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結構調整必然帶來陣痛 水泥等傳統建材行業形勢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25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劉媛媛
核心提示:2015年至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經濟發展還將處于“三期疊加”的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建材行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結構調整陣痛期已經到來,且痛感日增。

2015年至未來若干年內,中國經濟發展還將處于“三期疊加”的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建材行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結構調整陣痛期已經到來,且痛感日增。


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以水泥、玻璃為代表的傳統建材行業,經歷著刀割般的劇痛。以水泥為例,今年一季度,華北、東北、西北總體虧損額超過44億元,比 去年同期虧損額增加6億元,其中虧損額最大的河北省,總體虧損達25億元。南部省份雖有盈利,但盈利率同比下降34%,其中,云南、貴州出現大幅虧損。同 時,一季度水泥平均價格相比去年同期下調46.52%,創下近7年以來同期新低。從已披露的水泥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報告分析,今年,多數水泥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


玻璃、陶瓷等行業的情況大同小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平板玻璃企業的虧損率達到40%左右,行業平均利潤額同比下降26.6%。


這些數字都充分表明,傳統行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調整的過程,也將是前所未有的陣痛過程。


陣痛期史無前例


傳統工業如臨大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歷過四個較大的結構調整階段,分別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93年-2000 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每一次所涉及到的產業,也同樣伴隨著不同程度的陣痛。但在以往幾次較大的結構調整中,第二產業雖有波動和起伏,卻并沒有強烈的陣 痛感。


第一次和第二次結構調整對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影響不大。第三次結構調整,雖對第二產業的影響較大,但其調整的脈絡和趨勢相對比較簡單,又因當時國家 基建項目的增長和能源、交通、通訊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電力、建筑材料、鋼鐵等重工業增長的比重,由此加快了整個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也逐步埋下了產 能過剩的苗頭和隱患。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重工業進入“去庫存”的階段,不過,由于我國政府主導的投資劇增,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拉動型向投資 拉動型轉變的趨勢明顯加快,建筑業的產值穩定增長,也使其上游產業——建材產業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


與歷次結構調整不同,此次結構調整,傳統工業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陣痛期,其陣痛感和持續時間,都十分強烈,曠日持久。


首先是傳統產業面臨的結構調整過程。產能過剩行業、污染型行業、低附加值行業,都面臨著“去產能”的擠壓和消減,這個過程將會伴隨著極為嚴酷的淘汰和死亡,一定會有一批缺少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出局。而建材行業在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可謂是首當其沖。


其次,區域結構調整會讓一大批技術低下、污染嚴重的建材企業“下崗”。去年,以環渤海京津冀地區為重點區域,率先加快了調整的節奏。2013年至今, 河北省已搬遷或關停的鋼鐵、水泥等重工業企業上萬家;去年北京關停污染型企業四百余家,其中包括磚瓦、石灰、石材、瀝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平板玻璃、家 具、涂料等建材板塊中的低質企業。至2016年,北京計劃關停1200家類似的污染型企業,還將有一批建材企業銷聲匿跡。從今年起,區域結構調整必將輻射 到全國各個區域,尤其是產能過剩嚴重、污染嚴重的區域,必然要經歷一個翻天覆地的結構調整過程,建材行業如臨大考。


再者,此次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交織。據專家分析,前幾次結構調整是在經濟“周期性下降”下進行的,隨著經濟周期恢復,陣痛很快消除。而這一次是在經濟“趨勢性下降”下進行,伴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使之陣痛程度加深,持續時間加長。


還有,此次結構調整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交織。專家解釋:以前的結構調整沒有伴隨經濟刺激政策后果的消化,因而復雜程度較低。但本次結構調整需要消化 2008年以來強刺激政策的后果,因此復雜程度較高。其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既要在經濟泡沫較多、財政金融風險較大,又要嚴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底線的條件下進行結構調整。


總之,這一次結構調整的復雜性、嚴苛度史無前例,尤其將對第二產業的格局產生觸及靈魂和骨髓的變化。以傳統重工業為主的各大產業都將集體陷入巨大的陣 痛期,部分企業將被淘汰,部分地區將陷入困境,同時,財政金融風險、大企業內部矛盾、低技能人員失業、標準缺失、質量難控等各種矛盾也將凸顯,建材行業必 須進入“抗戰”狀態,做好一切攻防措施。


若想重生勢必先做些“犧牲”


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面對傳統建材行業的集體“陣痛”,“浴火重生”是人們對于行業陣痛的普遍看法。只不過,若想重生,傳統建材行業無論再痛,也要忍痛割愛,主動做出一些“犧牲”。


