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1點40分,湘潭縣易俗河梧桐小區內傳來一聲巨響,一臺滿載混凝土的攪拌運輸車傾倒在路邊。讓人吃驚的是,它并不是被絆倒的,而是陷進了承受不了足夠壓力的路面。
80噸重大車“軋”出大洞
趕到現場時,看到了這樣一幕:9米長的攪拌運輸車橫躺在梧桐小區步行街。地面砸開一個大口子,車子后半截陷了進去,邊緣還有搖搖欲墜的感覺。前后兩臺吊車正努力“營救”,由于太重,重物脫離吊車鋼絲,險些傷了旁人,場面十分驚險。
“上午11點40左右,我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一看,才知道這個大家伙陷進去了。車子加混凝土可能有80噸,路面根本承受不了這個重量,就這樣軋出了一個洞。”梧桐小區的住戶徐先生說。
車里共有兩人,其中司機受輕傷,已送往醫院治療。副駕駛張某仍膽戰心驚,“我嚇了一跳,還以為會沒命。”
徐先生說這個洞是被車子軋出來的,這是怎么回事?我們來到“洞”邊瞧了個仔細。
洞下是一條下水道,路面的厚度約5公分,即路面以下全是懸空的。除此之外,下面還有幾根15公分厚的主梁,斷裂處的鋼絲明顯較細。
另外,還注意到,路面上設有4個圓形水泥球。徐先生介紹,這里原來有6個球,目的是阻止汽車由此通行。因為這條路建在小區內,用作步行街,無法承受汽車重量。
各有說法
對于造成事故的原因,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
附近居民劉先生認為主要是路面太薄了,“以前,載土的拖拉機經過時也壓壞了一次。今年4月份,下水道漲水,路面又因此凸起來了。”
對此,現場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表示,這跟路面無關。因為這條路的功用很明確,只準人行,不許通車,為了安全起見,還專門設立的圓形水泥球。
徐先生很贊同這位人士的說法,認為攪拌運輸車不該由此通行。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副駕駛張某表示,自己和同事準備運送混凝土到附近工地。行至此處,發現有兩個水泥球丟失了,誤以為車子都由此通行。加上看不到任何限制噸位的警示牌,他們就繼續行駛了。
協調處理
隨后,天易示范區相關負責人、攪拌運輸車負責人、當地民警匯集一堂,討論接下來該怎么辦。
由于對事故原因說法不一,天易示范區負責人和攪拌運輸車負責人,對責任的看法也不一致。但后者明確表示,他們不會逃避應有的責任。
“現在最重要的是安全問題。這么大的一個洞,又是在居民區里,有人掉進去了怎么辦?尤其是晚上,根本看不清楚。”民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各方負責人也在積極采取補救措施,其他事宜仍在協調中。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側翻,右后側輪胎翹起,下面露出一個巨大的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