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三一比作一條河流,從山野小溪到大河磅礴,駐足活水源頭,我們發現,在三一日益壯大的奔騰氣勢中,離不開創新的活力因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年的科技節以“打破恐懼,大膽創新,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產品”為主題。要在競爭中搶占先機,要在行業內保持領先,就必須打破恐懼,大膽創新,依靠核心技術,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產品。這是全體三一人實現自身價值、尊嚴、理想的不二選擇,更是實現“品質改變世界”的神圣使命。
敢去想
“我們一提起創新,往往就會想到蒸汽機、飛機那些影響人類進程的重要發明。其實,創新是一種思維,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面前的這些話筒,它有圓形的,有橢圓形,為什么就不能做成方形的呢?”在本次科技節中,易小剛在演講比賽后的即興演講,闡述了自己對創新的獨特理解。
敢想,才能做到人無我有。在過去的一年,三一在科技領域收獲頗豐。成功開發世界首臺高鐵干混砂漿攪拌站,填補了行業空白;成功研制國際首套年產300萬噸全自動聯合采煤機組;完成全球首創650噸風電專用履帶起重機研制,并已銷售4臺;完成首臺國際型風機研發,實現北美市場批量銷售……
敢想的死敵是恐懼。恐懼是什么,是自己嚇自己。易小剛在《三一集團2010年度科技工作報告》中說到:“要營造敢于打破技術恐懼,敢于挑戰權威的創新氛圍。培養充滿自信的創新文化,摒棄追隨模仿,鼓勵突破創新。”
其實,打破恐懼,更多的是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把創新的難度放大,把創新的樂趣減少。“創新是一種享受,如果作為一名研發人員,你還沒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那么你就白做了。”易小剛說。
作為三一的科學帶頭人,易小剛自己的親身經歷已經給全體研發將士做出了表率。
長久以來,國內外拖泵生產廠家墨守成規,采用電動機、聯軸器、油泵這樣一種傳動系統,油泵效率沒有充分發揮。在易小剛的帶領下,經過反復論證與測試,在行業內首創拖泵增速箱主動力結構,僅此創新,單臺成本降低了5000元以上。
心里的包袱甩不開,背上的重擔又如何擔得起。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勢頭的不確定因素還有很多,國際金融危機還未完全消除,成為世界級企業的重任還很艱巨。“如今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只要我們敢去想,打破思維定勢,用新的思維,新的角度去認識問題,未來一定屬于我們。”易小剛說。
勇于試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這是魯迅的名言。螃蟹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只有試了才知道。
在三一,每一項創造發明都是反復試驗,不斷突破的結果。在三一重裝,為了使當前煤機行業功率最大的防爆柴油機能順利研制成功,研發人員不斷試驗,不斷論證。在昆山重機園區的東南角,有一片寬敞的空地,終年機器轟鳴,那是三一重機的試驗場。從噪音試驗到耐久性試驗,產品反復改進,品質不斷提升。在三一起重機,正是有了完善的試驗體系,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才得以破土而出……
對于有些人來講,成功的喜悅總是短暫的,試驗中失敗的滋味或許更為持久。但易小剛卻說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在做試驗的時候,當我看到我的團隊成員,老是皺眉苦臉,我就知道他們肯定不會成功。因為沒有興奮感。做試驗時要像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前那一刻,充滿好奇、充滿喜悅。”
易小剛在《三一集團2010年度科技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強試驗檢測能力建設,完成研發試驗中心規劃,在集團總部建立一個世界級的、標志性的、開展未來技術研究的研發試驗中心。”
竭力做
“好比從長沙到北京,國外品牌已經提前幾十年出發了,在我們還在睡覺的時候,還在爭吵的時候,他們已經早早出發了,現在已經到了鄭州。我們出發晚了,如果光靠模仿,亦步亦趨,還能追趕上他們嗎?顯然不能,我們只有坐火車,或者坐飛機,才能趕上他們、超過他們。”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三一速度”: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三一共申請專利814件,授權180件,分別同比上一年度增長268%,130%;國際專利申請87件,是歷年總和的6倍。目前,三一專利申請數已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名,比第二名多811件。
此外,在短短的一年中,三一成功申報各類科技項目36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
