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德國經濟部長菲利普勒斯勒爾曾表示,希望更多中國企業投資德國。
最近幾年,德國成為中國在海外投資的重鎮,不少中國企業通過收購德國公司開拓國際市場,隨著數量的增多,德國境內也開始出現擔憂情緒,擔心把德國企業技術吸收完之后就放棄這些平臺,造成德國當地就業崗位下降。但包括三一、上工申貝在內的中資企業都表示不會撈一票就走。
2012年是中國投資德國的大年,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跨國收購消息傳出。今年3月,凌云集團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車鎖制造商德國凱毅德公司100%股權;7月,徐工集團收購了德國混凝土巨頭施維英公司;8月,三一重工花了3。6億歐元買下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導演了一場“蛇吞象”的好戲。9月,山東濰柴動力花費7。38億歐元收購凱傲25%的股份,以及凱傲下屬林德液壓業務70%的股份,成功牽手世界工業用叉車和液壓技術巨頭。
從2011年開始,中國企業在德投資迅速增加。“25年前,我們在中國南京開設第一個(北威州)辦事處,當時是為了幫助德國在華企業,我們當時不可能預料到我們兩個國家的合作會達到今天的高度。”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佩告訴記者。她負責全球推廣北威州投資地,并吸引外國投資項目到北威州落戶。此外,華佩還是德國聯邦州投資委員會工作小組(AGWFB)的發言人。
中國工程機械海外投資緣何情定德國
在德國,散落在各個細分領域中的中小型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他們大多是家族企業,規模不大,但卻長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或至少是歐洲市場榜首的地位。
然而金融危機和德國經濟下滑使這些“珍珠”逐漸光芒黯淡。德國經濟部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工業產出月率下降0。5%,工業產出年率下降1。4%;同時,工廠訂單月率下降1。3%,年率下降4。8%。
相比經濟蕭條,更令這些“隱形冠軍”處境艱難的還有來自新興國家對手的競爭壓力。前混凝土泵車王者普茨邁斯特,曾經在全球銷售冠軍寶座上寂寞了20多年,占據著全球市場40%和中國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但隨著三一和中聯重科等本土工程機械巨頭崛起,普茨邁斯特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只剩下不到5%。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普茨邁斯特銷售額縮水近50%,而三一的銷售額卻飆升了約50%。這不僅僅是兩個企業此消彼長,背后還有強勢崛起的中國經濟對老牌制造強國的趕超。這也許正應了那句話時也,勢也。
經營的艱難和家族繼承者不愿子承父業的尷尬,使眾多“隱形冠軍”在咨詢顧問后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把企業賣給曾經的中國對手,讓這些野心勃勃的后來者繼續將這份事業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由于德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下面共有16個聯邦州,州與州之間相對獨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議會,擁有自主招商權,很多地區的投資項目還可以得到歐盟地區發展基金補貼。而德國社會階層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良好發展,對中國的投資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希望,如巴伐利亞北威州、漢堡、石荷州等大城市都在中國設立了招商引資辦事處。
德國普遍認為,中國海外投資在2015年前后可達到每年600-700億美元,只要德國能夠吸引其中的2%,就相當于每年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資流入。因此,當中國的企業家們懷揣支票和計劃書踏上德國土地時,他們會在機場各處的標識上看到熟悉的中文字“歡迎”。這表明了德國公司對中國投資者的態度。
中國工程機械投資大規模進德國市場引擔憂
中國企業到德國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領域在不斷拓寬,目前在汽車、工業制造、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都有涉及,這些領域占到中國對德國總投資的四分之一強。目前,德國政界和經濟界對中國投資者基本持歡迎態度。但是,由于中國投資一股腦兒地大規模進入德國市場,也引起了德國公眾的一些擔憂。
截至2012年9月,中資企業累計在德國非金融類投資總額已經達到24。2億美元,僅去年1-8月份,對德國的非金融類投資額就達4。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91%。另外,中國對德國投資的項目規模在不斷增大。根據掌握的情況,目前中資企業在德國投資超過3000萬歐元的項目將近20個,其中2011-2012年有7個大的項目,如去年7月徐工集團收購德國的一家混凝土巨頭施維英,徐工集團擁有其52%的股權;三一集團在德投資1億歐元建立自己生產企業之后,去年又斥資3。6億歐元收購了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還有濰柴動力耗資7億多歐元,收購了凱傲集團25%的股份。
德國公眾,包括德國媒體的憂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擔心掏空技術,害怕中國企業來了以后,把德國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等轉移到中國進行生產,德國既流失了技術,又流失了工作崗位;二是擔心造成壟斷,憂慮中國企業通過并購德國的“領頭羊”形成壟斷,對其經濟造成沖擊;最后,他們也擔心中國企業威脅到當地的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比如在電信行業,當地人就有這樣的顧慮。類似的情形以前也有,不同的是隨著收購的增多和投資規模的擴大,現在這些擔憂越來越嚴重了。
從商業的角度講,這些擔心,包括一些政客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中國企業出來發展,越來越多的是從公司長期發展戰略來考慮的,是商業行為。
我們要告訴德國民眾,中國的企業不僅沒有把技術拿走,相反我們不斷地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比如北京機床廠就挽救了科堡一家瀕臨倒閉的工廠,目前工廠運轉良好,就業人口增加了將近一倍。還有像三一重工和其它已經運轉的重要項目,都是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二十多年前,德國企業去中國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更多,失敗的案例也多。但是有勇氣就有回報。中國對外開放還在探索時,德國大眾在1984年就來到中國投資。如果沒有當年的決心,德國大眾不可能在中國汽車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50%。回看二十多年前德國企業進入中國,他們對市場進行非常充分的了解。
