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水,淘洗出無數英雄。在位于句容市下蜀鎮橋頭的長江岸邊,只見一座座高樓、一排排廠房正在拔地而起———
12月6日,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而對于江蘇建華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日子,這也是句容人值得慶賀的日子。今天江蘇建華管樁公司全線投產。秉承著建華輝煌的發展史和先進企業的管理理念,江蘇建華的1700多名員工只爭朝夕,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經過三年的拼搏,建華管樁集團江蘇建華管樁終于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是一塊創業的熱土,這是誕生奇跡的地方。全省最大的京陽嘉新水泥廠建成后,又一座全省最大的建筑管樁生產基地在這里拔地而起,這里又成為建華人實現光榮與夢想的福地,同時又是全省沿江開發又一新亮點。
凡熟悉這塊土地的人都知道,三年前這里曾是一塊普通的江灘地,荒灘荒水生長著江邊獨有的蘆葦和茅草。但緊靠長江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引來了獨具慧眼的建華人。2002年10月28日,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香港湯始有限公司與句容下蜀鎮正式簽約,首期投資2500萬美元在下蜀鎮征地326畝建設江蘇建華管樁有限公司,伴隨著陣陣禮炮聲,建華人開始在這里濃墨重彩地書寫新的發展篇章,這也標志著句容市沿江開發建設的正式開啟。
為使建華管樁企業早日建成投產,純樸的句容人以“誠信認真,有求必應”的招牌服務,承諾為建華建設一路綠燈。協議簽訂后,句容市委、政府對建華的企業注冊、稅收、土地、用電等所涉及到的方面全力服務到位。“外商投資直通卡”、“只交稅、不交費”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獨特優勢為建華管樁企業建設提供了所有保障,所在的下蜀鎮從鎮干部到辦事服務人員,視建華人為知己,當建華是自己的家傾心盡力地做好服務,從協議簽訂后,下蜀鎮成立了4個工作組,30多人的服務隊,從辦理執照到拆遷征地,從電力線路架設到興建碼頭的選址等等,幾十項需要急辦的事情,按時間順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為了建華早日投產,句容市上下全力協助服務的同時,還投入1000多萬元配套資金,建華人被句容人的真誠所感動,也激發了他們建設一流建華的工作熱情,從第一根管樁下地開始,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地上,以建華人雷厲風行、說到做到的果敢作風實踐著快速建設,早日投產的目標。2003年5月,正值“非典”時期,也是建華建設關鍵時期,公司建設人員被隔離在工地上,吃住在這里,多少個日日夜夜建設者們在寂寞、疲勞、辛苦、江風雨水中度過,他們沒有一句怨言,更多是對建華的忠誠與回報。當時正值江南雨季,由于公司土地比長江水位低,職工們工作、吃飯、休息的地方常常積滿一層深深的水,在那艱苦的環境中,建華人保持了特有的韌勁,克服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確保一期工程兩條線在2003年7月1日竣工投產。
建華公司制造的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是現代建筑的“定海神針”。有了它,高樓大廈、橋梁房屋的基礎就會固若金湯,這看似簡單,用鋼板和混凝土結全的產物,其實它的生產過程和科技含量并不亞于一個高科技產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筆者來到建華管樁江蘇基地探究。走進公司大院仿佛置身于管樁世界,若大的廠區機器轟鳴,人來車往,一派繁忙,巨大的鋼模強烈地旋轉著,在愈來愈強的離心力作用下,數十米長的鋼筋水泥空心預應樁最終形成,然后又緩慢地進入高壓蒸爐內,經過一系列物理性的、化學性的變化后,一根根管樁像一件件經過精心雕琢過的藝術品展現在人們眼前,令人嘆為觀止。公司負責人介紹,基地從配料到出產品全部自動化操作,公司投入3億多元的建設基地,配齊配強了生產各種規格管樁的設備,從直徑300厘米到600厘米,只要客戶需要這里都能生產。同時,公司還研制設計了適合我國和東南亞各地地質條件的預應力管樁,僅壓力蒸爐設備和離心旋轉機就有50多臺套,在國內乃至亞洲都是獨一無二的。透過這里的現代化生產設備,看整個建華,亞洲稱雄,名副其實。
說起建華管樁的科技含量,最有發言權的是各地的客戶,南京奧體中心、金馬酈城、鎮江金東紙業、恒美嘉園、常州百草園、蘇州理文造紙、無錫新澄鋼廠、揚州環保熱電廠、南通沙鋼錦豐等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指定要建華的管樁。在公司的銷售部,記者見到這里接單發貨的電傳紛至沓來,令銷售人員應接不暇,這里的繁忙不亞于生產車間。銷售部經理告訴記者,他們的生產計劃排到明年二季度,企業必須滿負荷生產才能保證供應,在建華管樁熱銷的背后是產品質量的支撐,先不說建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單說管樁的用料就是非常挑剔的。在建華周邊黃沙到處都是,但他們卻花大價錢從長江上游的江西選用含泥量特少的黃沙,每噸價格是當地的兩倍多,建華人知道,管樁的質量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在建華的廠區,記者見到正在維護設備的職工,面對蒸壓設備這個寵然大物,職工們竟然像呵護嬰兒般地小區翼翼地維護,檢測幾十米的管樁竟一厘米也不放過,其對質量的要求近乎苛刻。