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水泥株洲公司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盡管不是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的首個此類項目,卻是目前運行最為成功的項目。
該項目有效解決了處理生活垃圾過程中的廢氣、廢渣、滲濾液等問題,重金屬、有毒氣體排放幾乎為零,真正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置無害化、資源化和“三廢”污染零排放。
有關專家認為,相比目前垃圾填埋、焚燒等主要處置方式,“垃圾變水泥”可謂“一石雙鳥”,對“三廢”的處理更加徹底,資源化利用程度更高,為破解日益窘迫的“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危機開辟了新途。
水泥窯處置生活垃圾
優勢何在
華新水泥湖南事業部總經理梅向福解釋,與專門的垃圾焚燒爐相比,水泥窯處置廢棄物具有明顯的優勢:
溫度更高,火焰溫度為1800℃,物料溫度為1500℃,是專門的垃圾焚燒爐的2倍以上。垃圾在高溫段停留時間較長,而在劇冷過程中又比較短,只有1至2秒鐘,可有效避免二英產生。
專門的垃圾焚燒爐只是純粹的垃圾焚燒,而水泥熟料煅燒產生的堿性環境,更有利于消解帶酸性的有毒、有害生活垃圾。
水泥窯煅燒過程對于氧氣的控制十分嚴格,有助于將廢棄物中的有害物質還原,可阻止有害物質排放。
在水泥熟料燒制過程中,可以有效包裹重金屬,沒有二次污染隱患。
水泥窯焚燒垃圾是一個協同行為,相比專門的垃圾焚燒,可節約大量的燃料成本;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還具有占地少、投資省的優勢。如華新水泥株洲公司日處理能力450噸的工廠,占地僅為30畝,投資8000萬元。而專門的垃圾焚燒場,同等規模生活垃圾處置量,需占地150至200畝,投資6億元以上。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跨百年企業,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近年來,該公司實施產業鏈縱向延伸戰略,大舉進軍環保產業。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積極開展水泥協同處置廢棄物的自主研發和實踐,形成國內首創、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水面漂浮物、污染土、工業危廢、醫療廢物、餐廚垃圾等7類廢棄物生態處置技術與環保解決方案。
協同處置生活垃圾
能否保證水泥質量
協同處置生活垃圾能否保證水泥質量?
“能!”華新水泥株洲公司執行總經理鄭小虎解釋,地球表面含量最為豐富的5種元素為硅、鋁、鐵、鈣、鎂,這也是水泥的主要成分。燃燒后的廢棄物殘渣中主要也是這些成分,只是比例存在差異。只要調整不同元素的比例,就可以將這些殘渣添加到水泥中去,絲毫不會影響到水泥的質量。
當然,垃圾不是簡單地扔到水泥窯里煅燒就行了,需要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否則無法保證水泥產品質量,還會對水泥生產相關工藝造成相當大干擾。建設預處理平臺非常重要。這些預處理平臺可建在水泥生產企業一塊,也可以另外在垃圾較多的城市周邊建設全封閉的生活垃圾生態處理工廠,使生活垃圾得到生化、物理和機械的綜合處理,分選出的二次衍生燃料和適應于水泥生產的原料,經密閉車輛運至水泥工廠做最終處置。
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難在哪
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有30多年歷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要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并不能一蹴而就。
華新水泥湖南事業部總經理梅向福認為,技術是第一大“攔路虎”,華新水泥為此進行了七八年的技術儲備,現已申請了50多項專利。據介紹,國內目前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只有幾家企業在做,相對于國內幾千家水泥企業來說是很少的。等待、觀望的企業很多,主要是沒有技術。“華新水泥的技術優勢在于實用、可靠。”
據了解,由于國內外垃圾存在很大差異,華新水泥從國外引進技術后,進行了大量消化、吸收和創新。由于國內垃圾的含固比例大、含水率高,分揀設備需要進行相應改進;垃圾怎樣堆放、風機怎樣運行能夠保證干化效果等,都需要企業去摸索。
資金也是難以繞過去的一道坎。從基礎設施到運行成本,投資都不小。目前每噸垃圾的處理成本費用為150元,高于垃圾填埋成本,但華新水泥株洲公司收益來源僅靠垃圾處理費,只能勉強維持運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是一個為社會造福的產業,華新水泥會先把處理廠建起來,相信以后會有經濟上的回報。”梅向福說。
記者了解到,華新水泥株洲公司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遇到的另一大難題是“吃不飽”。目前這種新興的垃圾協同處置方式人們對其認識不夠,“墻內開花墻外香”,外省來參觀取經的不少,但湖南本省由于對項目了解不夠對此技術有興趣還不多,亟待在全省推廣。
“如果有足夠的垃圾,日處理450噸的能力可以‘吃飽’,一年可消納16.4萬噸生活垃圾,可年節約標準煤2.71萬噸,可減少CO2排放約7.05萬噸,可產生良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梅向福說。
■短評
一個值得扶持的項目
我國有13億人口,按照世界銀行統計,城鄉生活垃圾一年就達5億多噸。其中,一年產生城市垃圾約2.3億噸,并且每年以超過9%的速度迅猛增長;而且城市越發達,垃圾產生量就越大。“垃圾圍城”愈演愈烈,二英、滲濾液等有毒副產物的“二次污染”問題引起了政府及公眾更多的關注。
目前生活垃圾處置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和焚燒。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并可能由于滲漏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焚燒的處置費用高,還有可能產生二英等“二次污染物”。
當前許多大中城市的垃圾填埋場使用緊張,“垃圾圍城”形勢日趨嚴峻;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中小城市、農村垃圾問題也日益凸顯。“垃圾變水泥”不占地、不產生二次污染,資金投入相對也較低,的確是破解“垃圾圍城”難題行之有效的新路徑。
目前,由于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技術在國內還不為人們廣泛了解,一些地方在接納此項新技術時還比較謹慎;有些地方在垃圾處置收費上,往往只看眼前投入,看不到長遠的社會和環境收益。因而這一新技術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并不順暢。
據悉,如果按華新水泥的專利技術組織處理,全國1/3的水泥生產能力就能處理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而目前華新水泥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收益僅靠垃圾處理費,僅能勉強維持運行。
為有效破解“垃圾圍城”難題,政府相關部門對“垃圾變水泥”項目應給予必要的鼓勵、扶持。宜將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納入地方鼓勵的循環經濟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和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