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業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具有輕質、高強、保溫、隔熱等技術性能,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功能,提高了住宅舒適度。近年來,隨著國家“禁實”工作的不斷深入,新型墻體材料得到了迅速發展。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新型墻體材料行業的總產值接近建材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為了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國辦發[2005]33號)文件精神,促進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質量的提高,規范新型墻體材料行業的健康發展,鞏固并推進墻體材料革新事業進程,近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委托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墻體屋面材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抽查了16個省、自治區70家企業的70個新型墻體材料產品。這些企業約占全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總數的1%,產品包括磚、塊、板三大類產品,基本涵蓋了新型墻體材料主導產品。抽查采取點面結合的形式,既抽查了重點骨干企業,又對局部地區進行了面上抽查,產生了“抽查一類產品、治理一方市場、整頓一個行業”的影響力和威懾力。
一、抽檢總體情況
此次抽查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磚類主要有多孔磚和空心磚、煤矸石磚、頁巖磚、粉煤灰磚、灰砂磚、混凝土磚等;砌塊類主要有普通混凝土砌塊、輕質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石膏砌塊、粉煤灰砌塊、燒結空心砌塊等;板類主要有GRC板、石膏板、各種纖維增強墻板和復合墻板等。經檢驗和綜合判定,合格企業61個,產品合格61個,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7.1%,其中磚類產品抽查55個,合格48個,合格率為87.3%;砌塊類產品抽查15個,合格13個,合格率為86.7%。今年以來,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質量總體呈現質量波動下降勢頭。
從抽查中發現,一些中外合資、國有大型和民營大型企業的產品質量較好,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重視產品質量,企業領導及一線生產人員的質量意識較高,許多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藝要求,基礎管理工作比較扎實,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把關,處處落到實處;積極加強人員培訓,學習、總結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各方面人才;建立和完善企業檢驗室,加強各方面特別是工序的質量管理和出廠產品的質量控制,產品質量以及良好的質量信譽取得了用戶的信任和滿意。同時這些企業在利廢、土地復墾、能耗、安全生產、稅利、資信、經濟效益等方面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產品在行業及當地市場享有較高的盛譽。
二、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
一是耐久性能和力學性能不達標。本次抽查有9家不合格企業,其中有6家企業的產品抗凍性和力學性能不符合標準要求。此類產品砌體達不到預定的強度等級而且抵抗自然環境風化性能差,一旦建筑工程使用,將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尺寸偏差大和外觀質量超標。9家不合格企業中有8家企業的產品尺寸偏差大和外觀缺損嚴重,通俗講就是缺尺少寸、模樣差。該類不合格產品流入建筑市場,不僅造成新型墻體材料產品銷售困難,而且浪費墻體抹面材料,嚴重影響建筑預算和質量。
出現上述質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技術、工藝和裝備、設施落后。部分新辦企業的技術水平起點較低,企業投入嚴重不足,技術力量匱乏,工藝要求不嚴格,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導致生產穩定性差;二是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從業人員多為臨時工,對產品技術標準不甚了解,不按操作規程生產的現象屢見不鮮。管理人員市場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素質有待提高;三是部分地區的產品總量供大于求,形成惡性競爭。有土就生產、有個小型成型機就干,市場形勢好就拼產量,市場形勢不好就低價傾銷的現象在某些地區比較突出,造成低檔次產品供大于求,已形成惡性競爭,并對當地的新型墻材市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四是行業質量管理缺乏約束機制。部分實心粘土磚轉產新型墻體材料的企業,沒有建立企業質量管理規范。同時墻體材料生產企業未實行生產許可證及強制性3C認證制度,導致無序競爭的現象十分普遍,產品質量波動較大。
三、措施和建議
(一)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加強合作
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各級管理部門應共同加強建筑市場原材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尤其是專業產品質量質檢機構的全項檢驗結果,可將其作為工程驗收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并將其納入建筑工程質量法規制度加以實施。對高檔優質產品實施生產許可證、3C強制認證及免檢產品制度。
(二)強化質量監督管理
各地墻體材料革新主管部門及工作部門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本地區新型墻材的主導產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為新型墻體材料企業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各級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應切實做好質量抽查后期工作,工商、稅務、工程監督等執法部門,應積極采納質量監督管理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建議,對質量較差或無生產保證能力的企業采取必要的監控措施,切實加強執法監督力度。
(三)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監控
