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低碳山西:必須解決粉煤灰問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2-22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低碳網
核心提示:低碳山西:必須解決粉煤灰問題
  一、動脈產業:誰來護航?

  山西是國內最大的動脈產業基地--山西省是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1978年-2007年間,山西共生產煤炭80億噸,煤炭出省外運量占全國省際交易量的80%,產品輻射26個省(市、自治區);焦炭年產量占全國的40.2%,年出省運量占山西省總產量的38.6%,年出口焦炭占全國的60%;全省粗鋼產量2506萬噸,占全國鋼產量的5.12%,排全國第五位。其中不銹鋼20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8%,排全國第一位;生鐵372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7.93%,排全國第五位;鋼材2093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71%,排全國第八位;氧化鋁30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5.8%,排全國第三位;電解鋁108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6%,排全國第三位;金屬鎂36.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55.3%,排全國第一位;鐵合金產量9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5.7%,排全國第九位;全省化肥(折100%)產量367萬噸;尿素(實物量)產量550萬噸,;甲醇產量73萬噸,;PVC產量55萬噸,同比增長49%;燒堿產量53萬噸。山西省火電裝機已達3810.62萬千瓦,向外輸出電力機組已達900萬千瓦,全省發電供熱原煤用量已達1.3億噸。

  山西的動脈產業發展迅猛,環境問題積重難返--生態破壞,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每年有9000萬噸的煤矸石堆在了山西的大地上,有5000萬噸的冶金渣溢滿了山西的溝溝坎坎;有4000萬噸的粉煤灰與脫硫灰貯存在大壩中;有數以萬噸的SO2、N0X、甲烷氣等廢氣、排入了山西的上空;有統計不清的可吸入粉塵,飄浮在山西的大氣層中。大規模的上矸石電廠,吃掉了矸石中30%的熱量,又留下了50%以上的灰渣;生產水泥,消耗了部分的鋼渣;瓦斯發電,消滅了甲烷等可燃氣體;火電廠用濕法-石灰石方法脫去了企業煙氣中的硫份。剩下越來越多的矸石粉煤灰、中煤粉煤灰。

  山西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挑戰--2002年時,山西火電裝機為1428.12萬千瓦,95%以上是國家電力公司一家投資主體。電力體制改革后,截止到2008年,七年的時間,山西火電投資主體已發展到20多家,火電裝機容量增長了2.7倍。發電原煤消耗量由4337萬噸,增加到13000萬噸,是七年前火電用煤的2.8倍。七年前山西省火電廠濕法脫硫為零,從2003年后,新增火電廠全部安裝脫硫設施,近五年時間新增濕法脫裝置電廠容量約2000萬千瓦,到2008年底,后繼技改老火電脫硫裝置已達1000多萬千瓦。按10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消耗石灰石量30萬噸來計算。2008年一年消耗石灰石量為900萬噸。累計6年的脫硫石膏排量已達2000多萬噸。40年前,山西全省火電廠排粉煤灰總量為2億噸;近七年時間,粉煤灰排放總量就達到1.8億噸。也就說七年的粉煤灰、脫硫灰排量已與前40年排量等同。2009年,山西再度提出變輸煤為輸電,到2014年,山西平均年排粉煤灰與脫硫灰量將達到6000萬噸。

  轉型山西面臨歷史性抉擇:以靜脈產業發展低碳經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低碳經濟的基礎是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其特征:就是低能耗、低排放。山西高產出已是不爭的事實,30年來,山西為全國的基本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環境欠帳在逐年累增,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走低排放路線,筆者認為大力發展靜脈產業,是山西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的基本方法。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給了山西人民得以喘氣的機會,我們再不能有半點猶豫與徘徊。必須出重拳,下猛藥,來一次實際可行,靜脈補血式跨越發展。否則,落后、污染的帽子永遠摘不掉。山西要轉型,應以低能耗發展為主要目標,以修復生態為主要路線,以靜脈產業園為反補方式,以工業固體棄廢物為主要突破口,再次成為山西全國再生資源生產大省。

 
 二、靜脈產業,如何護航?

  山西固廢排量種類多而巨大,減排工作任務艱巨。按照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思路,結合山西省的實際,從當前技術裝備水平的角度看,應該首選火電廠粉煤灰的資源化。不僅可減輕山西可吸入微粒,減少揚塵,還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當前國內常規粉煤灰應用技術標準應有盡有,國內外技術裝備可選擇空間很大。全國很多地區粉煤灰緊缺,甚至出現了假粉煤灰現象。一些大型工程施工已經離不開粉煤灰,選擇粉煤灰資源化的方法發展低碳經濟目前是一個絕好的時機。山西的基本建設市場空間在逐年遞增。根據省建筑行業數據計算,2008年山西省新建建筑面積約為8500萬㎡,全省水泥用量為3000萬噸;混凝土用量約為3430萬m?,砂漿用量約為1930萬m?。新型建材生產量折合標磚量為100億塊,折合體積約1500萬立方米。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可替代水泥增強混凝土的品質,在水泥熟料生產中粉煤灰可替代粘土等其它原料,在新型建材中粉煤灰可大量替代砂石,提高建材的各項性能指標;粉煤灰還可替代砂漿骨料。山西在現有市場條件下,每年可直接在建工、建筑生產上消耗掉2000萬噸粉煤灰。