犧牲,始終是傳統建材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


自建國以來,建材行業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地基建項目層出不窮、房地產業日益膨脹等影響、帶動和刺激下,為國家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取得了飛速發展。


各企業面對盆滿缽滿的真金白銀,各地方政府面對愈發龐大的投資項目,提高產能、擴大產量日益成為主旋律。在各種利益和發展需求交織糾結的大背景下,行業也在犧牲資源、犧牲環境。


這樣的“犧牲”,讓建材行業背上了“高能源、高污染、高排放、資源浪費”的“三高一資”包袱,為社會所詬病,也為當下產業結構調整引發的陣痛埋下隱患。


這樣的“犧牲”,是建立在全社會大環境痛苦之上的犧牲,是萬萬不能重生的。如果任其“犧牲”下去,不但會讓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益惡劣、產能過剩日益嚴重,也終將全行業推向萬丈深淵,成為傳統產業犧牲的“炮灰”。


如果說此次結構調整陣痛期,有國家經濟發展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客觀原因,那么,更直接原因是行業自身多種病癥的集中爆發。


若想消除陣痛,并在結構調整與優化中重生,建材行業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只有主動尋求解決行業自身結癥,從無節制地犧牲資源和環境,到鼓足勇氣、忍住劇痛,做一次必要的“自我犧牲”。


此犧牲非彼犧牲,此犧牲是為了切掉身上的毒瘤、斬斷蔓延的禍根,更為了盡自己所能保護國家資源和社會環境,從而在經濟環境新常態下,獲得重生的希望和曙光。


如何“自我犧牲”?去年在北方大部分區域首次實施的水泥錯峰生產,就是一個極好的榜樣。在區域大企業積極響應和以身作則的帶動下,去年冬季,東北、新 疆和華北部分省市90%以上的水泥企業,率先“自我犧牲”數百萬噸熟料產量,停掉數百余條水泥生產線,為的是避免冬季重疊燃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壓力。


這樣的犧牲,無形中讓自身也在險境中得到拯救。不久前的一次錯峰生產總結會上,許多企業家無限感慨:今年的經濟下行壓力之大已經超出預想,若不是堅定實施了錯峰生產,大量積壓的庫存會讓企業的日子非常難過。


但不可否認的是,到現在為止,依舊不是所有的行業人士和相關政府部門都懂得自我犧牲的可貴。不久前,記者在手機新聞上看到一則消息,新環保法實施半年 有余,還有不少地方政府和污染型行業對環保持漠視態度:認為環保大不過GDP和企業利益,“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依舊難以消除。


此時,一位資深行業專家的呼吁振聾發聵:如今,地方政府不能因為掌握著所謂豐富的資源優勢,就任意招商引資、上馬建線,作為地方父母官,必須“犧牲” 拿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的GDP;建材企業不能以所謂擴大規模、發展需要等借口重復建設、加劇產能,作為行業的一份子,必須“犧牲”用惡性競爭、豪取強奪 賺取的利潤額。


只有經歷切膚之痛


方能歷練浴火重生


自去年以來,一向較為優越的新疆水泥行業,也遇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酷的寒流,水泥產能過剩程度愈演愈烈,產量、銷量均下降10%左右,全行業虧損嚴重,價格回到10年前水平,屬歷史罕見。可以說,新疆水泥行業已被逼上絕境。


在四川省剛剛公布的2015年前4個月建材行業經濟運行情況中顯示,四川省平板玻璃行業前四個月實現利潤同比下降77.72%,虧損3817萬元,可謂痛徹心扉。


據有關人士透露,某知名大型水泥企業,將42.5水泥的價格降至170元/噸。這樣的價格,對于絕大多數水泥企業而言,比成本價還要低出幾十元,如此入不敷出,必將難以為繼。


最讓記者深有感觸的是,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一季度利潤下滑程度之大始料未及,再不改革真活不下去了”的聲音此起彼伏,這樣的聲音不僅來自于企業和協會,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此現狀亦不再遮掩。從政府、協會到企業紛紛大聲疾呼的情況,以往少見。


可見,以傳統建材為主的建材行業正在經受痛楚,且已痛入骨髓。


只有嘗到切膚之痛,才能倒逼著行業重新“洗牌”,只有痛到深處,才能逼迫著行業加快實現結構調整與優化。


同樣是四川省,在平板玻璃利潤降幅驚人的同時,玻璃深加工行業的利潤卻在增長,前4個月實現盈利6787萬元,同比增長34.87%。這說明,平板玻 璃行業在產能嚴重過剩、利潤大幅下滑的痛楚之中,開始尋求醫治的途徑,向技術升級、產品優化等方向轉型,并且取得了良好療效。


