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路計劃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全國鐵路工作會議要求,總結鐵路“十五”計劃工作,分析面臨形勢,明確“十一五”目標任務,部署2006年重點工作,動員全路干部職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實現鐵路“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而努力奮斗。
1 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十五”鐵路發展取得歷史新成績“十五”以來,全路廣大干部職工在部黨組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鐵路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全路計劃系統抓住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歷史機遇,強化路網建設,提升裝備水平,大力挖潛擴能,創新計劃管理,加快投融資改革,為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1 路網建設取得重大成就,2004 年1 月國務院審議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全路計劃部門及時調整了“十五”計劃,大幅度增加了建設項目規模。特別是“十五”后兩年,重點安排了客運專線、煤運通道及其他路網性項目89項,總投資規模超過6 000 億元。為適應新的建設形勢和要求,部黨組提出了“以人為本、服務運輸、強本簡末、系統優化、著眼發展”新的建設理念,修訂了《鐵路主要技術政策》。按照部黨組的統一部署,計劃部門全力做好前期工作。一是加快推進項目審批進度。根據運輸需要、路網規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超前謀劃,統籌安排。二是提高前期工作質量。努力貫徹新的建設理念,注重與城市規劃和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銜接;按照強本簡末的原則,項目建設注重前瞻性。三是加強與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等有關部委以及咨詢評估單位的溝通,全力推進項目審批工作。五年來,共編報項目建議書124項、可研115 項,批復立項121 項、可研108項,較“九五”期間分別增加了84、75和81、68 項,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十五”期間,106 個項目開工建設,較“九五”期間增加了62 項。客運專線建設全面啟動;青藏鐵路于2005年10 月全線提前鋪通;大秦2 億t 擴能工程、寧西、渝懷、株六復線、京九復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使路網布局更加趨于合理。“十五”期間全行業共完成基建投資3 088.3億元,比“九五”末增長46.3%。
1.2 裝備技術水平快速提升.黨中央、國務院對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問題。部黨組結合客運專線建設和既有線提速的需要,提出了“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方針,確定了技術裝備現代化的實施方案,促進了鐵路裝備水平的快速提升。
1.2.1 裝備現代化全面推進.按照“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鐵道部成立了機車車輛裝備現代化領導小組,確定了以我為主,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再創新,快速提升鐵路裝備現代化水平,推進鐵路機車車輛裝備制造業現代化進程的總體目標。國家發改委、鐵道部共同發布了時速200 km 及以上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大功率交流傳動內燃機車三個項目的技術引進和國產化方案。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強強聯合,優選國內機車車輛重點企業作為技術接收單位,采取少量整車采購、部分散件組裝,最終實現國內設計生產的方式。截至2005 年底,共簽訂12個技術引進和國產化項目合同,總金額約870 億元。通過三個技術引進項目的實施,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我國鐵路裝備制造業可以全面掌握國外先進的動車組和機車車輛設計制造技術,能夠生產出中國自主品牌的機車車輛產品,國產化率動車組最高達75% 以上,大功率電力機車最高達70% 以上、大功率內燃機車最高達85% 以上,為我國鐵路裝備現代化提供了可靠保證。為確保客運專線建設實現“一流工程、一流裝備、一流管理”的目標,對客運專線的無碴軌道、鋼軌道岔及連接扣件、牽引供電等主要技術裝備采取機車車輛的技術引進模式。2005年完成了無碴軌道的技術引進工作,其他裝備技術引進工作也在快速推進中。
1.2.2 規范運作,加大投入,提高機車車輛制造水平一是修訂完善《鐵路機車車輛購置管理辦法》,實行國家鐵路機車車輛裝備集中統一采購,機車車輛更新改造資金集中調配使用,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嚴格按《招投標法》運作,規范機車車輛購置行為。二是調整機車車輛產品結構,大幅增加大功率電力和內燃機車、新型提速客車、采用新型轉向架的60 t 和70 t級貨車、大秦線80 t 重載貨車及以上大噸位特種貨車的購置數量,滿足既有線大面積提速和重載運輸的需求。三是對既有機車車輛實施技術改造或翻新改造,在確保行車安全的前提下滿足了多種運輸服務需求。“十五”期間,機車車輛購置完成959 億元,與“九五”相比,大功率提速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所占比重增加,時速120 km 及以上的快速和提速空調車比例增加,大噸位貨車和K2 轉向架提速改造貨車數量也大幅增長,機車車輛產品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1.3 既有線提速擴能改造取得顯著成績.“十五”期間,全面加快了既有線技術改造和限制口擴能改造,以較少投入,擴充運輸能力,提高列車速度,加大運輸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內涵擴大再生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十五”期間安排更新改造投資886億元,2005年完成更改投資208 億元。第一,主要干線提速工程取得新突破。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別成功實施了鐵路第四次、第五次大面積提速,2005年又全面啟動了第六次提速工程。到2005 年底,時速120 km 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到22 090 km,時速160 km 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到14 025 km,時速200 km 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到5 371k m ,為進一步提高干線運輸能力拓展了空間。第五次提速改造后,實現了直達特快列車按時速160 km 長距離運行的目標。