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是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十年,也是我國水泥產業高速發展的十年,總量巨大且上升勢頭迅速。在這期間,我國水泥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十五”期間,以經濟率先啟動的東部為起點,水泥產業技術結構調整迅速鋪開;“十一五”期間隨著經濟發展從東部逐漸蔓延到中部和西部,結構調整在中西部也開始大跨步展開,而早期就已開始啟動的東部地區逐漸趨于成熟,區域市場開始步入整合軌道。
市場發展中新型干法技術和落后生產技術之間的博弈,新興企業和原有企業之間的“拉鋸戰”,在新舊交替、重疊、并存的時期,必然會帶來市場上水泥產能在一段時期內的過剩,行業的激烈競爭不可避免,由此引發了水泥產品價值低估的問題。2010年限電引發的產業價值回歸風暴給大企業集團上了“從量到利”的生動一課,“十二五”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過去十年的技術結構調整、大企業集團崛起已經為今后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硬基礎”,價值回歸成為主旋律,整合將從東部區域繼續蔓延至其他區域。如果說過去十年是水泥產業播種發芽、培育,付出成本的十年,那么接下來的“十二五”應是成長、開花、結果的收獲季節。
高速發展的十年:經濟突飛猛進帶動水泥產業騰飛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也見證了水泥工業的“黃金”時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等形成了對水泥的迅猛需求。過去十年中我國以超12%的年均復合增長速度共生產了近120億噸水泥,是前50年水泥產量的1.7倍,占到自1949年建國以來水泥總產量的63%,總量巨大且增長速度快。其中“十一五”是水泥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生產水泥75億噸,占建國以來水泥總產量的40%,2010年水泥產量達18.8億噸,同比增速為13.94%。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水泥生產大國,水泥產量占全世界產量比重50%以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市場發展的兩個階段:技術結構調整 ┿ 大企業集團形成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經濟發展節奏從東到西。在不同的政策傾向、技術發展水平下,我國水泥市場在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成就了不同的輝煌。
第一階段(“十五”)——技術結構調整是主調
“十五”是我國經濟正式步入發展快車道的起征點,而水泥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產業,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水泥產業高速發展,東部沿海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這輪經濟和產業快速啟動中率先發展的主力軍。
在“十五”之前我國水泥生產技術基本上以落后立窯為主,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水泥工程設計、施工的市場化為水泥科技進步和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活力,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替代落后立窯成為“十五”期間產業發展主旋律,從而走出了第一輪新型干法技術生產線建設高潮——五年間共投產了3.7億噸的熟料產能,其中2004年達到投資高峰,當年投產了1.28億噸的熟料產能。
這種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長的產能曾一度讓各方密切關注,“十五”中期國家將水泥列入高耗能、控制發展產業,下達了紅頭文件國辦發〔2003〕103號《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于2004年8月再度發布了發改工業[2004]1791號文《關于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項目清理有關意見的通知》,鼓勵地方和企業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方式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推進了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
從立窯到新型干法,這場技術的革新對水泥企業而言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歷史轉折,外界環境的變化使產業經歷了一輪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很多曾經一度輝煌的企業在這場變革中沉淪,但也成就了一批新崛起的企業。海螺作為這個期間優秀水泥企業的代表,把握住了機遇,果斷拿下長江流域豐富的、高品位的石灰石礦山,通過水系發達的長江運輸網絡牢牢把握經濟發達的城市群的需求,建成了全國最具發展前途的大規模水泥生產基地。海螺有如今的輝煌成就,天時、地利賦予了它最優厚的條件,郭文叁沒有錯過機遇,在最佳的時間從寧國走向安徽,走向全國,交出了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及他個人最輝煌的答卷。“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用最簡短精練的語匯,準確地描繪了海螺在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的地位。
第二階段(“十一五”)——技術結構調整深化、大企業集團區域布局
技術結構調整在“十一五”期間延續深化,2006年4月發布了發改運行[2006]609號文《印發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制訂了“十一五”發展目標,加快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的推進和落后立窯的退出。2009年我國的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達到了78%,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目標;2010年投產產能達到高峰,當年投產生產線條數、熟料產能、規模都達到了歷史最高,當年投產了211條生產線合計2.5億噸熟料產能,平均規模達到3,800 t/d,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超過85%。如此飆升的產能建設使水泥產業再度進入國家控制政策的視野,2009年發布的38號《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使水泥投資熱度應聲而落。
在這一輪的新型干法建設高潮中,國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是新型干法技術的前提支撐,中材集團利用本身水泥技術裝備制造和工程設計、施工的優勢,不失時機地占領了國內90%的設計和85%的工程市場份額,率眾實現了水泥裝備的國產化,并向國際市場迅速出擊,搶占高地,水泥裝備出口和水泥工程總承包占據了海外市場近40%的份額,成為世界水泥工程的第一大承包商。“十一五”新建的生產線規模較“十五”有了質的飛躍,同時節能減排、余熱發電等技術逐漸成熟,特別是“十一五”后期金融危機以及4萬億投資拉動的“禍福相依”,中西部繼東部之后開始迅猛崛起,使第二輪新型干法水泥建設走勢明顯要強于第一輪,投資規模大、沖勁足。
