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奧運加速了北京整個城市的建設,不僅地面上到處是火熱的建設場面,地下也不平靜,好幾條地鐵線正在向四處延伸。
來自深圳的港創建材有限公司通過控股,不僅救活了北京的一家國企,而且在北京地鐵建設中成為最大的混凝土管片供貨方,分得了其中4成的蛋糕。
市場份額在北京位居第一
北京港創瑞博混凝土有限公司位于盧溝橋附近,記者一走進廠區大門,便看到院子里一堆堆碼得整齊的混凝土管片,幾位工人正在操作大吊車往一輛大卡車上裝貨。公司副總經理張昌杰說,這里每天都要向北京地鐵4號、5號和10號線的施工場地運走好幾車貨。
走入旁邊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緊張地在模具里灌裝水泥,一批剛剛“出爐”的管片排在一邊。記者用手一摸,表面非常光滑。張昌杰介紹,這些管片是建造地鐵隧道用的,最大的有3米多長,1米多寬,3噸多重。幾個管片拼接起來構成一個巨大的“環”,銜接處要保證不會滲水,因此精度要求非常高,誤差不能超過0.3毫米。建造不僅要用專門的模具,還要有良好的操作技術。
目前公司有100多位員工,每年生產管片8000多“環”,可以建造10公里長的地鐵,去年利潤1000多萬元。張昌杰非常自豪地說,港創瑞博在北京4家生產管片的企業中,不僅市場份額高居第一,產量和利潤也是第一。
“3年前,這里的日子可沒有今天這么好過。”張昌杰說,2003年初,北京市政集團瑞博公司還是一家虧損200多萬元的企業,他們聽說深圳港創公司已經為深圳地鐵建設生產了大量混凝土管片,于是主動來深要求合作。當時的港創公司看到奧運會前北京地鐵建設的巨大商機,正想進入北京市場,于是雙方一拍即合。不久港創出資2500萬元,控股60%,共同成立了北京港創瑞博混凝土公司,業務也由當初瑞博公司生產的一般混凝土構建,改為專門生產混凝土管片。
利用深圳經驗成功改造
2003年初新公司成立之后,張昌杰從深圳被派到北京擔任副總。他說,瑞博公司當時是一家典型的國有企業,從體制機制到員工觀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都較遠,改革的過程十分艱難。
為了轉變員工觀念,他們把深圳早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口號寫成巨幅標語,掛在生產車間。一開始掛的是“顧客就是上帝,時間就是金錢”,后來發現很多員工喜歡夸夸其談,不務實,又掛起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些非常有針對性的標語,對員工的觀念沖擊很大。
對員工觸動最大的還是體制機制,一是廢除終身制,全部實行合同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從普通員工到公司老總,工資都改由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效益工資等組成,對一線工人來說,“計件工資”代替了“大鍋飯”。張昌杰說,這些做法在深圳港創早就這么做了,在深圳其他企業中也顯得非常普通,根本談不上是“改革”,可在這家老的國企里面,竟然像扔進了一枚炸彈。那段時間張昌杰等幾位公司領導反復做解釋工作,承諾改革不僅不會損害員工權益,反而會讓員工工資有大幅增加,“風波”才逐漸平息。
改革激活了這家老企業的活力,2003年企業就實現了盈利,2004年利潤更是超過了1000萬元。員工的收入也相應地提高了一倍,一位姓李的當地員工告訴記者,改制前他有好幾年每月只能拿千把塊錢,獎金從來就沒領過一分,現在每月光獎金就有1000多元。他說,現在員工們都認識到了當初改革的必要,稱贊是深圳公司救活了這家企業。
良好管理和技術帶來高效益
現在港創瑞博在北京幾家混凝土管片生產企業中,效益是最好的,靠的是什么?張昌杰說,是管理和技術。
張昌杰在廠里分管生產,他說,生產管片的模具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的,每套6個模具要100多萬元。因此,如何提高設備利用效率十分關鍵。在其他企業,模具每天只能周轉2次,他們通過精確控制每道程序和改進混凝土添加劑,做到了周轉3次,這樣效率就提高了50%。
公司充分利用各地高校的研究力量,進行技術革新。他們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合作,研制出聚羧酸混凝土添加劑,不僅大大縮短凝固時間,還增加了混凝土的強度。此外,他們與西南交通大學合作,開發出鋼纖維混凝土管片,使管片的耐高溫性能大幅增強。目前這種管片通過試用,將在即將開工的北京地鐵9號線建設中大量使用。
前段時間沈陽要建一家混凝土管片生產廠,跑到北京一打聽,了解到港創瑞博的實力后,一定要聘請張昌杰當技術顧問。接受記者采訪前,張昌杰剛剛從沈陽“指導”回來,就在記者采訪時,沈陽方面還在打電話向他請教一些問題。張昌杰說,這兩年他們還參與了混凝土管片國家標準制定。在技術方面,他們在業內處于前列。
“走出去”贏得更大空間
深圳港創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凌風介紹,今年5月公司召開戰略發展會議,最后形成一致意見,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發展空間。因為深圳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商品混凝土的需求和價格都在下降,公司在深圳的業務主要做高端市場。
馬凌風說,國內很多城市大規模建設方興未艾,對商品混凝土的需求旺盛。如2004年他們在東莞建廠后,效益就非常好。今后這些二線城市,是他們發展商品混凝土的重點地區。目前,他們正在西安注冊成立一家新的管片生產廠,下個月張昌杰就將前去負責啟動這項工程。
記者點評
找準切入點
在記者采訪的駐京深圳企業中,只有港創公司進入北京市場是選擇與當地虧損的國企合作,為何他們沒有單獨設廠?難道他們不知道一個虧損的國企是巨大的負擔?
