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的墻材革新工作近年來取得重要突破,冬業界刮目相看。他們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提升產業層次,使新型墻材行業發展直接與國際接軌。
在2007年12月于杭州召開的全國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國家發改委對湖州市近年來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取得的成功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并把湖州經驗向全國進行了推廣。會后,還組織與會人員參觀了浙江開元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特拉建材有限公司、長興伊通公司等企業。與會人員在深入企業車間了解情況后,對湖州新型墻材企業的規模、產品技術含量、市場銷售等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湖州市已初步建成了長三角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下面介紹該市的做法,以供各地借鑒。
浙江省湖州市從“十五”以來,以打造長三角新型墻材生產基地為目標,堅持發展與淘汰并舉,政策引導與行政監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快墻材行業的結構調整,新型墻材發展在產業層次、經濟規模、產品檔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07年年底,全市非黏土類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發展到120多家,非黏土類新型墻體材料產能近60億塊標磚,傳統黏土磚從“十五”初的占墻材總量70%以上降到30%以下,新型墻材已成為該市新型建材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該市在2000年制定了《湖州市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十五”計劃(規劃)》,明確提出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的指導思想、實現目標和工作措施;明確重點開發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混凝土多孔磚、頁巖燒結空心砌塊、輕質墻板、砂加氣砌塊(板)為主導產品的新型墻體材料。鼓勵和支持企業堅持技術創新,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培育新興產業。引導企業利用湖州的各類工業固體廢棄物、尾礦及可替代資源,突出開發高檔次的新型墻體材料和淘汰落后的黏土制品,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新型墻材發展之路。
(一)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提升新型墻材產業層次
“十五”以來,該市著力開展采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工作,重點做好對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及資金的引進,使新型墻體材料行業發展與國際接軌,實現突破性的跨越。該市已建成外資獨資德清三合奧伯環保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多孔磚項目、浙江特拉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5億塊頁巖燒結空心砌塊生產項目、長興伊通年產40萬立方米砂加氣砌塊項目和中美合資浙江長三角建材有限公司年產40萬立方米混凝土砌塊項目、民營獨資企業浙江開元集團年產40萬立方米砂加氣砌塊(板材)項目、臺灣臺榮(浙江)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0叩萬平方米硅酸鈣板等項目。其中有5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墻材生產線,引進外資近1億美元。另外,引進荷蘭軟泥制磚技術,利用太湖淤泥開發新型墻材項目正在籌建之中。
這些引進和建成的新型墻材項目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突出以外資投資為主體;二是投資大,企業生產規模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三是裝備技術先進,產品檔次高;四是利用各類固態廢棄資源生產“綠色墻材”。
(二)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拓展新型墻材發展空間
“十五”以來,該市積極落實國家的產業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對傳統落后的黏土磚實行強制性淘汰。一是根據國家170個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的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全市城鎮建設項目分批限期開展“禁實限黏”工作,有力抑制了實心黏土磚的生產和使用;二是嚴格把關,加強監督,形成“禁實限黏”工作合力。全市各級新墻辦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計和監理單位的支持配合下,嚴把建設項目設計審圖關,對違反規定設計淘汰產品的建設項目不予通過施工圖審查,對使用實心黏土磚的建設項目不予通過竣工驗收備案,做到新建項目嚴禁使用實心黏土磚、黏土多孔磚;三是創新工作方法。在全省率先開展第二輪淘汰黏土磚瓦窯工作。從2005年起,用3年時間,全市淘汰60%的黏土磚瓦窯。3年時間共關停和拆除黏土磚瓦輪窯151座,占全市黏土磚瓦輪窯總量的67.7%,削減黏土磚生產能力近30億塊標磚,盤活原黏土磚瓦窯用地7000多畝。
(三)抓好試點示范,促進新型墻材建筑應用
“十五”以來,該市以建設新型墻體材料試點示范項目為突破口,推動全市新型墻材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到2007年年底,非黏土類墻材應用由“九五”末期的3.21%提高到近60%。
該市新墻辦在相關部門配合下,抓城市建筑試點示范,先后完成市中心醫院病房大樓、市政府行政大樓、市電力調度大樓、紫云小區、德清會展中心、長興紫金水岸華庭節能住宅小區、仁皇山小區等十幾項新型墻材試點示范工程,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其中3個試點項目獲得建設部“魯班”獎。他們同時抓建制鎮和農村建筑試點示范,使墻改工作由城市向小城鎮和農村拓展延伸,2001年首次建設了省級小城鎮新墻材應用試點項目——黃家田農居小區。同時,抓住新農村建設中開展鄉鎮、村合并的有利時機,采取試點示范、資金補貼等有效措施,建設了9個農村新墻材示范項目,至今,已完成試點示范面積40多萬平方米。