落后就要挨打。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要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的產品,“我們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通過創新,才能追趕上人家。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易小剛總結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年的科技節以“打破恐懼,大膽創新,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產品”為主題。要在競爭中搶占先機,要在行業內保持領先,就必須打破恐懼,大膽創新,依靠核心技術,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產品。這是全體三一人實現自身價值、尊嚴、理想的不二選擇,更是實現“品質改變世界”的神圣使命。
敢去想
“我們一提起創新,往往就會想到蒸汽機、飛機那些影響人類進程的重要發明。其實,創新是一種思維,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面前的這些話筒,它有圓形的,有橢圓形,為什么就不能做成方形的呢?”在本次科技節中,易小剛在演講比賽后的即興演講,闡述了自己對創新的獨特理解。
敢想,才能做到人無我有。在過去的一年,三一在科技領域收獲頗豐。成功開發世界首臺高鐵干混砂漿攪拌站,填補了行業空白;成功研制國際首套年產300萬噸全自動聯合采煤機組;完成全球首創650噸風電專用履帶起重機研制,并已銷售4臺;完成首臺國際型風機研發,實現北美市場批量銷售……
敢想的死敵是恐懼。恐懼是什么,是自己嚇自己。易小剛在《三一集團2010年度科技工作報告》中說到:“要營造敢于打破技術恐懼,敢于挑戰權威的創新氛圍。培養充滿自信的創新文化,摒棄追隨模仿,鼓勵突破創新。”
其實,打破恐懼,更多的是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把創新的難度放大,把創新的樂趣減少。“創新是一種享受,如果作為一名研發人員,你還沒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那么你就白做了。”易小剛說。
作為三一的科學帶頭人,易小剛自己的親身經歷已經給全體研發將士做出了表率。
長久以來,國內外拖泵生產廠家墨守成規,采用電動機、聯軸器、油泵這樣一種傳動系統,油泵效率沒有充分發揮。在易小剛的帶領下,經過反復論證與測試,在行業內首創拖泵增速箱主動力結構,僅此創新,單臺成本降低了5000元以上。
心里的包袱甩不開,背上的重擔又如何擔得起。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勢頭的不確定因素還有很多,國際金融危機還未完全消除,成為世界級企業的重任還很艱巨。“如今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只要我們敢去想,打破思維定勢,用新的思維,新的角度去認識問題,未來一定屬于我們。”易小剛說。
勇于試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這是魯迅的名言。螃蟹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只有試了才知道。
在三一,每一項創造發明都是反復試驗,不斷突破的結果。在三一重裝,為了使當前煤機行業功率最大的防爆柴油機能順利研制成功,研發人員不斷試驗,不斷論證。在昆山重機園區的東南角,有一片寬敞的空地,終年機器轟鳴,那是三一重機的試驗場。從噪音試驗到耐久性試驗,產品反復改進,品質不斷提升。在三一起重機,正是有了完善的試驗體系,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才得以破土而出……
對于有些人來講,成功的喜悅總是短暫的,試驗中失敗的滋味或許更為持久。但易小剛卻說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在做試驗的時候,當我看到我的團隊成員,老是皺眉苦臉,我就知道他們肯定不會成功。因為沒有興奮感。做試驗時要像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前那一刻,充滿好奇、充滿喜悅。”
易小剛在《三一集團2010年度科技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強試驗檢測能力建設,完成研發試驗中心規劃,在集團總部建立一個世界級的、標志性的、開展未來技術研究的研發試驗中心。”
竭力做
“好比從長沙到北京,國外品牌已經提前幾十年出發了,在我們還在睡覺的時候,還在爭吵的時候,他們已經早早出發了,現在已經到了鄭州。我們出發晚了,如果光靠模仿,亦步亦趨,還能追趕上他們嗎?顯然不能,我們只有坐火車,或者坐飛機,才能趕上他們、超過他們。”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三一速度”: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三一共申請專利814件,授權180件,分別同比上一年度增長268%,130%;國際專利申請87件,是歷年總和的6倍。目前,三一專利申請數已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名,比第二名多811件。
此外,在短短的一年中,三一成功申報各類科技項目36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
落后就要挨打。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要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的產品,“我們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通過創新,才能追趕上人家。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易小剛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