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和江蘇省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今年江蘇建筑業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金融危機對建筑業的影響,積極應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快建筑業的科技進步和新技術應用步伐,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優化市場環境,著力推進工程承包方式的轉變;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努力提高全省建筑工程質量水平;全面統籌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系,繼續保持全省建筑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狠抓產業結構調整
多年來,江蘇的傳統優勢是房屋建筑,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工程承包能力則相對薄弱,而目前國家拉動投資的方向又主要集中在公路、鐵路、機場、隧道、輕軌等基礎設施領域,我們必須努力適應國家投資方向的變化,積極引導全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發揮產業政策的調控作用,扶持發展專業企業。在充分調研、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扶持高端專業、創新型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發展一批經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專業企業;引導企業重點向能填補市場空白、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領域發展;支持江蘇省建筑業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和高技術含量的工程施工領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場的專業施工能力。
引導江蘇省企業與中央和部屬企業強強聯合。注重與鐵路、水利、交通等部門的溝通,加強與中央和部屬企業的聯合,尤其是加強在公路、鐵路、隧道、機場、碼頭等工程項目中的合作,在相關專業領域中開展聯合投標,使江蘇省房建企業真正參與到國家急需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去。
建立健全建筑市場清出機制。進一步加強建筑市場的動態監管,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完善統計指標考核,建立清出機制,改變建筑市場只進不出的局面。對落后的粗放型、數量型的發展方式,采取不保護政策,讓經濟規律來實行優勝劣汰、重新洗牌。
二、倒逼機制推動轉型
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切實清理以往在思想上、觀念上、精神狀態上的問題,引導全行業破除思維定勢,樹立敢闖精神,克服滿足既得利益、不愿付出代價、小富既安等陳舊觀念。
推動工程承包方式的轉變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積極引導建筑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向關聯度較高的上下游產業延伸,加快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轉變,積極穩妥地采用BT、BOT、BOOT、EPC等建設方式,擴大投資在企業經營中的比重。
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倒逼全行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充分發揮建筑業企業技術中心的引導與示范作用,認真做好技術中心的認定工作,力爭年內有15家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二是繼續加大科技和人才培養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科研專項補助,促進科研經費所得稅稅前抵扣等優惠政策的落實。組織力量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依靠工程項目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是加強建筑業“十項新技術”的過程指導和監督,推動企業將工法、QC活動的開展與十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緊密結合。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建筑業,淘汰落后生產技術,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生產工藝。四是加強裝飾裝修工程環境污染控制和管理,出臺并實施《建筑裝飾工廠化生產導則》和《住宅裝飾裝修管理規定》。五是召開第三屆全省建筑業科技進步大會,總結經驗,部署工作,表彰先進。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各類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三、力拓國際國內市場
進一步擴大省內市場份額。金融危機爆發后,江蘇是全國擴大內需措施最得力、政府投資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在當前形勢下,要研究鞏固擴大省內市場份額的對策措施,加快招投標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利用天時、地利,進一步提高本省市場份額。
固守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市場。盡管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比中西部地區大,影響的程度比中西部地區深,但東部省份的經濟總量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基數大。上海世博會、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廣州亞運會都有望成為江蘇省建筑經濟新的增長點。
抓好中西部潛力市場的開拓。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外向度低,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不大,與此同時,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將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西部省份的建筑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繼續抓好國際建筑市場的開拓。在鞏固擴大東南亞、中東等傳統境外市場的基礎上,重點加大非洲、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市場開拓力度。
四、高度重視質量安全
明確控制目標。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形成市場各方主體對建筑安全生產齊抓共管的局面。
健全體制機制。組織起草并認真貫徹落實建筑安全生產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將建筑施工安全生產隱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開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經常剖析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原因,認真吸取事故教訓。進一步加強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建設。
創新管理方式。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加大對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規范安全生產許可證發放、暫扣及恢復辦法,對以項目為單位發放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試點。加快推進建造師(項目經理)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進程。努力推進全省建筑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建立全省工程電子信息地圖。
加強培訓考核。開展對全省安全處長、安監站長、監管人員的培訓考核工作,做到持證上崗。建立健全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考核、上崗和監管制度。繼續抓好農民工業余學校創建,使農民工安全技能培訓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搞好文明創建。繼續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綠色工地的創建活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全國文明工地的創建與評選。
五、作風建設提升效能
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紀、政紀、法紀教育,開展黨紀工作檢查和定期考評;組織處級以上干部網絡在線學習和考試,推進學習型機關(組織)建設,努力創建團結、和諧、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