在廠區大門上方橫掛著這樣一句醒目的標語“該說的要說到,說到的定要做到”,這句話雖然重復簡單,但寓意深刻,他們對客戶的質量承諾已銘刻在每位職工心中。筆者隨機采訪了一位職工,問他在建華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脫口而出:為了每根管樁質量。在這里記者聽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客戶在打樁時,管樁被打爛,接到報告后,公司立即派人去現場處理。公司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產品是否有質量問題,當檢查后得出因對方操作問題時,建華人還謙虛地作了檢討,令對方十分感動。建華人一貫認為,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公司先后投入數百萬元建起了一流的化驗室、檢測室,強化了原材料、輔料的驗收管理和檢驗制度,各道檢測工序一目了然,任何環節有質量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糾正,建華人對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生命,這句話在這里處處得到驗證。一位清潔工一次不小心將一點垃圾掃入生產區,他立即跑過去將垃圾撿起放在口袋里帶走,生怕有一點垃圾混入生產線內。建華有1700多名職工,他們大多來自周邊的農村,文化程度較低,為確保每位職工達到合格標準,公司舉辦了各類技術培訓,無論從事哪個環節的工種,必須拿到上崗證才能上崗。為此,公司花費幾十萬元為職工繳學費,因為建華人多年來的優良傳統就是造就一個知識科技型的群體。正是有了一個優秀的群體,建華在競爭中越來越強大。
在建華公司,記者見到日本式的先進管理方式在這里得到應用。例如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的“培訓、培訓、再培訓”的企業發展經驗再加上建華人“任人唯賢”、“以德為主,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使公司人員管理走向科學合理化,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江蘇建華1700人的企業僅有100名的管理人員,可見其管理者的高素質,建華公司用人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人盡其才,給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平臺。這里沒有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也沒有哥倆好的小群體,有的是施展才華的地方,有這樣一件事常被公司員工提起,1996年底,建華決策者大膽將400多人的生產管理部交給年輕的王總管理。王總不負眾望,一年多時間就使公司的效益、質量大幅提高。
建華成功的經驗是先管好人,然后用人去管企業,有了一大批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人,建華企業管理自然水到渠成。現在生產管樁的企業很多,競爭日趨激烈,上世紀90年代初管樁開始被人看好,然而到了1993年其價格卻很難被人接受,管樁經歷了無數的市場考驗。為了站穩市場,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華公司從內部管理抓起,率先發起了降價大行動,這次行動雖然遭到來自同行的反對,但降價促進了市場銷售,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大發展。用許景新總裁的話說:“只有走出痛苦的第一步,才有歡樂的第二步。”建華人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超前的大膽遠見,使建華步入了良性發展之路,這是建華人對中國管樁市場的最大貢獻。目前,建華年生產能力達5000萬米,幾個分廠滿負荷生產仍供不應求,成本中的綜合費用只相當于一個年產30萬米管樁廠的六分之一,正基于這樣的成本管理理念,才有建華今天的市場。
今天,江蘇建華管樁公司的銷售額將達到10億元,實現稅收2100萬元,成為句容的稅收明星。建廠三載,每年的變化都令人驚嘆,但建華公司有一幅不變的春聯:“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這副春聯是建華人做人與做事的真實寫照。建華公司對自己的產品質量百般挑剔,對售前售后的服務卻到邊到沿,在售前一發現有立項的工程,銷售人員就立即索取工程地質資料,為對方“量身訂做”管樁,并邀請客戶到廠里實地考察,讓對方了解認識管樁的使用。售后服務上,建華做到有求必應,每個分公司在網上查詢所有使用建華產品的工地管樁情況,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解決。公司還組織了大型車隊,對客戶的需求實行24小時送貨。建華的服務對象不只包括銷售和使用自己產品的用戶,也包括那些暫不使用但以后可能使用的“準用戶”,這種超前的服務理念,使許多客戶慕名而來,與建華聯姻。
江蘇與廣東這兩個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老大將為建華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濤濤長江,大浪淘沙,淘出了光彩奪目的真金。江蘇建華管樁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粒。在江蘇沿江開發的浪潮中,他們勇立潮頭,為句容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