在原材料質量、原料處理、成型、干燥、焙燒、養護及成品分檢等關鍵工序設立質量檢測制度,完善檢測手段和質量保證體系。
(四)加大技術含量和裝備的投入
加大技術進步的步伐,靠新出強,由大變強。這就需要企業進一步解放思想,在運行機制和體制上創新,重視吸納人才和拓寬融資渠道,只要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和技術創新都可以吸收借鑒。
(五)加強行業形象及產品質量的宣傳力度
充分運用和發揮輿論宣傳、監督的作用,加強宣傳力度,特別是加強產品質量及重要性的宣傳。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那些產品優、質量好、檔次高的產品及生產企業;曝光一些質量差、檔次低的劣質產品;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為模范企業創造良好的生存及市場環境。
一、抽檢總體情況
此次抽查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磚類主要有多孔磚和空心磚、煤矸石磚、頁巖磚、粉煤灰磚、灰砂磚、混凝土磚等;砌塊類主要有普通混凝土砌塊、輕質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石膏砌塊、粉煤灰砌塊、燒結空心砌塊等;板類主要有GRC板、石膏板、各種纖維增強墻板和復合墻板等。經檢驗和綜合判定,合格企業61個,產品合格61個,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7.1%,其中磚類產品抽查55個,合格48個,合格率為87.3%;砌塊類產品抽查15個,合格13個,合格率為86.7%。今年以來,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質量總體呈現質量波動下降勢頭。
從抽查中發現,一些中外合資、國有大型和民營大型企業的產品質量較好,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重視產品質量,企業領導及一線生產人員的質量意識較高,許多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藝要求,基礎管理工作比較扎實,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把關,處處落到實處;積極加強人員培訓,學習、總結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各方面人才;建立和完善企業檢驗室,加強各方面特別是工序的質量管理和出廠產品的質量控制,產品質量以及良好的質量信譽取得了用戶的信任和滿意。同時這些企業在利廢、土地復墾、能耗、安全生產、稅利、資信、經濟效益等方面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產品在行業及當地市場享有較高的盛譽。
二、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
一是耐久性能和力學性能不達標。本次抽查有9家不合格企業,其中有6家企業的產品抗凍性和力學性能不符合標準要求。此類產品砌體達不到預定的強度等級而且抵抗自然環境風化性能差,一旦建筑工程使用,將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尺寸偏差大和外觀質量超標。9家不合格企業中有8家企業的產品尺寸偏差大和外觀缺損嚴重,通俗講就是缺尺少寸、模樣差。該類不合格產品流入建筑市場,不僅造成新型墻體材料產品銷售困難,而且浪費墻體抹面材料,嚴重影響建筑預算和質量。
出現上述質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技術、工藝和裝備、設施落后。部分新辦企業的技術水平起點較低,企業投入嚴重不足,技術力量匱乏,工藝要求不嚴格,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導致生產穩定性差;二是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從業人員多為臨時工,對產品技術標準不甚了解,不按操作規程生產的現象屢見不鮮。管理人員市場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素質有待提高;三是部分地區的產品總量供大于求,形成惡性競爭。有土就生產、有個小型成型機就干,市場形勢好就拼產量,市場形勢不好就低價傾銷的現象在某些地區比較突出,造成低檔次產品供大于求,已形成惡性競爭,并對當地的新型墻材市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四是行業質量管理缺乏約束機制。部分實心粘土磚轉產新型墻體材料的企業,沒有建立企業質量管理規范。同時墻體材料生產企業未實行生產許可證及強制性3C認證制度,導致無序競爭的現象十分普遍,產品質量波動較大。
三、措施和建議
(一)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加強合作
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各級管理部門應共同加強建筑市場原材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尤其是專業產品質量質檢機構的全項檢驗結果,可將其作為工程驗收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并將其納入建筑工程質量法規制度加以實施。對高檔優質產品實施生產許可證、3C強制認證及免檢產品制度。
(二)強化質量監督管理
各地墻體材料革新主管部門及工作部門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本地區新型墻材的主導產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為新型墻體材料企業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各級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應切實做好質量抽查后期工作,工商、稅務、工程監督等執法部門,應積極采納質量監督管理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建議,對質量較差或無生產保證能力的企業采取必要的監控措施,切實加強執法監督力度。
(三)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監控
在原材料質量、原料處理、成型、干燥、焙燒、養護及成品分檢等關鍵工序設立質量檢測制度,完善檢測手段和質量保證體系。
(四)加大技術含量和裝備的投入
加大技術進步的步伐,靠新出強,由大變強。這就需要企業進一步解放思想,在運行機制和體制上創新,重視吸納人才和拓寬融資渠道,只要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和技術創新都可以吸收借鑒。
(五)加強行業形象及產品質量的宣傳力度
充分運用和發揮輿論宣傳、監督的作用,加強宣傳力度,特別是加強產品質量及重要性的宣傳。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那些產品優、質量好、檔次高的產品及生產企業;曝光一些質量差、檔次低的劣質產品;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為模范企業創造良好的生存及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