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從“人工澆筑”到“數字成型”,3D智能建造創新建筑業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4-0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
核心提示:水泥、粉煤灰、硅灰、外加劑、鋼纖維等六七種不同原料依次加入水泥攪拌機,一旁通過泵管相連的3D打印機以這種新型混凝土為“油墨”,按照規定路線將其擠出。不到兩小時,一個免模板數字化成型、曲面線條靈動自然的3D打印非機動車車棚呈現在記者眼前。

水泥、粉煤灰、硅灰、外加劑、鋼纖維等六七種不同原料依次加入水泥攪拌機,一旁通過泵管相連的3D打印機以這種新型混凝土為“油墨”,按照規定路線將其擠出。不到兩小時,一個免模板數字化成型、曲面線條靈動自然的3D打印非機動車車棚呈現在記者眼前。


“這款新型車棚所使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我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種材料抗彎強度高,具有很強的防火、抗爆和抗沖擊能力。”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亞梅介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不少原料都是工業副產品,粉煤灰是電廠出來的,硅灰是硅鐵合金廠出來的,這些工業廢棄物到了這里成了“寶貝”。


作為南京綠色增材智造研究院的主要技術支持力量,張亞梅團隊嘗試將這種超高性能材料用于大尺度構件3D打印。而這并不是張亞梅團隊第一次挑戰“不可能”。建成國內首個3D打印綠色裝配式智慧建筑,打造國內首例原位3D打印可交付二層單體建筑……在張亞梅看來,將固廢綠色再利用技術和3D打印技術相結合,本身就是建筑領域的一次變革。


傳統澆筑建造中,工人需先立起模板,然后放置鋼筋籠,澆筑混凝土并待其硬化后再將模板拆除,整個流程大量依賴人工,勞動效率較低。記者了解到,一個構件中模板成本約占建造總成本15%—20%,當建筑的造型不規則時,模板只能一次性使用,這也造成了浪費。據統計,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產生量近35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但回收利用率卻很低。


能否在對傳統建造模式轉型升級的同時,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現實中,搞設備的不懂材料,搞材料的缺少設備。”張亞梅認為,傳統建筑行業要向3D智能建造轉型,需要梳理解決材料研發、打印設備再到應用端的全產業鏈問題。2018年,張亞梅團隊與南京嘉翼精密機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團隊達成合作。兩支團隊攜手南京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管委會,組建南京綠色增材智造研究院,共同攻克固廢綠色再利用技術與建筑3D打印技術融合的難關。


“制造一臺3D打印機器不算難,難的是材料的選擇。第一臺機器建好后,我們花了8個月才拿到合適的打印材料。”南京嘉翼董事長李進坦言,3D智能建造對材料要求特別高,混凝土硬化時間尤為講究,工廠此前曾嘗試自制打印材料,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張教授團隊研發的新材料加入,我們的機器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李進說。


再生粗骨料、再生磚粉、再生砂、尾礦砂……南京綠色增材智造研究院三樓的材料研發實驗室里,張亞梅向記者展示十多種3D打印原材料。為適應不同場景,張亞梅團隊反復進行測試,不斷改良用于3D打印的混凝土配方。“各類廢棄物來源復雜、性能不穩定,資源再利用時必須要考慮其長期性能,需要掌握好添加尺度。針對不同項目需求,我們將不同廢棄物復合使用,讓材料為建筑服務。這也是我們材料研發與后端應用緊密結合的優勢。”張亞梅說。


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靈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座二層小樓,紅藍兩色、波浪曲線型的外觀格外搶眼。這個去年完成的項目是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可居住的原位3D打印二層建筑。“不同于以往在工廠打印好構件后現場進行裝配式安裝,這個項目需要在現場原位進行3D打印,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突發情況只能在現場解決。”李進回憶,在項目現場各種天氣環境下,添加粗骨料的打印材料泵送難度倍增,出現泵管爆裂、材料未擠出即凝固等狀況。雙方團隊就地調整原料配比,問題一一得到解決。


3D打印設備及材料的迭代創新,不斷激發建筑業新質生產力。相較傳統澆筑建造,3D打印建筑的碳排放量降低約39%,是建筑全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環。去年3月,南京嘉翼帶著3D打印機器與產品首次“出海”,受到眾多國外企業關注。同年9月,團隊正式簽約進駐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李進表示,項目投用后,預估一條生產線年處理建筑垃圾50萬—60萬噸,年利潤可達5000萬元。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3D打印建造讓建筑建造的生產效率和新材料的使用效能大幅提高,城市固廢再利用技術則讓智能建造更綠色低碳。”李進說。企業團隊已經實施百余個3D打印項目,共擁有相關核心專利技術121件(其中發明30多件),13條生產線分布在國內9個省及阿聯酋、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產業要“走出去”更要“落下來”。“在這過程中,所有技術都要相當成熟才能做大規模推廣應用。我們希望在一個個示范項目中不斷改進技術,并通過一系列標準的制定,加快推進智能建造技術的推廣應用。”張亞梅說。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滁州市| 简阳市| 合作市| 宁城县| 台中市| 浦东新区| 甘谷县| 乐山市| 垣曲县| 南溪县| 花莲县| 晋江市| 遂川县| 道孚县| 湄潭县| 蒙山县| 图们市| 沙洋县| 鹤山市| 虞城县| 神农架林区| 海南省| 烟台市| 永春县| 吉木乃县| 崇礼县| 太谷县| 壤塘县| 南皮县| 资兴市| 化德县| 铜鼓县| 梁平县| 敦化市| 桂东县| 永寿县| 吕梁市| 乳山市| 石屏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