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0天內,三一重工連獲頂級第三方機構“創新力”殊榮。
7月20日,《福布斯》發布“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家公司”,上榜企業來自全球各行各業,不以規模論英雄,只以創新看高低。在工程機械領域僅有2家企業上榜,且都來自中國,其中三一重工排第72位,中聯重科排第75位,而世界巨頭卡特彼勒、小松等均無緣次榜。
22天后(8月12日),《財富》(中文版)發布“最具創新力的中國公司”(共25家),上榜企業集中于IT科技、互聯網、房地產、金融等行業,前三名分別為騰訊、百度和萬科。傳統制造業的上榜企業并不多,三一重工排在第13位,是“機械設備制造”領域唯一的一家上榜企業。
業內人士評價說,對比類似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中國企業大多來自壟斷企業的局面來看,市場化企業在創新力方面的能力更為突出和活躍,而三一重工可謂典型代表。
的確,身為中國工程機械巨擘,三一重工正不斷受到國際機構的關注和肯定,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它的創新力。而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也曾如此感慨:“過去,我們依靠自主創新突破重圍獲得發展,未來,我們也只有要靠更加積極主動的創新,才能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研發創新:核心技術比肩世界
兩個多月前,三一SCC86000TM(3600噸)履帶起重機在昆山三一產業園成功下線,引來萬眾矚目。這一款新產品,最大起重力矩超過86000噸•米,最大起重量超過3600噸,是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被業界譽為“全球第一吊”。
這款產品獨立自主開發了模擬仿真吊裝軟件,采用了先進的極限狀態設計法、數字化樣機和Top Down等設計方法,突破了非線性、大變形金屬結構設計難題,申請發明專利達30項。向文波透露,為研發該款產品,三一重工斥資億元建立了行業首個超級計算中心。
事實上,“全球第一吊”只是三一自主創新的一個最新案例。一路走來,這家公司向來如此“出手不凡”。
出身草根的三一很早便意識到,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使國內工程機械發展受限、利潤大量流失、產業安全面臨風險。1994年,三一進入工程機械行業便瞄準了進口替代。
在技術專家易小剛的帶領下,率先瞄準混凝土拖泵發起技術攻堅。他們針對電液控制集成、泵車長臂架設計、耐磨、混凝土超高壓水洗、三級配混凝土泵送等五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自主研發,并取得了成功。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三一在1994年便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當年,三一拖泵在深圳賽格廣場,將混凝土成功送至300.8米的高度,贏得“泵王”的美稱,并不斷刷新紀錄。2002在香港環球金融中心、2007年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三一泵創造406米、492米的新高。
易小剛放出豪言,建筑師能把樓設計多高,三一泵就能泵送多高。
在取得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的突破后,三一將技術創新的矛頭伸向各個領域。2006年,高鐵施工技術的突破,解決了影響高鐵砂漿應用的世界性技術難題,促成了世界首臺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下線;同年,三一一舉攻破超大吊裝核心技術,推出當時國內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SCC4000,起吊重量達400噸,被譽為“神州第一吊”;2008年,開發的動力控制核心節能技術,滿足工程機械行業環保節能的需求,推廣運用后,使泵送產品、平地機、攤鋪機平均節能20%、30%、28%。
縱觀三一的產品線,我們會發現,混凝土機械領域有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三一拖泵保持了世界泵送的最高紀錄;挖掘機械領域,國產最大全液壓挖掘機SY2000C、世界最節能的混合動力挖掘機、國內首臺電動小挖,璀璨奪目;樁工機械領域,亞洲最大旋挖鉆機填補了國內大型旋挖鉆機生產的空白;履帶起重機領域,剛剛下線的、起重量達3600噸的全球第一吊SCC8600TM,打破了國外品牌在特大噸位履帶起重機領域長期的壟斷地位;汽車起重機領域,中國首臺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的下線,改寫了歷史。
與此同時,通過創新,三一還研制出全規格混凝土泵車臂架,全面取代進口;研制出工程機械專用智能控制器,填補了國內空白;研制出液壓油缸、汽車底盤等核心部件,并實現自制;研制出高強度鋼材,打破了國外壟斷。
2011年初,當三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向文波說:“三一扎扎實實推動和引領了這個行業的進步。這個進步有幾點:第一,很多中國產品的第一、最大都在我們三一;第二,目前很多三一的產品處在行業第一的地位。”
服務創新,屢屢顛覆行業傳統
當然,研發創新取得的突破不過是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在一個買方市場里,服務質量有著超乎尋常的市場彈性。
幾乎每家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服務體系,但不是每家企業都能通過它打開一片市場,它仍舊需要服務方式、方法的創新,且最終體現于你是否能在別人淺嘗輒止的時候將它做到極致。