努力提高行政能力。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范圍,規范公開內容,豐富公開形式,增加行政許可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審批“三分離、一監督”機制。加快行政審批信息化建設的進度,盡快開展全省建筑業企業資質網上無紙化申報,年內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網上審批。
切實加強效能監察。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一、狠抓產業結構調整
多年來,江蘇的傳統優勢是房屋建筑,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工程承包能力則相對薄弱,而目前國家拉動投資的方向又主要集中在公路、鐵路、機場、隧道、輕軌等基礎設施領域,我們必須努力適應國家投資方向的變化,積極引導全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發揮產業政策的調控作用,扶持發展專業企業。在充分調研、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扶持高端專業、創新型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發展一批經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專業企業;引導企業重點向能填補市場空白、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領域發展;支持江蘇省建筑業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和高技術含量的工程施工領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場的專業施工能力。
引導江蘇省企業與中央和部屬企業強強聯合。注重與鐵路、水利、交通等部門的溝通,加強與中央和部屬企業的聯合,尤其是加強在公路、鐵路、隧道、機場、碼頭等工程項目中的合作,在相關專業領域中開展聯合投標,使江蘇省房建企業真正參與到國家急需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去。
建立健全建筑市場清出機制。進一步加強建筑市場的動態監管,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完善統計指標考核,建立清出機制,改變建筑市場只進不出的局面。對落后的粗放型、數量型的發展方式,采取不保護政策,讓經濟規律來實行優勝劣汰、重新洗牌。
二、倒逼機制推動轉型
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切實清理以往在思想上、觀念上、精神狀態上的問題,引導全行業破除思維定勢,樹立敢闖精神,克服滿足既得利益、不愿付出代價、小富既安等陳舊觀念。
推動工程承包方式的轉變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積極引導建筑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向關聯度較高的上下游產業延伸,加快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轉變,積極穩妥地采用BT、BOT、BOOT、EPC等建設方式,擴大投資在企業經營中的比重。
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倒逼全行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充分發揮建筑業企業技術中心的引導與示范作用,認真做好技術中心的認定工作,力爭年內有15家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二是繼續加大科技和人才培養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科研專項補助,促進科研經費所得稅稅前抵扣等優惠政策的落實。組織力量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依靠工程項目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是加強建筑業“十項新技術”的過程指導和監督,推動企業將工法、QC活動的開展與十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緊密結合。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建筑業,淘汰落后生產技術,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生產工藝。四是加強裝飾裝修工程環境污染控制和管理,出臺并實施《建筑裝飾工廠化生產導則》和《住宅裝飾裝修管理規定》。五是召開第三屆全省建筑業科技進步大會,總結經驗,部署工作,表彰先進。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倒逼全行業轉型升級。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各類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三、力拓國際國內市場
進一步擴大省內市場份額。金融危機爆發后,江蘇是全國擴大內需措施最得力、政府投資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在當前形勢下,要研究鞏固擴大省內市場份額的對策措施,加快招投標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利用天時、地利,進一步提高本省市場份額。
固守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市場。盡管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比中西部地區大,影響的程度比中西部地區深,但東部省份的經濟總量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基數大。上海世博會、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廣州亞運會都有望成為江蘇省建筑經濟新的增長點。
抓好中西部潛力市場的開拓。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外向度低,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不大,與此同時,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將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西部省份的建筑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繼續抓好國際建筑市場的開拓。在鞏固擴大東南亞、中東等傳統境外市場的基礎上,重點加大非洲、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市場開拓力度。
四、高度重視質量安全
明確控制目標。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形成市場各方主體對建筑安全生產齊抓共管的局面。
健全體制機制。組織起草并認真貫徹落實建筑安全生產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將建筑施工安全生產隱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開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經常剖析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原因,認真吸取事故教訓。進一步加強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建設。
創新管理方式。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加大對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規范安全生產許可證發放、暫扣及恢復辦法,對以項目為單位發放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試點。加快推進建造師(項目經理)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進程。努力推進全省建筑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建立全省工程電子信息地圖。
加強培訓考核。開展對全省安全處長、安監站長、監管人員的培訓考核工作,做到持證上崗。建立健全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考核、上崗和監管制度。繼續抓好農民工業余學校創建,使農民工安全技能培訓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搞好文明創建。繼續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綠色工地的創建活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全國文明工地的創建與評選。
五、作風建設提升效能
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紀、政紀、法紀教育,開展黨紀工作檢查和定期考評;組織處級以上干部網絡在線學習和考試,推進學習型機關(組織)建設,努力創建團結、和諧、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
努力提高行政能力。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范圍,規范公開內容,豐富公開形式,增加行政許可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審批“三分離、一監督”機制。加快行政審批信息化建設的進度,盡快開展全省建筑業企業資質網上無紙化申報,年內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網上審批。
切實加強效能監察。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