而在“十五”期間已率先啟動的東部地區逐漸趨于成熟,在“十一五”期間并購重組開始登臺。2007年下發的《關于公布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大型企業(集團)名單的通知》對60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從項目核準、土地審批、信貸投放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大企業集團在經濟快速發展、政策傾斜支持中借勢發展,2007年全國前10大企業和前20大企業的熟料產能占比較2006年均大幅提高了15個百分點,分別達到45%、57%。
這個時期的大企業已經不止是單純意義的在單點上做大規模,而是一個更大范圍的結構調整。傳統水泥企業只是單點布局或單條線建設,隨著結構調整深入,大企業布局不再局限集中在某點,而是以區域展開,從“點”到“面”,甚至突破區域,從東到西,從而更合理統籌規劃資源、市場、物流、能源之間的配合,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發展,是一個產業布局的過程,形成了一批跨區域的實力企業,如中國建材、海螺水泥、冀東、中材集團、華潤、臺泥、華新、天瑞、山水、金隅、紅獅、拉法基瑞安等。
- 全國前20家集團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14家)和中南地區(11家);
- 華東、華北、東北、中南前3家集團產能30~47%之間;
- 前20家集團在西南、西北產能比重較低,西南拉法基瑞安僅占9.29%;
- 中國建材、海螺集團熟料產能超過一億噸;
- 天瑞水泥、臺泥水泥、海螺集團、溧陽金峰、塔牌水泥、同力水泥、冀東水泥生產線平均規模在日產4000噸以上;
- 冀東在華北、亞泰在東北、中國建材在華東、中材集團在西北產能比重超過20%,
- 冀東涉足6個地區,中國建材5個,海螺集團、中材集團、臺泥水泥4個。
發展經驗與遺留問題:產能過剩是必然現象
過去十年中,我國水泥產業發展節奏從東到西逐步推進,在如此舉世矚目的發展節奏中,不可避免會遺留一些例如產能過剩等的“并發癥”,將在下一市場發展階段中逐漸消化。
發展節奏:從東到西逐層推進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等相結合可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區。數字水泥在長期市場跟蹤中歸納出區域市場有如下規律:自“十五”開始,水泥工業的發展伴隨國家經濟節奏脈絡由東向西傳遞,高峰值越來越高,但高峰期周期越來越短。
東部背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地理位置優越,技術力量強,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市場于“十五”初期開始率先啟動,水泥發展高峰期在2002~2004年,持續了3年,最高增速為2003年的17%,隨后發展態勢逐步下行,2008年探底。2009年在4萬億投資計劃的拉動下東部水泥增速從低谷有所回升,形成一個較小的波形走勢。東部地區基本已逐漸進入成熟期,“十二五”將進入一個平穩的發展期,增速維持在較低水平。
中部承東啟西,北有高原,南有丘陵,眾多平原分布其中,能源等礦產資源豐富,占有全國80%的煤炭儲量,重工業基礎較好。中部地區在“十一五”初期開始啟動,2006~2007年是水泥發展高峰期,持續了2年,增速頂點為2006年的24%,高于華東峰值6個百分點,當前中部地區還正處于這一輪市場發展波段中。
西部幅員遼闊,海拔較高,地形復雜,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與東、中部差距較大,但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雖然早期就曾提出“西部大開發”,但一直發展緩慢,在4萬投資拉動下,2009年開始西部才呈跳躍式發展,目前正處于市場上升期,穩定在高位,2010年水泥產量增速高達32%,高于中部峰值8個百分點,但發展勢頭或已到達拐點。
過程中的市場表現:產能過剩、價值低估是必然
數字水泥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盡可能地用數據使行業信息透明化,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持續跟蹤市場需求變化和供給變化兩條線以及這兩條線最終的交叉點價格。由供需直接決定的產品價格是一個產業和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最直接的體現,若行業利潤率能跟其他產業保持同步,就說明實力已基本形成,在經濟鏈條中能跟其他產業博弈,能夠消化成本上漲壓力。
水泥產業從東到中、西部發展的轉化過程中,也是區域產業逐步升級的過程,區域市場的新進入者為獲取市場份額必須付出先期進入市場的成本,在市場上的表現就是以低價格占據市場——近十年水泥價格、銷售毛利率并沒有隨著國民收入、物價水平、能源價格“水漲船高”,而是在低價格區間上下波動,沒有跟市場需求同步,沒有跟技術進步同步,沒有跟企業規模發展同步。有一種最形象的說法“十年前一噸水泥能買兩噸煤炭,十年后一噸煤炭買兩噸水泥。“幾年的結構調整的果實并未使產業受益,反而被成本上漲所吞噬了。
這種價值低估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技術換代和企業集團的新建擴張。技術換代和企業集團的新建擴張,實際上是新舊力量爭奪市場份額的博弈,新型干法與落后生產技術、新興企業與原有企業之間的博弈。市場經驗告訴我們,在市場需求高速增長時期,“先破后立”、“等量淘汰”都是不現實的,只能采取“先立后破”,即用先進力量擠壓落后出局,這就意味著舊力量的抵抗和新力量的進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重疊、并存的,產能過剩是市場高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
38號文對新建產能緊急剎車,但生產線都有一定的建設周期,2011年仍有230條在建線,合計熟料產能2.80億噸,產能過剩的壓力將持續存在。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接受數字水泥采訪時表示:產能過剩可以分為區域性過剩、階段性過剩和全局性過剩三種類型,區域性過剩是指某個區域內的過剩,如長三角市場,階段性過剩指由于產能集中爆發而導致一段時間內的產能過剩,如西南地區,而38號文有效干預避免了整個產業全局性過剩隱患。
“十二五”展望:經濟轉型帶來產業再次升級 價值回歸是方向
過去十年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年,水泥產業借勢實現了“量”的擴張,進行了技術結構調整和大企業集團擴張,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硬基礎”。“十二五”是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承前啟后的五年,是從“十一五”發展階段向“十三五”高級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型,這場深刻的變革顛覆了中國經濟過去多年發展中的“GDP崇拜”,舊事物慣性和新事物成長之間的博弈將在“十二五”中沖擊得尤為激烈。在這場變革中,我們思考著更多的問題:宏觀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是否能放緩速度,經濟發展是否能夠順利轉型?4萬億投資之后,我們水泥還有多少蛋糕可切,需求走勢會不會出現拐點,多少地區會出現拐點,何時出現?