就像搞技術創新一樣,三一同樣用不斷創新的服務模式和手段,對舊體系發起了“無情”的顛覆和沖擊。對此,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有一句狠話,他說,要“用偏執的態度,窮盡一切手段,將服務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產品容易同質化,但核心技術替代不了;服務也可以同質化,但理念精髓難以復制,當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將服務作為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三一的“利器”就是憑借前瞻性的思維與無止境的創新,往往推出的服務舉措都具有革命性突破。
早在售后服務起步之初,三一就率先在行業推出明確的服務承諾,確保客戶購買三一產品獲得穩定的收益,開創了工程機械行業售后服務標準的先河,之后這種量化的承諾式服務模式迅速被行業其他企業模仿。
在故去很多年里,從800服務熱線、4008呼叫中心到行業首家ECC企業控制中心、GCP全球門戶網站,再到集整車銷售、零配件供應、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產品展示、專業培訓六大功能于一體的6S店,以及“211”服務價值承諾和“311”品牌價值承諾,三一的服務模式不斷推陳出新。而在最新案例里,2011年7月8日三一發布的“心無界·諾千金——‘一生無憂’”服務承諾,在業內首推“量化的承諾數字+明確的補償方式”承諾模式,就再一次顛覆了混凝土機械行業服務標準。
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改變了行業格局。從2002年起,三一混凝土機械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第一,成為國內第一品牌,同時三一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樁工機械、挖掘機械、履帶起重機已成為國內第一品牌,創新的驅動力也讓三一重工得以快速崛起,銷售收入從上市前2000年的3.9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339.55億元。如今,三一已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面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
市場服務的最終檢驗標準是銷售業績,是市場占有率、資本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一場由三一率領的、在中國市場發起挑戰國外品牌、捍衛民族工業的戰爭,最終使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扭轉乾坤,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由當初的1∶9變為9∶1,三一也從創立之時的無名小卒到如今名動中外的大企業,其“偏執”的創新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福布斯》和《財富》發布的排行榜向來以公信力聞名,現在他們的評選視野正越來越多地轉向這個東方大國。很顯然,在傳統的制造業領域,像三一這樣的“中國制造”,總能給他們帶來持續關注的動力。
7月20日,《福布斯》發布“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家公司”,上榜企業來自全球各行各業,不以規模論英雄,只以創新看高低。在工程機械領域僅有2家企業上榜,且都來自中國,其中三一重工排第72位,中聯重科排第75位,而世界巨頭卡特彼勒、小松等均無緣次榜。
22天后(8月12日),《財富》(中文版)發布“最具創新力的中國公司”(共25家),上榜企業集中于IT科技、互聯網、房地產、金融等行業,前三名分別為騰訊、百度和萬科。傳統制造業的上榜企業并不多,三一重工排在第13位,是“機械設備制造”領域唯一的一家上榜企業。
業內人士評價說,對比類似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中國企業大多來自壟斷企業的局面來看,市場化企業在創新力方面的能力更為突出和活躍,而三一重工可謂典型代表。
的確,身為中國工程機械巨擘,三一重工正不斷受到國際機構的關注和肯定,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它的創新力。而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也曾如此感慨:“過去,我們依靠自主創新突破重圍獲得發展,未來,我們也只有要靠更加積極主動的創新,才能做大做強,走向世界。”
研發創新:核心技術比肩世界
兩個多月前,三一SCC86000TM(3600噸)履帶起重機在昆山三一產業園成功下線,引來萬眾矚目。這一款新產品,最大起重力矩超過86000噸•米,最大起重量超過3600噸,是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被業界譽為“全球第一吊”。
這款產品獨立自主開發了模擬仿真吊裝軟件,采用了先進的極限狀態設計法、數字化樣機和Top Down等設計方法,突破了非線性、大變形金屬結構設計難題,申請發明專利達30項。向文波透露,為研發該款產品,三一重工斥資億元建立了行業首個超級計算中心。
事實上,“全球第一吊”只是三一自主創新的一個最新案例。一路走來,這家公司向來如此“出手不凡”。
出身草根的三一很早便意識到,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使國內工程機械發展受限、利潤大量流失、產業安全面臨風險。1994年,三一進入工程機械行業便瞄準了進口替代。
在技術專家易小剛的帶領下,率先瞄準混凝土拖泵發起技術攻堅。他們針對電液控制集成、泵車長臂架設計、耐磨、混凝土超高壓水洗、三級配混凝土泵送等五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自主研發,并取得了成功。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三一在1994年便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當年,三一拖泵在深圳賽格廣場,將混凝土成功送至300.8米的高度,贏得“泵王”的美稱,并不斷刷新紀錄。2002在香港環球金融中心、2007年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三一泵創造406米、492米的新高。