記者采訪開始,腦子里也有一個巨大的問號,隨著采訪的深入,巨大的問號“拉直”成為感嘆號。港創進入北京市場選擇的“切入點”,很有智慧。
瑞博公司是北京市政集團下屬的老企業,在北京市場不僅有豐富的滾爬經驗,還有廣泛的“人脈”,這是一筆無形的資源。與這樣的企業合作,不僅可以很快進入北京市場,而且在獲得“訂單”方面,因為市政集團的關系,會占據巨大的優勢。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這些十分關鍵。
在港創眼里,瑞博虧損的原因關鍵是體制機制的弊端,混凝土管片的市場前景燦爛。而改變弊端的良藥就在港創手里,那就是深圳企業長期積累起來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一旦雙方合作,把深圳的做法注入這家國企,就可以激活它。
看清了雙方的優勢,港創果斷出手合作,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正如張昌杰所說,按照港創的實力,自己在北京建一個混凝土管片廠不是難事,但要進入并占領這個市場,可能就不是一般的難了。而采取現在這種方式,進入北京半年后就有了利潤,合作取得了雙贏,事實證明是“快”而“好”。
對很多深圳企業來說,要占領外地市場就必須選擇“切入”方式,這個“點”的確立,沒有萬能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根據不同情況。
來自深圳的港創建材有限公司通過控股,不僅救活了北京的一家國企,而且在北京地鐵建設中成為最大的混凝土管片供貨方,分得了其中4成的蛋糕。
市場份額在北京位居第一
北京港創瑞博混凝土有限公司位于盧溝橋附近,記者一走進廠區大門,便看到院子里一堆堆碼得整齊的混凝土管片,幾位工人正在操作大吊車往一輛大卡車上裝貨。公司副總經理張昌杰說,這里每天都要向北京地鐵4號、5號和10號線的施工場地運走好幾車貨。
走入旁邊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緊張地在模具里灌裝水泥,一批剛剛“出爐”的管片排在一邊。記者用手一摸,表面非常光滑。張昌杰介紹,這些管片是建造地鐵隧道用的,最大的有3米多長,1米多寬,3噸多重。幾個管片拼接起來構成一個巨大的“環”,銜接處要保證不會滲水,因此精度要求非常高,誤差不能超過0.3毫米。建造不僅要用專門的模具,還要有良好的操作技術。
目前公司有100多位員工,每年生產管片8000多“環”,可以建造10公里長的地鐵,去年利潤1000多萬元。張昌杰非常自豪地說,港創瑞博在北京4家生產管片的企業中,不僅市場份額高居第一,產量和利潤也是第一。
“3年前,這里的日子可沒有今天這么好過。”張昌杰說,2003年初,北京市政集團瑞博公司還是一家虧損200多萬元的企業,他們聽說深圳港創公司已經為深圳地鐵建設生產了大量混凝土管片,于是主動來深要求合作。當時的港創公司看到奧運會前北京地鐵建設的巨大商機,正想進入北京市場,于是雙方一拍即合。不久港創出資2500萬元,控股60%,共同成立了北京港創瑞博混凝土公司,業務也由當初瑞博公司生產的一般混凝土構建,改為專門生產混凝土管片。
利用深圳經驗成功改造
2003年初新公司成立之后,張昌杰從深圳被派到北京擔任副總。他說,瑞博公司當時是一家典型的國有企業,從體制機制到員工觀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都較遠,改革的過程十分艱難。
為了轉變員工觀念,他們把深圳早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口號寫成巨幅標語,掛在生產車間。一開始掛的是“顧客就是上帝,時間就是金錢”,后來發現很多員工喜歡夸夸其談,不務實,又掛起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些非常有針對性的標語,對員工的觀念沖擊很大。
對員工觸動最大的還是體制機制,一是廢除終身制,全部實行合同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從普通員工到公司老總,工資都改由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效益工資等組成,對一線工人來說,“計件工資”代替了“大鍋飯”。張昌杰說,這些做法在深圳港創早就這么做了,在深圳其他企業中也顯得非常普通,根本談不上是“改革”,可在這家老的國企里面,竟然像扔進了一枚炸彈。那段時間張昌杰等幾位公司領導反復做解釋工作,承諾改革不僅不會損害員工權益,反而會讓員工工資有大幅增加,“風波”才逐漸平息。