是在折磨中痛苦死去,還是將痛苦當作動力及早醫治、快速轉型?生與死或許只有一步的距離。在陣痛期間,一定會有企業走向死亡,真正能夠活下來的企業,也一定是轉型在前、改革有力的強者。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下,痛苦可以是死亡的召喚,亦可以是浴火后的重生,究竟要做“沉舟”與“病樹”,還是成為前者旁邊的“千帆”與“萬木”?只有強者方能給出答案。


這次史無前例的陣痛期,也是為“強者”創造的舞臺。


行業面對陣痛


由無序的廝殺轉為有序的結構調整


建材行業已經身陷痛苦的折磨,對此,全行業上上下下必須予以正視、認真對待,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如果繼續避重就輕、遮遮掩掩,這段陣痛期將會在混亂無序的廝殺中無限延長,終至無藥可醫。


2012年,以水泥行業為代表的傳統建材行業曾經歷過一次整體陷入市場低迷、產能過剩現象凸顯、企業利潤萎縮的陣痛,至今記憶猶新。


盡管,那一年里,調整產業結構的呼吁日漸高漲,但不可否認,更多也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口號,從意識和行動上,尚未深入去理解陣痛之因和解決之道,甚至在某些方面,不但沒有及時遏制痛處,還不斷往傷口上撒鹽。


正因為沒有決絕痛楚的意識和壯士斷腕的行動力,短短3年多時間,違規新建不止,重復建設不斷,很多地方政府蒙起眼睛上項目要政績,很多地方協會心有余 力不足睜只眼閉只眼,很多大型企業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盤山占地,很多中小企業以犧牲質量和安全、加大污染為代價,冒天下之大不韙茍延殘喘。


最近,隨著一批80后、90后建筑坍塌事件頻起,很多新聞提到一個新詞“建筑質量報復期”。這一次次慘痛事件、這樣的“報復”背后,是不是有建筑材料質量的問題,值得全行業深思并檢討。


痛到深處方知真。如果說前幾年的痛楚尚能忍受,那么,今日之痛則無法再忍,也無需再忍,這一次的痛對政府、協會、每一個大大小小的企業和近800萬建材人都難于幸免。


面對如此陣痛,如果還不能引起全行業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該砍除的毫不留情砍除,該禁止的堅定不移禁止,該轉型的大刀闊斧轉型,該發展的大張旗鼓發展,那么,未來的陣痛必將蔓延至全社會,直至后代子孫。


企業自救


唯一出路是創新發展


“快活不下去了”成為很多企業經營者的哀怨。今年,更多的企業品嘗到了生存艱難的苦澀。為了給徹底根治病痛、順利完成結構調整留出時間,目前,行業急需果斷采取一些有效的、有益于社會和行業的自救措施,身處其中的企業,也要真正學會如何活下去。


前文提到的水泥錯峰生產,是陣痛之中的北方水泥企業自救的一種創新性改革措施。其他自救方式還包括平板玻璃企業轉型深加工,發展特種水泥、淘汰低標號水泥、拓展“走出去”的途徑,在市場經濟規則下兼并重組,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等等。


從這些改革與創新事件中可以看出,真正的自救,是要將立足點放在有利于社會和行業的層面上,只有對社會和行業發展有利的改革和創新,才是真正獲得自救 的途徑。而那些靠著惡拼市場、惡性競爭博得上位的企業,即便暫時救活了自己,卻害苦了行業,終究也會嘗到自釀的終極苦果。


當生存受到挑戰、疼痛日益加劇,才是真正考驗行業底氣和能量的時候。要自救,并且要尋找和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自救方式,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媒體和一切與之相關的力量協同合作。


事實上,面對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國家也出臺了很多具體政策和戰略措施,比如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互聯網+、發展綠色建材、現代制造服務 業、混合所有制、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等等,都是為傳統行業的結構調整鋪筑的舞臺,也是徹底根治行業結構調整陣痛,并順利完成結構調整的良方。


結構調整不是要讓企業都死掉、讓行業死掉,而是要讓企業更好地活下去。只有優秀的企業活得好,行業才能活得有尊嚴、有底氣、有價值。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彭泽县| 旬邑县| 南靖县| 永德县| 武宣县| 都匀市| 汕尾市| 海门市| 镇宁| 克拉玛依市| 乳山市| 四平市| 东宁县| 岐山县| 四子王旗| 湟中县| 文登市| SHOW| 茂名市| 娄烦县| 自治县| 资兴市| 车险| 富民县| 莆田市| 开鲁县| 安化县| 昌都县| 永嘉县| 柳江县| 佳木斯市| 德钦县| 敖汉旗| 宁阳县| 铜梁县| 涿鹿县| 石狮市| 潜江市| 小金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