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領域打破歐美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
從2004年3月,中聯重科第一次盛裝亮相第27屆BAUMA2004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2006年,向以石油與鉆石開采為經濟支柱的安哥拉出口總金額高達700萬美元的79臺塔式起重機,直至今年11月,中聯塔機通過“CE”認證,順利進入西歐市場,國際工程機械領域因為有了“Made in china”打破了歐美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
質量立足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作為曾經的“事業單位”,面臨國家的“斷奶”政策,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在副院長詹純新的帶領下,依靠50萬元借款,創立了院辦產業中聯公司,選擇混凝土泵送機械作為主導產品,開始科技產業化的嘗試。
1993年7月1日,我國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HBT40型混凝土輸送泵終于試制成功。但是,早期產品因為是仿造歐洲的同類設備,因“洋”經驗在中國水土不服,導致在施工使用中問題不斷。一面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帶來的誘人利潤,一面是不斷告急的產品質量,在這個兩難抉擇之間,詹純新做出了果斷的決策:“停產!不再生產,不再銷售,靜下心來搞第二代產品。”
1994年7月,適應中國國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輸送泵終于下線。在對第二代泵加裝了強制風冷散熱系統,升級優化了液壓系統配置,整體提升了產品的可靠性。同時,結合中國混凝土作業過程中骨料級配偏高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進,中聯泵送產品迅速打開市場,企業由此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迅速成長為國內產品型譜最完備的混凝土設備制造商,并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泵柔性生產線。
通過2002年兼并湖南機床廠、2003年重組并購浦沅集團,中聯重科迅速做大做強主業,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和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企業。
收復失地
裝備工業是反映一個國家工業和創新水平的標志性產業。但是,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等國際巨頭雄心勃勃地想要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攻城略地,國外同行業“巨鱷”也紛紛開始了并購我國裝備工業企業的布局。
從1999年開始,中聯重科逐步制訂、完善了技術創新機制、課題公開招標等技術激勵機制,極大地提高了公司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積極性,促進了公司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從數量到質量的穩步提升。
在中聯重科技術市場的帶動和引領下,很多企業包括民營企業開始紛紛進入工程機械尤其是混凝土機械行業,“洋”品牌設備曾經占領我國混凝土施工領域大半壁江山的局面一去不復返。目前,國產混凝土泵送機械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已銷往海外市場,形成了與國際知名品牌競爭的能力。
跨出國門
2004年7月,在河北廊坊高速公路維護施工現場,首臺國產路面加熱機——中聯LR4400型加熱機和國外某知名品牌同類產品進行比對性工況測試。面對發達國家也只有短暫研發歷史的瀝青路面就地再生設備領域,國外同行手握各種檢測儀器,緊跟在中聯加熱機后面仔細測試。測試結果顯示:中聯LR4400型加熱機在加熱方式、加熱能力比率、整機噪聲和煙霧排放等方面,多項關鍵指標明顯優于國外知名品牌,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心中有底的中聯重科把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雖然中國生產的一些工程機械產品在整體性能上已與日本、美國不相上下,但是,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要想打入高端國際市場,首先要通過國際標準認證這道高門檻。2005年年初開始,中聯重科在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國際標準、歐洲標準、ISO標準后,憑借卓越的性能、優異的質量先后通過了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起重機械等7個產品的“CE”認證工作、混凝土機械俄羅斯GOST認證等,為走出國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中聯重科的泵車、汽車吊、壓路機、攪拌車等產品,在國際招標中打敗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世界知名品牌,贏得金額總計高達1億元人民幣的訂單;今年8月,中聯200噸履帶吊首次出口北美,成功進入世界工程機械頂級市場,中聯重科研發了一大批領先世界水平的工程專用裝備,打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具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初步形成了與世界強勢品牌一爭短長的格局和實力,讓這個一直由歐美人統治的領域有了中國人的聲音。
今天,中聯重科業務覆蓋達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個在湘江之濱起步的工程機械企業,用“中國創造”贏得了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