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平臺匝道施工(許蘋攝)
海風習習,吹得錦旗飛揚,一條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長龍一頭扎進霧水蒙蒙的大海。4月14日上午,“和諧發展看浙江”采訪團的記者們登上建設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而就在幾天前,大橋最后一片50米箱梁架設成功,“世界第一架”提前畫上句號,比原計劃提前了466天。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50米箱梁采用梁上架梁的世界領先技術,前無古人,有著“世界第一架”的美譽。50米箱梁架設成功后,使得大橋南岸已有10公里的橋面初露雛形。
中鐵二局的700多名造橋人,用智慧和毅力在荒蕪的蘆葦灘上建起了占地300多畝的箱梁預制場。2004年12月26日,第一片50米箱梁順利架設。150多天來建設者們經歷了37℃度以上的高溫,頂住了滴水成冰的嚴寒和雨雪,經受了“麥莎”、“云娜”等10多次臺風的洗禮,創造了連續8個循環(每一循環35天)制梁32片的紀錄,沒有發生一片梁返工或報廢的質量問題,安全、優質地完成了404片箱梁的預制施工,為梁上運架梁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創造了“世界第一架”的奇跡。
三年前,杭州灣大橋建設工地人聲鼎沸、熱火朝天。如今,喧鬧的建筑大軍漸漸散去,機械化鋼鐵洪流涌入工地。大橋建設者們用一項項自己琢磨出來的技術手段,破解著遇到的難題。
據了解,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干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寧波與嘉興兩市共投入資本金38.5億元,總投算將達118億元人民幣。
大橋北起嘉興海鹽,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后止于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大橋建成后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帶動寧波、嘉興及周邊地區杭州、紹興、舟山、溫州等地經濟的發展。跨海大橋借助西湖蘇堤“長橋臥波”的美學理念,兼顧杭州灣水文環境特點,結合行車時司機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確定了大橋總體平面為S形曲線的布置原則。從側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橋處各呈一拱形,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造型。在南航道往南約1.7公里處,還有一個面積達1 .2萬平方米的海中平臺,在施工期間,該平臺將作為海上作業人員生活基地以及海上救援、測量、通信、海事監控平臺。大橋建成后,則是一個海中交通服務的救援平臺,同時也將成為旅客休閑觀光臺。
走在初具雛形的大橋上,工地負責人給記者們歷數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幾項建設難度。大橋全長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中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國內特大型橋梁之最。預制吊裝的最大構件長70米、寬16米、高4米、重2180噸,堪稱舉世無雙。工程采用的孔整預制、大型平板車梁上運梁工藝,開創了國內外重型橋梁運架的新紀錄。建設工程克服了杭州灣“風、流、潮、氣”等多方面自然條件的困難,采用了眾多科技含量高的建設工藝,以降低海水對橋體的侵蝕,從而保證大橋100的壽命。此外,杭州灣跨海大橋還是一座“數字化大橋”。科研單位利用硬件及接口技術、網絡及數據庫技術、圖象圖形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多學科研發,建立了一套大橋設計、建設及管養的科學評價體系。整座大橋在建成后,平均每1公里將設置一對監視器,大橋“身體”的健康狀況將被實時監控。
科技創新不僅讓建設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成為百年“放心工程”,更推動了工程建設的進展步伐。記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的工程進度,如果不出意外,2007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將全線貫通,2008年內通車,比原計劃2009年年內通車提前了一年左右。按照預先的設想,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據交通流量調查顯示,預計2009年通過大橋的車流量將達5.2萬輛。2015年達8萬輛,2027年達9.6萬輛。經有關部門測算,大橋投資回收期為1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