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處于對臺“前線”,上升為實驗區前的平潭島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在平潭的發展規劃中,近五年主要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天一個億,三年一千億”中的70%是投入基礎建設。
中福實業介入平潭開發,瞄準的正是基礎建設這塊大蛋糕。鑒于中福實業已將注冊地遷入平潭,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同意公司以掛牌方式取得年總產能9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生產專營權,并在項目用地和選址方面對公司提供幫助。據記者了解,目前平潭混凝土一方的售價在430元左右,平均成本在300元左右,保守估計一立方可獲得凈利約80元左右,如此算來該混凝土項目公司盈利非常可觀。
另外,近日中福實業以2.02億元價格競拍到的地塊,將用于建材市場及綜合配套建筑的建設,這是平潭目前唯一的建材城項目。劉平山表示,平潭島的大規模建設,急需配套建材市場,該市場預計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其中10萬平方米將作為集中商業進行開發。
兩岸企業的機遇
“中央賦予了平潭島比經濟特區更優惠的政策,未來平潭島的定位,是一個經濟特區,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劉平山告訴記者,雖然臺灣當局對企業家投資平潭導向上不予支持,但臺灣企業家卻敏感地嗅到了平潭大開發的機會。“因為等到平潭建設成像深圳和浦東那樣時,再進入的成本將大很多,機會也小了很多。”
北上大陸淘金的旺旺、康師傅等企業卻賺得盆滿缽滿,讓很多的臺灣企業家看到了大陸不可小覷的市場力量。
劉平山認為,看待平潭的未來要以世界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比如廈門和深圳,“改革開放初期的廈門只有2平方公里,后來發展到10平方公里;另一個特區深圳當時不過是小漁村,如今的財政收入已超過福建省的收入。”
去年9月,中福實業正式與平潭管委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平潭投資建設裝飾裝潢市場、混凝土攪拌、建材物流和城市綠化等項目,并把公司注冊地遷往平潭,成為實驗區第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