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9天10夜共224小時緊張施工,北京市首座采用預應力結構形式的全互通苜蓿葉立交橋、已有33年歷史的復興門橋大修工程順利完工,于5日早晨6時正式通車。
復興門橋長42.4米、寬51.7米,雙向10條機動車道、兩條非機動車道、兩條人行步道。2006年3月對復興門橋進行的檢測結果顯示,該橋結構損傷較大,主梁混凝土局部強度偏低,主梁鉸接鋼板銹蝕,橋面鋪裝縱向開裂,防水層損壞,評定為D級橋梁,并被限制重車通行。
為了確保市民出行安全,市政府批準對復興門橋進行大修加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程,主要領導聽取工作方案匯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副市長趙鳳桐到施工現場指導工作。
10月26日22時,橋面施工準時開始。市交通委副主任、工程現場指揮周正宇表示,復興門處于交通“咽喉”地段,施工對交通影響范圍廣。為將工程實施時間壓縮至最短、減小對正常交通的影響,工程首次采取了晝夜連續施工方式,并將原方案保留的車道從“3上3下”6車道增至“4上4下”8車道。交管部門緊急趕制136面繞行標志牌,開工前安裝到二、三、四環路等地方,提醒市民合理避開施工點;斷路預告、車輛繞行、恢復通行等1000多萬條手機短信先后發給市民。
來自市交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復興門立交橋施工以來,該區域交通報堵和事故數量均有所下降,并且未發生一起嚴重擁堵。
此次施工中應用了很多新工藝。如計算機控制的智能型機器人代替了工人鋪裝防水卷材,不僅速度快,還避免了因人工操作誤差重鋪。鋪裝在橋面的瀝青混凝土摻加了改性劑,底面層混凝土中添加了抗車轍劑,可防止橋面產生車轍。
目前,北京第一批立交橋已逐漸進入維修周期,復興門立交橋大修工程積累了在長安街、重要交通節點施工的經驗,將為它們的維修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