  2000萬噸粉煤灰若能進入山西市場,可大量減少水泥生產、減少砂石開采,不僅節約一次性資源,也可降低GDP能耗,減少粉塵污染,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值得關注的是,粉煤灰的資源化還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發電企業每排放一噸粉煤灰的運行成本平均不低于20元,而直接銷售一噸粉煤灰的純利潤按20元計,全省發電企業在排灰方面每年就可節省80億元,用灰企業就可節約水泥400萬噸(120億元),全省一年可創造2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三、解決粉煤灰問題是發展低碳山西的突破口

  20年以前大慶火電廠為消滅電廠粉煤灰揚塵及綜合利用問題,引進了英國的粉煤灰陶粒生產線設備,這是國內第一個規模化生產粉煤灰陶粒的項目。近年來,相關陶粒混凝土標準相繼出臺,帶動了國內土法燒結頁巖、粘土陶粒的規模化生產,國內重大建筑工程也得以普及應用。由于粉煤灰陶粒生產線投資大,生產成本高,而國內土法生產線生產能力也弱,污染大,生產出的陶粒價格貴。陶粒混凝土一直沒有在建筑市場得以很好的應用。近年來,經過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人員的不斷努力,現粉煤灰陶粒生產線的投資成本大大降低,生產工藝也符合當今節能和環保工藝的需要。

  調研表明,目前在山西上馬粉煤灰陶粒生產線,成本不超過30元/噸,而山西當前開采砂石的成本價則遠遠高于30元/噸。根據現有的粉煤灰陶粒生產線的產能分析,山西省上馬350條生產線(每條年處理粉煤灰8萬噸,生產粉煤灰陶粒10萬方)可以解決2800萬噸含碳量較高、品質差、無需加工的原狀灰,同時可生產出粉煤灰陶粒為3500萬立方。投資一條生產線按1500萬元計算,350條生產線總投資額為52.5億元。平均消滅一噸粉煤灰的投資額為113元。在現有工藝與資源的前提下,山西如何利用政府職能,扭轉當前社會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習慣,是山西發展低碳經濟戰略主要任務。

  當前山西省大多火電廠的粉煤灰處理方法,大都采用買溝或征地、通過運輸、水沖灰方式傾倒,回填覆土。不算前期買地與灰場建設成本,貯灰運行成本平均不低于20元/噸。全省每年2800萬噸粉煤灰倒掉的運行成本為5.6億元。如果把2800萬噸粉煤灰加工后成為粉煤灰陶粒,就成了3500萬立方米新型建材基料。以粉煤灰陶粒替代現有的石子和粗砂石計算,2008年,山西市場上石子價格最底30元,最高90多元,取平均價格為60元。粉煤灰陶粒按60元的價格出售,產值是60×3500萬方=21億。開采石料,不僅破壞植被,污染環境,還要消耗人力、財力與一次能源,據調研估算:開采一噸石料的綜合成本在20元左右。山西全年砂石開采量在6000萬立方米左右。按少開采3500萬噸的石料計算,綜合資源節約金費為3500×20=7億元。也就是說:有一立方粉煤灰陶粒進入建設市場,電廠排灰就可節省20元的運行成本,石料開采可節省20元,節約經濟運行成本為40元/噸。3500萬立方米粉煤灰陶粒若進入山西省建筑市場,就可節約運行和開采成本14億元。

  山西當前最難突破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資金,主要是思想觀念。轉變觀念,低碳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粉煤灰陶粒化的轉型發展路線圖,完全是以修復山西生態為前提,不僅可做強山西,還可帶動全國建材市場的革命。不久前,山西省經信委委托山西遠識再生資源技術研究院編制的《山西省粉煤灰綜合利用五年規劃》剛剛通過專家評審,專家們提出:低碳山西的發展,必須抓緊解決粉煤灰問題,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關鍵在于山西省政府各部委的決心與支持,山西要轉型發展主要看政府的信心。只要政府部門把山西動靜脈產業平衡發展方向把握好,投入產出分析好,山西低碳經濟的發展將為全國做出貢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拉萨市| 英山县| 古丈县| 湖口县| 萨嘎县| 闵行区| 三门峡市| 南木林县| 海门市| 金堂县| 西昌市| 南充市| 米易县| 平阴县| 定兴县| 峨边| 黄陵县| 保靖县| 准格尔旗| 承德县| 黔东| 子洲县| 大冶市| 大厂| 梧州市| 如东县| 亚东县| 德清县| 太保市| 高陵县| 满洲里市| 南丹县| 葫芦岛市| 台北市| 团风县| 乌恰县| 张家界市| 玛曲县| 胶南市| 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