最近幾年,德國成為中國在海外投資的重鎮,不少中國企業通過收購德國公司開拓國際市場,隨著數量的增多,德國境內也開始出現擔憂情緒,擔心把德國企業技術吸收完之后就放棄這些平臺,造成德國當地就業崗位下降。但包括三一、上工申貝在內的中資企業都表示不會撈一票就走。
2012年是中國投資德國的大年,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跨國收購消息傳出。今年3月,凌云集團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車鎖制造商德國凱毅德公司100%股權;7月,徐工集團收購了德國混凝土巨頭施維英公司;8月,三一重工花了3。6億歐元買下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導演了一場“蛇吞象”的好戲。9月,山東濰柴動力花費7。38億歐元收購凱傲25%的股份,以及凱傲下屬林德液壓業務70%的股份,成功牽手世界工業用叉車和液壓技術巨頭。
從2011年開始,中國企業在德投資迅速增加。“25年前,我們在中國南京開設第一個(北威州)辦事處,當時是為了幫助德國在華企業,我們當時不可能預料到我們兩個國家的合作會達到今天的高度。”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華佩告訴記者。她負責全球推廣北威州投資地,并吸引外國投資項目到北威州落戶。此外,華佩還是德國聯邦州投資委員會工作小組(AGWFB)的發言人。
中國工程機械海外投資緣何情定德國
在德國,散落在各個細分領域中的中小型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他們大多是家族企業,規模不大,但卻長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或至少是歐洲市場榜首的地位。
然而金融危機和德國經濟下滑使這些“珍珠”逐漸光芒黯淡。德國經濟部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工業產出月率下降0。5%,工業產出年率下降1。4%;同時,工廠訂單月率下降1。3%,年率下降4。8%。
相比經濟蕭條,更令這些“隱形冠軍”處境艱難的還有來自新興國家對手的競爭壓力。前混凝土泵車王者普茨邁斯特,曾經在全球銷售冠軍寶座上寂寞了20多年,占據著全球市場40%和中國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但隨著三一和中聯重科等本土工程機械巨頭崛起,普茨邁斯特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只剩下不到5%。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普茨邁斯特銷售額縮水近50%,而三一的銷售額卻飆升了約50%。這不僅僅是兩個企業此消彼長,背后還有強勢崛起的中國經濟對老牌制造強國的趕超。這也許正應了那句話時也,勢也。
經營的艱難和家族繼承者不愿子承父業的尷尬,使眾多“隱形冠軍”在咨詢顧問后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把企業賣給曾經的中國對手,讓這些野心勃勃的后來者繼續將這份事業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由于德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下面共有16個聯邦州,州與州之間相對獨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議會,擁有自主招商權,很多地區的投資項目還可以得到歐盟地區發展基金補貼。而德國社會階層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良好發展,對中國的投資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希望,如巴伐利亞北威州、漢堡、石荷州等大城市都在中國設立了招商引資辦事處。
德國普遍認為,中國海外投資在2015年前后可達到每年600-700億美元,只要德國能夠吸引其中的2%,就相當于每年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資流入。因此,當中國的企業家們懷揣支票和計劃書踏上德國土地時,他們會在機場各處的標識上看到熟悉的中文字“歡迎”。這表明了德國公司對中國投資者的態度。
中國工程機械投資大規模進德國市場引擔憂
中國企業到德國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領域在不斷拓寬,目前在汽車、工業制造、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都有涉及,這些領域占到中國對德國總投資的四分之一強。目前,德國政界和經濟界對中國投資者基本持歡迎態度。但是,由于中國投資一股腦兒地大規模進入德國市場,也引起了德國公眾的一些擔憂。
截至2012年9月,中資企業累計在德國非金融類投資總額已經達到24。2億美元,僅去年1-8月份,對德國的非金融類投資額就達4。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91%。另外,中國對德國投資的項目規模在不斷增大。根據掌握的情況,目前中資企業在德國投資超過3000萬歐元的項目將近20個,其中2011-2012年有7個大的項目,如去年7月徐工集團收購德國的一家混凝土巨頭施維英,徐工集團擁有其52%的股權;三一集團在德投資1億歐元建立自己生產企業之后,去年又斥資3。6億歐元收購了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還有濰柴動力耗資7億多歐元,收購了凱傲集團25%的股份。
德國公眾,包括德國媒體的憂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擔心掏空技術,害怕中國企業來了以后,把德國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等轉移到中國進行生產,德國既流失了技術,又流失了工作崗位;二是擔心造成壟斷,憂慮中國企業通過并購德國的“領頭羊”形成壟斷,對其經濟造成沖擊;最后,他們也擔心中國企業威脅到當地的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比如在電信行業,當地人就有這樣的顧慮。類似的情形以前也有,不同的是隨著收購的增多和投資規模的擴大,現在這些擔憂越來越嚴重了。
從商業的角度講,這些擔心,包括一些政客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中國企業出來發展,越來越多的是從公司長期發展戰略來考慮的,是商業行為。
我們要告訴德國民眾,中國的企業不僅沒有把技術拿走,相反我們不斷地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比如北京機床廠就挽救了科堡一家瀕臨倒閉的工廠,目前工廠運轉良好,就業人口增加了將近一倍。還有像三一重工和其它已經運轉的重要項目,都是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二十多年前,德國企業去中國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更多,失敗的案例也多。但是有勇氣就有回報。中國對外開放還在探索時,德國大眾在1984年就來到中國投資。如果沒有當年的決心,德國大眾不可能在中國汽車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50%。回看二十多年前德國企業進入中國,他們對市場進行非常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