易小剛放出豪言,建筑師能把樓設計多高,三一泵就能泵送多高。
在取得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的突破后,三一將技術創新的矛頭伸向各個領域。2006年,高鐵施工技術的突破,解決了影響高鐵砂漿應用的世界性技術難題,促成了世界首臺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下線;同年,三一一舉攻破超大吊裝核心技術,推出當時國內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SCC4000,起吊重量達400噸,被譽為“神州第一吊”;2008年,開發的動力控制核心節能技術,滿足工程機械行業環保節能的需求,推廣運用后,使泵送產品、平地機、攤鋪機平均節能20%、30%、28%。
縱觀三一的產品線,我們會發現,混凝土機械領域有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三一拖泵保持了世界泵送的最高紀錄;挖掘機械領域,國產最大全液壓挖掘機SY2000C、世界最節能的混合動力挖掘機、國內首臺電動小挖,璀璨奪目;樁工機械領域,亞洲最大旋挖鉆機填補了國內大型旋挖鉆機生產的空白;履帶起重機領域,剛剛下線的、起重量達3600噸的全球第一吊SCC8600TM,打破了國外品牌在特大噸位履帶起重機領域長期的壟斷地位;汽車起重機領域,中國首臺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的下線,改寫了歷史。
與此同時,通過創新,三一還研制出全規格混凝土泵車臂架,全面取代進口;研制出工程機械專用智能控制器,填補了國內空白;研制出液壓油缸、汽車底盤等核心部件,并實現自制;研制出高強度鋼材,打破了國外壟斷。
2011年初,當三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向文波說:“三一扎扎實實推動和引領了這個行業的進步。這個進步有幾點:第一,很多中國產品的第一、最大都在我們三一;第二,目前很多三一的產品處在行業第一的地位。”
服務創新,屢屢顛覆行業傳統
當然,研發創新取得的突破不過是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在一個買方市場里,服務質量有著超乎尋常的市場彈性。
幾乎每家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服務體系,但不是每家企業都能通過它打開一片市場,它仍舊需要服務方式、方法的創新,且最終體現于你是否能在別人淺嘗輒止的時候將它做到極致。
就像搞技術創新一樣,三一同樣用不斷創新的服務模式和手段,對舊體系發起了“無情”的顛覆和沖擊。對此,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有一句狠話,他說,要“用偏執的態度,窮盡一切手段,將服務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產品容易同質化,但核心技術替代不了;服務也可以同質化,但理念精髓難以復制,當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將服務作為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三一的“利器”就是憑借前瞻性的思維與無止境的創新,往往推出的服務舉措都具有革命性突破。
早在售后服務起步之初,三一就率先在行業推出明確的服務承諾,確保客戶購買三一產品獲得穩定的收益,開創了工程機械行業售后服務標準的先河,之后這種量化的承諾式服務模式迅速被行業其他企業模仿。
在故去很多年里,從800服務熱線、4008呼叫中心到行業首家ECC企業控制中心、GCP全球門戶網站,再到集整車銷售、零配件供應、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產品展示、專業培訓六大功能于一體的6S店,以及“211”服務價值承諾和“311”品牌價值承諾,三一的服務模式不斷推陳出新。而在最新案例里,2011年7月8日三一發布的“心無界·諾千金——‘一生無憂’”服務承諾,在業內首推“量化的承諾數字+明確的補償方式”承諾模式,就再一次顛覆了混凝土機械行業服務標準。
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改變了行業格局。從2002年起,三一混凝土機械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第一,成為國內第一品牌,同時三一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樁工機械、挖掘機械、履帶起重機已成為國內第一品牌,創新的驅動力也讓三一重工得以快速崛起,銷售收入從上市前2000年的3.9億元,躍升至2010年的339.55億元。如今,三一已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面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
市場服務的最終檢驗標準是銷售業績,是市場占有率、資本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一場由三一率領的、在中國市場發起挑戰國外品牌、捍衛民族工業的戰爭,最終使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扭轉乾坤,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由當初的1∶9變為9∶1,三一也從創立之時的無名小卒到如今名動中外的大企業,其“偏執”的創新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福布斯》和《財富》發布的排行榜向來以公信力聞名,現在他們的評選視野正越來越多地轉向這個東方大國。很顯然,在傳統的制造業領域,像三一這樣的“中國制造”,總能給他們帶來持續關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