉承的經營理念,也是他們宣稱的企業使命所在。作為混凝土機械的優勢制造商,三一重工的產品“品質”究竟如何?
據介紹,一般概念中的混凝土機械指“一站三車”,即混凝土攪拌站、散裝混凝土運輸、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和混凝土泵送車。
“在整個工程機械產品中,混凝土機械的技術含量不算太高,它的附加值比不上挖掘機等產品。”一位工程機械行業的專家如此說。具體到各個混凝土機械產品,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運輸系統,以及普通泵車,這些產品一般的工程機械企業都能生產。不過,高層泵車的技術含量高,毛利率也較高。“65米以上的泵車技術含量的確較高,特別是目前只有三一重工能夠生產72米以上的泵車,它的技術含量就更高”,這位專家進一步表示。
“三一重工的泵車配置的底盤是從國外進口,除了在零部件上比我們有一定競爭優勢之外,我們和他們的泵車在使用上基本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一位同樣生產混凝土機械的國內企業負責人這樣評價道。
從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近1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個行業經歷了高速的發展,產值從2000年的500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4000億元。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等。但同時也要看到,即使是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滿足率在80%左右,但很多整機產品,其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液壓件等還需要大量進口。“就泵車而言,如果將底盤計入進口的話,其關鍵部件進口的比例就可能達到整個泵車價值的20%~30%”,專家進一步解釋說。關鍵部件進口的成分過大,必然會影響整機銷售的利潤。
同時,在進口零部件方面,國內幾家主流制造商的進貨渠道基本一致。博世力士樂、小松,以及韓國的幾個廠家是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商主要的進貨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國內幾大品牌的產品在價格、性能上更趨于同質化。
設備制造商共同的軟肋
三一重工的供貨商,一家機床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三一重工事件暴露出所有設備制造商共同的軟肋。
同為設備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相似點:首先,單臺價值較大。單臺泵車的價格在300萬~400萬元,而成套的混凝土機械的總價值可達上千萬元,甚至幾千萬元。因此,“如果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搞定一個大訂單,自然是許多設備制造商樂于去做的事”,這位機床企業負責人表示。
其次,購買決策人員相對集中,致使制造商公關成本低廉、操作程序簡單。以網上曝光的天山股份下屬單位的公關名單為例,其中涉及的人員不過總工程師、招標辦主任、總經理等5人,總公關費用為30萬元。采購設備的總價值8000萬元,三一重工支付的公關費用,其比例不過0.3%。據介紹,工程機械行業組織采購的比例在20%。這種A-A交易的方式中,只需要做好少數幾個關鍵人員的公關工作,就能達成交易,對于設備制造商說,的確是很合算的。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正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裝備制造大國。但隨著市場的繁榮,供給的增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自主研發、提供成套解決方案的能力并沒有相應跟上,致使企業過多地在低端、單臺設備上展開競爭,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能夠讓制造商在競爭中勝出的,就只有在促銷手段上使盡招數了。
回扣、返點這些慣用手法自不必說,現金、實物不斷在檔次上翻新。直接送給客戶一臺寶馬車,也不算什么新鮮事。近年來行業比較盛行的客戶大會,其中的搖獎環節更是暗藏玄機。
本地經銷商一般是協調制造商與客戶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但最新介入的第三方,如客戶所在地的公關公司、旅行社及伙伴公司等,則部分擔負了不同于以往經銷商的職能。在制造商與客戶之間引入的這些第三方,負責將設備的回扣洗白,并名正言順地將其交付到客戶手中,而不用讓客戶承擔相關的法律風險。這是發達國家的商業法律都難于涉及的空白地帶,中國要查處相關的行為,難度就更大了。
永遠的灰色?
“從我們第一天進公司開始,公司就進行商業誠信的教育,堅決反對商業行賄行為。”丹麥一家咨詢公司負責業務的張經理表示。
張經理介紹說,公司主要為能源、機械等行業的客戶提供智力性的解決方案,一般不進行設備的售賣。如正在進行的珠港澳大橋的建設項目,公司和供應設備的中方公司結成一個合作體,共同承擔該項目,其中的解決方案就是由公司提供的。雖然不清楚中方設備供應商的具體運行機制,但在公司層面,是不涉及任何“灰色”行為的。
“兩瓶紅酒價值以內的禮物”被公司認定為可以給予客戶的饋贈,張經理進一步表示:“在中國之外的市場,往往是客戶自己找上門來,因此不會涉及灰色地帶。而作為跨國公司,我們在中國也踐行同一種經營理念”。
“我們提供的是智力服務,而不是僅僅銷售幾臺設備”,這是張經理反復強調的內容。
無獨有偶,石油開采行業的一家法國服務商的商業運行模式也如出一轍。
這家服務商為中國的海上石油開采企業提供軟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術服務。面對中國普遍存在的潛規則,公司并不買賬。但即使是這樣,公司接到的訂單還是源源不斷,足以讓他們應接不暇。
以一種井下測量設備為例。國產品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往往一放入井下就發生爆炸,迫使開采停產。因此這種產品雖然價格最少在幾百萬美元,也只能從國外進口。但要買到這種產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取得法國政府的同意,然后還需要提前一年預訂。好在這種進口設備的確技術過硬,在井下測量3次的數據,基本沒有偏差。作為給設備提供配套服務的這家公司,也是要價不菲。公司配備的井上操作人員,每天的工資補貼以500~800美元計價,工作時間一般為一個月。“我們的設備和服務都具有無可替代性,這也是我們具有議價能力的關鍵”,這位技術人員說。
當然,跨國公司也并非都是一片凈土,從朗訊案、IBM案,再到西門子案,這些知名的國際公司都頻頻涉嫌商業腐敗。因此業內人士也表示,即使產品具有競爭力、技術含量高,也不是消除灰色的必然條件。只要存在利潤空間,只要缺乏法律監管,就總有人愿意鋌而走險。而實際上這種“冒險”支付的成本很低,足以“鼓勵”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冒險”。
不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中國客戶似乎更喜歡“欺負”本國供應商。如前面提到的海上石油開采行業,只要是中方供應商,就不得不經常滿足客戶的各種要求,不然他們就拿不到訂單,這使那些中方老板們苦惱不已。在另起爐灶之前,他們曾經是外企的技術人員,他們深知外企的老板是不予理會中國客戶的過分要求的。因此在這個行業,似乎中-中,中-外上下游之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游戲規則。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本土品牌幾乎一統天下的局面下,以上游戲規則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這種現象卻讓我們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訂單都必須通過商業賄賂來實現。暫且不論三一重工“賄賂門”的真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期間還有一個繼續發展壯大的空間,走得太快了,就難免出現各種磕磕絆絆,行業企業需要隨時警醒、修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