可以說,“十二五”期間這種經濟形勢的變化,將使水泥產業重新審視過往十年的發展歷程,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產能過剩、價格倒掛的狀況,實現從“量”到“質”的升級,實現價值回歸。2010年的限電風潮給水泥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產能過剩地區有效控制產能發揮,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產量,有效調節市場供需,是實現價值回歸的最好手段。但通過依靠企業聯合、限產保價并不是長久之計,關鍵在于大企業集團對市場的掌控力。
在這方面,最早給我們產業啟示的就是外資拉法基在“十五”末的西南布局,以區域全面鋪開,打造自己的盈利空間。而中國建材旗下南方水泥的成立是我國水泥并購史上前所未有的震撼性手筆,宋志平在對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發展規律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水泥行業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的那種大規模建設新線和大規模企業進入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條存量整合和減量化發展的道路,“存量整合,減量發展”。從何做起,從理念到行動,在行業、企業有不同認識,有人認為,在充分競爭的水泥產業難以實現。但南方水泥先從內部做起,再延伸到外部。南方總裁肖家祥是堅決的貫徹者,不懈的努力終于迎來了“回報”,2010年國家采取措施節能限電,抑制了產量的發揮,使因產能過剩頑癥致使長期低迷的市場出現轉機。行業明白:過剩產能只是現象,控制產量是理性解決市場供需矛盾的根本,宋志平對市場的觀點得到了行業的認同。
行業的發展其實就是大集團的發展,要真正提高產業在經濟產業鏈中的價值,并購是深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利器。從對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48家區域性水泥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含外資和臺資)中并購較為頻繁的調查跟蹤中,“十五”期間并購還是零星收購,“十一五”才逐漸起步,但仍處于“大吃小”的階段。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積累,眾多大水泥企業已經建立了廣泛的融資渠道,產業的發展主要借助資本的發展,但資本市場是“利字為最”的,投資就必須尋求回報,大量資金投放后就希望企業從規模上、利潤上給予最直接的反應。國家38號文嚴格卡關新建線,企業要做大,并購成為了主要方式,“十二五”產業的并購整合必將加快,重新理順企業結構。
然而,市場是復雜的、矛盾的,存在需求容量與企業擴張、強勢大企業與靈活中小企業之間等多股力量的博弈,“十二五”這個轉型的時期,會遇到一些什么問題,如何選擇并購的時機、方式、成本都是企業所要思索的,特別是38號文使大企業面臨著并購緊迫性和并購成本抬高的尷尬。反觀“十五”期間拉法基西南發力正值國內103號文出臺使企業資金鏈緊張,中材進入西北水泥緣于德隆危機中的資金鏈斷裂,“十一五”中期南方水泥的成立也是在市場低迷了三年之后才出手進入。這幾大經典并購案都是在被收購企業由于政策、突發事件或市場下滑等因素導致資金鏈困難時進行的收購。這個期間水泥行業兩大并購失敗案,一是中國建材、中材收冀東無功而返,一是中國建材收海螺鳴兵息鼓。若這兩大收購強強聯合、凱旋而歸對產業都是好事,但收購這不是“單相思”,并購是企業行為,我國市場還處于高企階段,優質企業對于轉讓并不買賬。
隨著市場、企業發展,水泥市場主要是由幾大企業主導,大企業集團的戰略必然要從此前的搶占資源、市場上升到區域戰略層面的競爭,但終極目標是提高區域的控制力,提高協調能力,實現整個產業的資源合理配置。“十二五”的新形勢下,我國水泥產業升級、價值回歸將是最為重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