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否了解“低碳經濟”,自去年底根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經濟”已經成為討論得最多的話題。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負責人何曼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外企業早已經看好“低碳中國”的巨大商機,“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這樣做了,包括巴斯夫、bp、諾維信。”
外資看好“低碳中國”
近年來,新能源的建設和利用被業內認為是實現低碳化的最佳途徑之一。
中國低碳網總編輯林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中國現有的國情,我們應該走一條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道路,而不是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企業在商機的運用上,是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是產業升級的問題。”
商務部產業損壞調查局局長楊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景比較廣闊,中國目前的能耗強度和能源的效率都明顯偏低,實現節能減排的余地比較大。第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成本比較低,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符合減排節能的余地比較大,條件項目比較多,而且規模經濟的效應也在顯現,會帶來雙贏的局面。第三是國際合作的潛力比較大,在國際高度重視低碳技術合作,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潛力巨大。第四,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利用外資,鼓勵發展低碳經濟。這些都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投資中國新能源產業更多的機會。
何曼青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不僅僅是意味著一種成本,更多的是一種機遇,跨國公司在這方面有優勢。總體來說,跨國公司在低碳經濟、低碳競爭力方面比中國企業具有明顯優勢。”
據了解,中國碳排放70%來自生產領域,而發達國家2/3來自消費領域,所以中國的重點是引導和控制碳排放。為此,何曼青建議,跨國公司要深入了解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國情和階段特點,找準中國急需發展碳排放的領域,加快碳技術的創新和轉讓步伐。
國際巨頭們明顯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商機。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關志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低碳經濟,為各行各業提供節能減排的解決方案和產品的企業將帶來巨大的商機。巴斯夫希望提供給客戶的方案是低碳節能,最經濟和環保的,“但是3年前,我們對中國企業談這些理念,很多企業不會優先考慮,現在,中國企業主動找我們要求提供這些方案和產品。”
關志華建議,希望中國政府有一些具體措施和政策來推動,“在這個過程中聽取企業對低碳經濟的看法,政策也要可行,對低碳經濟有幫助。”
諾維信中國區總裁柯銘表示,低碳經濟是一個新的模式,中國很難從發達國家的已有經驗中學習,“中國的經濟結構與其他國家不同,政府的作用更大,政府部門在風險評估后應有冒險的精神,步伐應更大一些。”
垃圾處理仍存真空
垃圾處理行業的資深人士李建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垃圾處理方面,中小城市還是真空,“未來建設的需求會非常大。”
但是李建軍也坦言,中小城市的支付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制訂一個政府、企業、百姓等多方共同獲益的模式,“現在這個行業正處在一個從無序到規范的過程當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談到垃圾處理的現狀時認為:“垃圾處理在管理理念和技術應用上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中國缺乏一個主導方向,而在焚燒、填埋和資源化這三者之間,資源化應該是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把垃圾進行資源利用之后再決定是否填埋或焚燒。”
而垃圾資源化問題也正在從理論向實質邁進。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負責人何曼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外企業早已經看好“低碳中國”的巨大商機,“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在這樣做了,包括巴斯夫、bp、諾維信。”
外資看好“低碳中國”
近年來,新能源的建設和利用被業內認為是實現低碳化的最佳途徑之一。
中國低碳網總編輯林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中國現有的國情,我們應該走一條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道路,而不是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企業在商機的運用上,是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是產業升級的問題。”
商務部產業損壞調查局局長楊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景比較廣闊,中國目前的能耗強度和能源的效率都明顯偏低,實現節能減排的余地比較大。第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成本比較低,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符合減排節能的余地比較大,條件項目比較多,而且規模經濟的效應也在顯現,會帶來雙贏的局面。第三是國際合作的潛力比較大,在國際高度重視低碳技術合作,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潛力巨大。第四,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利用外資,鼓勵發展低碳經濟。這些都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投資中國新能源產業更多的機會。
何曼青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不僅僅是意味著一種成本,更多的是一種機遇,跨國公司在這方面有優勢。總體來說,跨國公司在低碳經濟、低碳競爭力方面比中國企業具有明顯優勢。”
據了解,中國碳排放70%來自生產領域,而發達國家2/3來自消費領域,所以中國的重點是引導和控制碳排放。為此,何曼青建議,跨國公司要深入了解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國情和階段特點,找準中國急需發展碳排放的領域,加快碳技術的創新和轉讓步伐。
國際巨頭們明顯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商機。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關志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低碳經濟,為各行各業提供節能減排的解決方案和產品的企業將帶來巨大的商機。巴斯夫希望提供給客戶的方案是低碳節能,最經濟和環保的,“但是3年前,我們對中國企業談這些理念,很多企業不會優先考慮,現在,中國企業主動找我們要求提供這些方案和產品。”
關志華建議,希望中國政府有一些具體措施和政策來推動,“在這個過程中聽取企業對低碳經濟的看法,政策也要可行,對低碳經濟有幫助。”
諾維信中國區總裁柯銘表示,低碳經濟是一個新的模式,中國很難從發達國家的已有經驗中學習,“中國的經濟結構與其他國家不同,政府的作用更大,政府部門在風險評估后應有冒險的精神,步伐應更大一些。”
垃圾處理仍存真空
垃圾處理行業的資深人士李建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垃圾處理方面,中小城市還是真空,“未來建設的需求會非常大。”
但是李建軍也坦言,中小城市的支付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制訂一個政府、企業、百姓等多方共同獲益的模式,“現在這個行業正處在一個從無序到規范的過程當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談到垃圾處理的現狀時認為:“垃圾處理在管理理念和技術應用上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中國缺乏一個主導方向,而在焚燒、填埋和資源化這三者之間,資源化應該是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把垃圾進行資源利用之后再決定是否填埋或焚燒。”
而垃圾資源化問題也正在從理論向實質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