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七局負責人李鵬站在工地上,緊張地盯著向下挖土的成槽機。整整一夜,他沒合眼,“不敢睡也睡不著”——他負責的杭州城星路地鐵站正在進行連續墻施工,在3月28日最先開工的6個地鐵站中,這是第一個進行挖掘的站點。
今天,杭州地鐵的第一幅連續墻將施工完成。由于杭州地下水充沛,這面連續墻的完成將為其他地鐵站的施工提供很好的參照作用。
連續墻不容易變形
“做連續墻,其實是建地鐵站的第一步‘建設圍護結構’,就是把建地鐵站的這塊地圈起來,讓圈外的水不能滲透過來。這是基礎,至關重要。”之前3年,李鵬剛負責完成了杭州地鐵1號線試驗段秋濤路站。
與秋濤路站的咬合樁不同,這次“圈地”的方法是連續墻。
“為什么不用咬合樁?”他解釋說,“6個先開工的地鐵站中,城星路站難度最大。它就在錢塘江邊上,地下水豐富,水位偏高,土質以粉砂土為主,這種土質容易滲漏導致塌陷。連續墻雖然成本比咬合樁高,但穩定性好,不容易變形,防水、防滲效果更好。”
連續墻得造在地面下,每堵墻(術語以幅計算)長6米、寬0.8米,向地下延伸33米,有11層樓那么高。這樣的墻,城星路站一共要造72幅。
墻是怎么埋到地下的
要把高33米的墻埋到地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一條灌滿泥漿的槽,巨大的成槽機發出轟隆隆的響聲,不斷從槽里掏出土。李鵬說:“這條槽就是一幅連續墻的位置,向下要挖33米。這么深,像杭州這樣的土質很容易就塌了,所以需要一邊挖,一邊向槽里灌粘性好的優質泥漿,把槽壁撐起來。而且,泥漿還會在槽壁上形成薄薄的泥皮,封堵住水分的滲透。”
工地另一邊,工人們在用鋼筋密密麻麻地“扎”成一個巨大的籠子,焊接的火花四濺。“這個就是墻體,有30噸重。等槽挖好了,用大吊車把鋼筋籠放到槽里,在鋼筋籠兩側各放一個‘工’字形的接頭樁,就像古代造房子的卯榫結構,自然銜接在一起。最后向鋼筋籠里灌上混凝土,一幅連續墻就造好了。”
7月中旬造完所有的墻
為了防止坍塌,施工特別“搶時間”。一切要快!每道工序環環相扣,槽快挖好的時候,鋼筋籠就已經起吊了,中間幾乎沒有空隙。
根據工期,計劃7月中旬完成連續墻的施工。之后完成降水,就可以開挖土方了。但眼下,李鵬和他的中鐵七局團隊專注于夯實基礎。“現在鋼筋籠差不多要完成了,晚上就可以放下去澆灌混凝土。今天我們準備不睡了,通宵干活。”這一晚,城星路站工地將燈火通明,又是一個無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