(四)目標管理,部門配合
“十五”以來,湖州市墻改工作以打造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為目標,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省政府令,加強對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的領導。他們將墻改丁作納入政府工作職責范圍,列入議事日程,每年召開墻體材料革新領導小組工作會議,提出年度工作目標,研究分析墻改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協調解決墻改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區墻改工作機構的穩定健全,實施目標管理,以目標責任制形式,將上級墻改工作機構下達的任務分解落實,并針對每年工作的重點,設置考核內容、考核指標和考核分值,年終進行考核評比,保證墻改工作年年邁上一個新臺階。
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按照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在新型墻體材料發展與推廣應用、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的征收與管理、墻材市場整頓、淘汰落后黏土磚、產品質量監督及廉政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與監督,形成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工作合力。
(五)政策到位,扶持發展
該市把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培育和扶持,列入工業經濟四大制造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優惠政策的扶持。投資興辦新型墻體材料的生產企業,在項目立項、生產用地、項目審批等環節實行“綠色通道”。凡經認定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享受增值稅減半征收政策全部得到落實。“十五”以來,該市投入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700多萬元,支持新型墻材的發展,帶動和引導國內外投入新型墻材項目資金近10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9倍多。
(六)宣傳引導,強化服務
“十五”以來,該市市、縣兩級新墻辦始終把宣傳引導作為推動墻改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每年在政府令頒布日期間開展墻改宣傳月、宣傳周活動,加強與新聞媒介的密切配合,經常性地開展宣傳活動。6年來,先后組織開展了“新型墻材發展年”、“新型墻材推廣年”、“新型墻材服務年”主題活動,引起社會對墻改工作的重視,為墻改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與此同時,各級新墻辦定期或不定期為新型墻材生產和施工企業舉辦各類培訓班、產品發布會、政策宣貫會,特別是對外商投資企業,積極做好政策解答、項目立項前期準備、項目實施過程中各方面協調服務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型墻材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在2007年12月于杭州召開的全國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國家發改委對湖州市近年來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取得的成功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并把湖州經驗向全國進行了推廣。會后,還組織與會人員參觀了浙江開元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特拉建材有限公司、長興伊通公司等企業。與會人員在深入企業車間了解情況后,對湖州新型墻材企業的規模、產品技術含量、市場銷售等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湖州市已初步建成了長三角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下面介紹該市的做法,以供各地借鑒。
浙江省湖州市從“十五”以來,以打造長三角新型墻材生產基地為目標,堅持發展與淘汰并舉,政策引導與行政監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快墻材行業的結構調整,新型墻材發展在產業層次、經濟規模、產品檔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07年年底,全市非黏土類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發展到120多家,非黏土類新型墻體材料產能近60億塊標磚,傳統黏土磚從“十五”初的占墻材總量70%以上降到30%以下,新型墻材已成為該市新型建材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該市在2000年制定了《湖州市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十五”計劃(規劃)》,明確提出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的指導思想、實現目標和工作措施;明確重點開發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混凝土多孔磚、頁巖燒結空心砌塊、輕質墻板、砂加氣砌塊(板)為主導產品的新型墻體材料。鼓勵和支持企業堅持技術創新,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培育新興產業。引導企業利用湖州的各類工業固體廢棄物、尾礦及可替代資源,突出開發高檔次的新型墻體材料和淘汰落后的黏土制品,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新型墻材發展之路。
(一)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提升新型墻材產業層次