改革激活了這家老企業的活力,2003年企業就實現了盈利,2004年利潤更是超過了1000萬元。員工的收入也相應地提高了一倍,一位姓李的當地員工告訴記者,改制前他有好幾年每月只能拿千把塊錢,獎金從來就沒領過一分,現在每月光獎金就有1000多元。他說,現在員工們都認識到了當初改革的必要,稱贊是深圳公司救活了這家企業。
良好管理和技術帶來高效益
現在港創瑞博在北京幾家混凝土管片生產企業中,效益是最好的,靠的是什么?張昌杰說,是管理和技術。
張昌杰在廠里分管生產,他說,生產管片的模具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的,每套6個模具要100多萬元。因此,如何提高設備利用效率十分關鍵。在其他企業,模具每天只能周轉2次,他們通過精確控制每道程序和改進混凝土添加劑,做到了周轉3次,這樣效率就提高了50%。
公司充分利用各地高校的研究力量,進行技術革新。他們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合作,研制出聚羧酸混凝土添加劑,不僅大大縮短凝固時間,還增加了混凝土的強度。此外,他們與西南交通大學合作,開發出鋼纖維混凝土管片,使管片的耐高溫性能大幅增強。目前這種管片通過試用,將在即將開工的北京地鐵9號線建設中大量使用。
前段時間沈陽要建一家混凝土管片生產廠,跑到北京一打聽,了解到港創瑞博的實力后,一定要聘請張昌杰當技術顧問。接受記者采訪前,張昌杰剛剛從沈陽“指導”回來,就在記者采訪時,沈陽方面還在打電話向他請教一些問題。張昌杰說,這兩年他們還參與了混凝土管片國家標準制定。在技術方面,他們在業內處于前列。
“走出去”贏得更大空間
深圳港創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凌風介紹,今年5月公司召開戰略發展會議,最后形成一致意見,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發展空間。因為深圳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商品混凝土的需求和價格都在下降,公司在深圳的業務主要做高端市場。
馬凌風說,國內很多城市大規模建設方興未艾,對商品混凝土的需求旺盛。如2004年他們在東莞建廠后,效益就非常好。今后這些二線城市,是他們發展商品混凝土的重點地區。目前,他們正在西安注冊成立一家新的管片生產廠,下個月張昌杰就將前去負責啟動這項工程。
記者點評
找準切入點
在記者采訪的駐京深圳企業中,只有港創公司進入北京市場是選擇與當地虧損的國企合作,為何他們沒有單獨設廠?難道他們不知道一個虧損的國企是巨大的負擔?
記者采訪開始,腦子里也有一個巨大的問號,隨著采訪的深入,巨大的問號“拉直”成為感嘆號。港創進入北京市場選擇的“切入點”,很有智慧。
瑞博公司是北京市政集團下屬的老企業,在北京市場不僅有豐富的滾爬經驗,還有廣泛的“人脈”,這是一筆無形的資源。與這樣的企業合作,不僅可以很快進入北京市場,而且在獲得“訂單”方面,因為市政集團的關系,會占據巨大的優勢。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這些十分關鍵。
在港創眼里,瑞博虧損的原因關鍵是體制機制的弊端,混凝土管片的市場前景燦爛。而改變弊端的良藥就在港創手里,那就是深圳企業長期積累起來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一旦雙方合作,把深圳的做法注入這家國企,就可以激活它。
看清了雙方的優勢,港創果斷出手合作,是非常明智的做法。正如張昌杰所說,按照港創的實力,自己在北京建一個混凝土管片廠不是難事,但要進入并占領這個市場,可能就不是一般的難了。而采取現在這種方式,進入北京半年后就有了利潤,合作取得了雙贏,事實證明是“快”而“好”。
對很多深圳企業來說,要占領外地市場就必須選擇“切入”方式,這個“點”的確立,沒有萬能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根據不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