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4日披露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相關信息。在這個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首次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中共集中全黨智慧和力量,就如何推動城鎮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做出戰略安排。中國官方媒體評論說,此次會議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于中國而言,城鎮化既關乎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也涉及區域協調發展,更是擴大內需、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到2012年的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和世界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對城鎮化在中國經濟升級中發揮的作用寄予厚望。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家總理李克強等高層履新以來,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不過,大城市高企的房價、難解的擁堵以及不均等的公共服務讓人們意識到,中國城鎮化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已積累了大量突出矛盾和問題。如何化解這些頑疾,走出一條全新的城鎮化道路,關乎“最大潛力”能否轉化成高質量的發展動力,也是新一屆領導人需直面的挑戰。
本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安排充分的體現了“問題導向”。在會議繪制的新型城鎮化框架中,“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最為重要的支柱。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透露,在官方數據中,中國城鎮化率2012年已達到52.6%。但如果把沒有戶籍、未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那一部分人口“劃出”,中國城鎮化率僅為35%。
與這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所對應的是1.26億在城市“寄居”的農民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告訴中新社記者,在后顧之憂未解的情況下,這部分人口不可能成為和城市居民對等的消費者、采用一樣的消費模式。如果能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或實現公共服務的覆蓋,將能釋放極大的內需潛力。
有基于此,本次會議將“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并設定了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的實施細則。
除了“城市中人”,官方對城市自身成長亦做出限制,強調“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而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對于城市的成長過程,官方亦要求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地方債務風險的化解亦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一步。在一天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中,防控債務風險首度被單列為來年的工作任務。
本次城鎮化會議一方面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緩解伴隨農民工市民化而激增的社會保障開支壓力,另一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為地方發債設定一個可管控的規范渠道。
從人、土地、錢、布局、自然再到“鄉愁”,官方此次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方方面面著手對新型城鎮化道路作出安排。不過,如此大規模人口走城鎮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畢竟沒有先例可循,新型城鎮化的各項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要挖掘經濟增長最大潛力,各方既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亦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城鎮化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水到渠成。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于中國而言,城鎮化既關乎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也涉及區域協調發展,更是擴大內需、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到2012年的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和世界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對城鎮化在中國經濟升級中發揮的作用寄予厚望。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家總理李克強等高層履新以來,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不過,大城市高企的房價、難解的擁堵以及不均等的公共服務讓人們意識到,中國城鎮化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已積累了大量突出矛盾和問題。如何化解這些頑疾,走出一條全新的城鎮化道路,關乎“最大潛力”能否轉化成高質量的發展動力,也是新一屆領導人需直面的挑戰。
本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安排充分的體現了“問題導向”。在會議繪制的新型城鎮化框架中,“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最為重要的支柱。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透露,在官方數據中,中國城鎮化率2012年已達到52.6%。但如果把沒有戶籍、未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那一部分人口“劃出”,中國城鎮化率僅為35%。
與這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所對應的是1.26億在城市“寄居”的農民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告訴中新社記者,在后顧之憂未解的情況下,這部分人口不可能成為和城市居民對等的消費者、采用一樣的消費模式。如果能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或實現公共服務的覆蓋,將能釋放極大的內需潛力。
有基于此,本次會議將“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并設定了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的實施細則。
除了“城市中人”,官方對城市自身成長亦做出限制,強調“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而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對于城市的成長過程,官方亦要求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地方債務風險的化解亦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一步。在一天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中,防控債務風險首度被單列為來年的工作任務。
本次城鎮化會議一方面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緩解伴隨農民工市民化而激增的社會保障開支壓力,另一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為地方發債設定一個可管控的規范渠道。
從人、土地、錢、布局、自然再到“鄉愁”,官方此次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方方面面著手對新型城鎮化道路作出安排。不過,如此大規模人口走城鎮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畢竟沒有先例可循,新型城鎮化的各項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要挖掘經濟增長最大潛力,各方既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亦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城鎮化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