“十五”以來,該市著力開展采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工作,重點做好對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及資金的引進,使新型墻體材料行業發展與國際接軌,實現突破性的跨越。該市已建成外資獨資德清三合奧伯環保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多孔磚項目、浙江特拉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5億塊頁巖燒結空心砌塊生產項目、長興伊通年產40萬立方米砂加氣砌塊項目和中美合資浙江長三角建材有限公司年產40萬立方米混凝土砌塊項目、民營獨資企業浙江開元集團年產40萬立方米砂加氣砌塊(板材)項目、臺灣臺榮(浙江)建材有限公司年產20叩萬平方米硅酸鈣板等項目。其中有5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墻材生產線,引進外資近1億美元。另外,引進荷蘭軟泥制磚技術,利用太湖淤泥開發新型墻材項目正在籌建之中。
這些引進和建成的新型墻材項目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突出以外資投資為主體;二是投資大,企業生產規模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三是裝備技術先進,產品檔次高;四是利用各類固態廢棄資源生產“綠色墻材”。
(二)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拓展新型墻材發展空間
“十五”以來,該市積極落實國家的產業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對傳統落后的黏土磚實行強制性淘汰。一是根據國家170個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的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全市城鎮建設項目分批限期開展“禁實限黏”工作,有力抑制了實心黏土磚的生產和使用;二是嚴格把關,加強監督,形成“禁實限黏”工作合力。全市各級新墻辦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計和監理單位的支持配合下,嚴把建設項目設計審圖關,對違反規定設計淘汰產品的建設項目不予通過施工圖審查,對使用實心黏土磚的建設項目不予通過竣工驗收備案,做到新建項目嚴禁使用實心黏土磚、黏土多孔磚;三是創新工作方法。在全省率先開展第二輪淘汰黏土磚瓦窯工作。從2005年起,用3年時間,全市淘汰60%的黏土磚瓦窯。3年時間共關停和拆除黏土磚瓦輪窯151座,占全市黏土磚瓦輪窯總量的67.7%,削減黏土磚生產能力近30億塊標磚,盤活原黏土磚瓦窯用地7000多畝。
(三)抓好試點示范,促進新型墻材建筑應用
“十五”以來,該市以建設新型墻體材料試點示范項目為突破口,推動全市新型墻材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到2007年年底,非黏土類墻材應用由“九五”末期的3.21%提高到近60%。
該市新墻辦在相關部門配合下,抓城市建筑試點示范,先后完成市中心醫院病房大樓、市政府行政大樓、市電力調度大樓、紫云小區、德清會展中心、長興紫金水岸華庭節能住宅小區、仁皇山小區等十幾項新型墻材試點示范工程,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其中3個試點項目獲得建設部“魯班”獎。他們同時抓建制鎮和農村建筑試點示范,使墻改工作由城市向小城鎮和農村拓展延伸,2001年首次建設了省級小城鎮新墻材應用試點項目——黃家田農居小區。同時,抓住新農村建設中開展鄉鎮、村合并的有利時機,采取試點示范、資金補貼等有效措施,建設了9個農村新墻材示范項目,至今,已完成試點示范面積40多萬平方米。
(四)目標管理,部門配合
“十五”以來,湖州市墻改工作以打造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為目標,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省政府令,加強對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的領導。他們將墻改丁作納入政府工作職責范圍,列入議事日程,每年召開墻體材料革新領導小組工作會議,提出年度工作目標,研究分析墻改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協調解決墻改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區墻改工作機構的穩定健全,實施目標管理,以目標責任制形式,將上級墻改工作機構下達的任務分解落實,并針對每年工作的重點,設置考核內容、考核指標和考核分值,年終進行考核評比,保證墻改工作年年邁上一個新臺階。
各有關部門緊密配合,按照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在新型墻體材料發展與推廣應用、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的征收與管理、墻材市場整頓、淘汰落后黏土磚、產品質量監督及廉政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與監督,形成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工作合力。
(五)政策到位,扶持發展
該市把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培育和扶持,列入工業經濟四大制造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優惠政策的扶持。投資興辦新型墻體材料的生產企業,在項目立項、生產用地、項目審批等環節實行“綠色通道”。凡經認定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享受增值稅減半征收政策全部得到落實。“十五”以來,該市投入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700多萬元,支持新型墻材的發展,帶動和引導國內外投入新型墻材項目資金近10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9倍多。
(六)宣傳引導,強化服務
“十五”以來,該市市、縣兩級新墻辦始終把宣傳引導作為推動墻改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每年在政府令頒布日期間開展墻改宣傳月、宣傳周活動,加強與新聞媒介的密切配合,經常性地開展宣傳活動。6年來,先后組織開展了“新型墻材發展年”、“新型墻材推廣年”、“新型墻材服務年”主題活動,引起社會對墻改工作的重視,為墻改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與此同時,各級新墻辦定期或不定期為新型墻材生產和施工企業舉辦各類培訓班、產品發布會、政策宣貫會,特別是對外商投資企業,積極做好政策解答、項目立項前期準備、項目實施過程中各方面協調服務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型墻材行業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