第二,繁忙干線重載擴能取得新進展。以六大繁忙干線和煤運通道為重點,對線路、樞紐、車站、通信信號、牽引供電等基礎設施實施技術改造,大幅度增加了重載列車的開行數量和開行范圍。通過技術改造,六大干線普遍開行了5 000 t重載列車,保證了六大干線以占全路16% 的運營里程,完成了全路客運量的58%,貨運量的34%,部分區段達到5 500~6 500 t,其他部分干線普遍提高列車牽引定數,增加了既有線輸送能力。第三,安全基礎設施系統強化。全路緊緊圍繞六大干線提速和確保列車運行安全的目標,加大了運輸安全,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建設、改造力度,實現了更新改造資金用于安全設施投資不低于20% 的目標。2004 年和2005 年,實施了京滬、京廣、京哈、京九、隴海、滬杭、浙贛六大干線提速安全標準線建設,按照全部實現道口立交化,實現線路全封閉,建成“地對地、地對車、車對地”安全監控體系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包括車輛運行狀態地面安全監測系統、貨物列車裝載狀態監測系統等在內的安全技術綜合保障體系,保證了在列車速度進一步提高、列車密度不斷加大、客貨運量大幅度增長的條件下的運輸安全。第四,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以運輸組織、客貨營銷、經營管理為重點,加快鐵路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一大批鐵路運輸生產管理急需的信息系統建成投產。
1.4 鐵路投融資改革邁出堅實步伐.鐵道部根據《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結合鐵路行業基礎性、公益性、網絡性和經營性的特點,為了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投資鐵路建設的積極性,確定了“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改革總體思路,并努力探索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滿足各地加快鐵路建設步伐的強烈要求,鐵道部與31 個省、市、自治區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地方政府以直接出資或以征地拆遷補償費用入股等形式參與鐵路建設,并提供各項優惠政策。組建了中國鐵路建設投資公司,行使鐵道部出資人代表職能;對三個專業運輸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造。集裝箱中心站項目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初步達成投資意向。2005 年新組建了20 個合資鐵路公司,協議吸引社會投資機構,路外國有、民營企業權益性投資440多億元。對以客運專線為主的合資鐵路建設進一步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實行“小業主、大咨詢”的管理模式,實現了鐵路建設管理體制的開拓創新。加強合資鐵路公司的建設發展。為充分發揮國鐵與合資公司的體制優勢,鐵道部通過新組建和重組合資鐵路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規范經營管理、創新管理模式,促進了合資鐵路公司健康發展。到2005 年底,已運營的既有合資鐵路公司26 個,總資產達到1 138億元,運營里程達到8 777 km。充分用好既有融資渠道。與多家國內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降低了銀行貸款成本。“十五”期間共使用國債資金近360 億元,發行鐵路債券282 億元,利用外資26.94億美元。
1.5 計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適應國家投資體制改革要求,以及鐵路主輔分離和鐵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形勢需要,不斷創新計劃管理方式,提高計劃工作水平。第一,項目前期管理不斷創新。在項目預可研階段開展設計方案競選,開放鐵路勘察設計市場,大大增強了設計單位的質量意識和市場觀念;適應勘察設計管理體制變化,全面推進合同制管理,有效提高設計工作質量;大力推進和規范委托咨詢工作,促進項目前期工作更加公開、透明、科學和規范。第二,基建計劃管理更加規范。規范了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明確了鐵路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和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了基本建設投資管理,對資金管理、計劃下達提出了嚴格管理要求;促進計劃管理工作更加系統化、標準化、法制化。第三,更改資金投向的重點更加突出。2004年,鐵道部對鐵路局更改資金實行了預算管理,由事后監督檢查轉變為事前監控。為加強調控力度,鐵道部安排部分項目由鐵路局更新改造和大修資金配套建設,加大了對鐵路局更新改造資金投向的引導力度。第四,建設項目環評、用地預審管理不斷強化,將相關工作納入勘察設計前期工作計劃,實行統一安排。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修訂完善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管理辦法,加強全過程管理,明確責任主體。
1.6 節能、環保和戰備工作不斷加強“十五”以來,節能環保工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取得了顯著成績;落實國家國防動員條例,貫徹國家交通戰備要求,鐵路戰備工作不斷加強。全路認真貫徹國務院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對建設節約型社會進行了全面部署。嚴格控制能源消耗指標,加強節能監督管理,推廣節油代油技術,實施綠色照明工程。“十五”期間,運輸工作量比“九五”增加30.8%,而能源消耗總量只增加9.2%,實現了能源消耗增長低于運輸工作量增長的節能效果。2005年國鐵運輸綜合能耗9.12 t標準煤/ 百萬換算噸公里,比“九五”末的2000年下降12%;2005年機車牽引綜合單耗40.2 kg 標煤/ 萬t.km,比“九五”末的2000 年下降5.5%;加快電氣化鐵路建設,“十五”期間,實現鐵路運輸以電代油714 萬t。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方針,建立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鐵路固定污染源的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做到了達標排放。加強流動污染源治理;組織客車安裝集便器和地面接收設施試點;推進鐵路綠色通道建設;在鐵路建設中貫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戰備工作認真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切實加強國防教育,將國防教育內容納入企事業職工教育計劃。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完善鐵路戰備工作管理辦法,調整鐵路戰時保障任務,優化鐵路戰備儲備物資結構和布局。
2 認清形勢,緊緊抓住鐵路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