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一五”交通建設重點工程鄂東長江大橋指揮部,將室內試驗搬到工地,經過歷時半年攻克,6日,圓滿完成鋼混結合段試驗,攻克了國內外橋梁史上一項技術難題。
作為千米級混合梁斜拉橋的關鍵部位,鋼混結合段是鄂東大橋的核心技術之一和最大創新亮點,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鄂東大橋指揮部與同濟大學、中國交通規劃設計院等單位聯手展開了科研攻關。
為確保獲取真實、全面、可靠的試驗成果,鄂東大橋指揮部決定,將試驗從室內搬到現場,采用1∶2進行室外試驗研究,在試驗工藝和方法上,創造了國內外橋梁建設的多項首次:模型首次按應力相似和幾何相似的原則設計制作;首次將縱橋向軸力加載噸位提升到2700噸;首次測試剛度損傷和殘余變形;首次嘗試測試鋼混結合面處滑移分布;首次測試鋼混結合段的混凝土內部應力分布等。“將室內試驗室搬到工地,避免了試驗研究與工程施工脫節!”鄂東大橋A標項目總工李松介紹。
據悉,為有效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鄂東大橋將投入43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科研的投入,不僅保證了鄂東大橋工程質量和安全,還為我國今后建設超大跨徑混合梁斜拉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作為千米級混合梁斜拉橋的關鍵部位,鋼混結合段是鄂東大橋的核心技術之一和最大創新亮點,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鄂東大橋指揮部與同濟大學、中國交通規劃設計院等單位聯手展開了科研攻關。
為確保獲取真實、全面、可靠的試驗成果,鄂東大橋指揮部決定,將試驗從室內搬到現場,采用1∶2進行室外試驗研究,在試驗工藝和方法上,創造了國內外橋梁建設的多項首次:模型首次按應力相似和幾何相似的原則設計制作;首次將縱橋向軸力加載噸位提升到2700噸;首次測試剛度損傷和殘余變形;首次嘗試測試鋼混結合面處滑移分布;首次測試鋼混結合段的混凝土內部應力分布等。“將室內試驗室搬到工地,避免了試驗研究與工程施工脫節!”鄂東大橋A標項目總工李松介紹。
據悉,為有效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鄂東大橋將投入43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科研的投入,不僅保證了鄂東大橋工程質量和安全,還為我國今后建設超大跨徑混合梁斜拉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