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對*ST秦嶺控股權的爭奪終于有了最后的結果,華倫集團這家來自杭州的民營企業最終勝出,來自其他各方的資金最終敗下陣來。實際上,圍繞著秦嶺水泥控股權的爭奪,只是眾多資本搶奪區域水泥市場布局大戲中的一幕,這種爭奪一直在進行,秦嶺水泥不是這種爭奪的開始,更不是這種爭奪的結束。
某水泥公司老總認為,水泥是一種區域性很強的產品,控制區域水泥公司,就意味著控制了區域水泥市場,在局部市場供給飽和后,更多的水泥巨頭企業和資本都在跑馬圈地,力圖將自己的控制版圖擴大,從而獲得區域壟斷性利潤。
三大主力角逐
活躍在中國水泥業兼并重組大戲中的主角,是由國際大型水泥企業、國內大型水泥企業和國際著名投行等組成的,這三方已經讓中國水泥業風生水起。
一方是國際大型水泥企業。主要以法國拉法基、德國海德堡、瑞士Holcim等為主,這些國際水泥巨頭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有很深刻的研究。
拉法基在1994年就進入中國。2005年,拉法基在中國與瑞安建業合資成立了“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水泥業的領先企業;同年收購了四川雙馬投資集團,奠定了公司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壟斷優勢。目前,拉法基在中國建立了13家合資或獨資企業。
德國海德堡在1994年進入中國,廣州市場是海德堡最先選擇的一個市場。1995年海德堡與廣州越秀集團合資;2005年與冀東水泥合作,在陜西建立了兩個水泥廠;2006年與遼寧工源水泥集團簽訂了收購其80%股權的協議。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公司計劃在2011年在中國發展到2500萬噸的規模。
瑞士Holcim幾乎與前兩個巨頭同時進入中國。1995年,Holcim在江蘇參與組建了中外合資企業——蘇州金貓水泥有限公司。1999年,Holcim入股華新水泥,并對華新水泥進行了整合。
一方是國內大型水泥企業,主要以海螺水泥、中國建材、華倫集團等為代表,由于熟悉國內市場,擴張的步伐也很快。其中特別以海螺水泥和中國建材的爭奪最為猛烈。
海螺水泥頻繁出擊各地水泥市場,不僅在全國各地大肆收購,而且還大量參股水泥企業,在四川金頂和秦嶺水泥的爭奪中,都有海螺水泥的身影閃現。
中國建材攜央企之勢,與海螺水泥一樣,不斷地在全國布局,收購不成的,就采取參股策略,而且由于有國資委壓縮控股中央企業的動力,中國建材跑馬圈地不遺余力。
第三方就是國際著名投行。主要是以摩根斯坦利、高盛、國際金融公司等國際投行巨頭為代表。摩根斯坦利和國際金融公司等就戰略投資海螺水泥、山水集團和河南天瑞等,高盛也拿下了蒙西水泥40%的股權。
三大梯隊比拼
綜合部分專家和研究員的觀點,目前國內的水泥企業分成了三個梯隊,海螺水泥擁有年產量達到6000萬噸,在國內獨占第一梯隊。第二梯隊以中國建材、華新水泥、冀東水泥等,年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祁連山、四川雙馬等構建成第三梯隊,由于產能和規模的限制,這一梯隊經常受到收購方的關注,因此被整合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從公司收購方屬性上劃分,又存在著另一個三大梯隊,第一個梯隊是國有企業,包括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都屬于國資委管轄;第二個梯隊是民營企業,此次收購秦嶺水泥的華倫集團,就屬于民營企業整合地方國有水泥企業的典型;第三個梯隊就是境外資本,一方面是戰略資本,以實業投資者的面目出現,比如拉法基等國際水泥企業。另一方面是財務資本,以投行的角色參與進來,比如高盛等。
區域市場布點
不管出于何種梯隊,都會想盡辦法來參與對區域水泥公司的爭奪。中金研究員認為,目前各區域龍頭基本出現,海螺和中國建材雄踞東南,冀東水泥主攻北方,華新水泥坐鎮華中,祁連山等占據西北。
行業研究員認為,由于水泥市場屬于充分競爭性行業,目前中國水泥市場的集中度并不高,戰略重組和兼并將成為未來水泥行業發展的重要主題。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和運輸半徑的制約,中西部地區水泥市場更為分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河南、山西、湖南、福建、江西等省的水泥企業實力一般,西北地區的水泥企業規模有限,被整合的可能性最大。
華倫集團成功收購兩家水泥上市公司,讓市場也覺察到民營企業在水泥市場上的作為,但研究員認為民營企業并不能成為將來并購重組的主角,更多的任務,將由國內大型水泥企業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