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水泥主業穩步發展的同時,積極踐行生態環保理念,通過利用戰略合作伙伴———瑞士豪瑞集團的成功經驗,采用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模式,大力發展可替代原燃料事業,形成國內領先的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消納和處理整個社會其他工業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成為湖北省首家可處置危險廢物的水泥企業。
截至2009年年底,華新共消納磷礦渣約20萬噸,處理廢棄農藥約1000噸,處置廢棄物約3000噸、濕污泥近萬噸;礦山復墾,制定生物多樣性管理框架,受到國際相關組織關注;今年5月,華新秭歸水面漂浮垃圾處置項目完工,為三峽大壩的安全清除了隱患。
廢棄物處置,破解垃圾圍城難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進展,垃圾數量持續增加,傳統的處置方法和技術已無法以可持續的方式解決垃圾圍城難題。華新利用先進的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先后建成武穴預處理工廠、秭歸預處理工廠和宜昌預處理工廠,成功地將市政垃圾和污泥、危險廢物等轉變成可替代原料或燃料,進行再次利用,在垃圾填埋和焚燒處理方式之外,摸索出一種全新的處理模式,成為破解垃圾圍城難題的一個成功案例。
武穴預處理工廠采用歐洲先進的市政垃圾生物干化工藝,日處理能力為200噸。垃圾中無機非金屬部分可在水泥原料粉磨及燒成過程中得到處理;可燃部分制成衍生燃料進入水泥窯進行高溫焚燒處理;垃圾生化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經收集后再經過泵送入水泥窯焚燒處理,從而實現垃圾處置的無害化、規模化和資源化。武穴預處理工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廢液、固廢處置系統,年實際處置能力為10萬噸,可處置《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15類危險廢棄物。
宜昌預處理工廠采用污泥脫水后直接入窯技術處置市政污泥,日處理能力為150噸,做到了處理過程無灑漏和零排放,實現了污泥處置的無害化、規模化。華新環保事業部總經理王煥忠介紹說,目前宜昌預處理工廠的污泥處置為初級技術,華新正攜手宜昌市政府進一步優化這項技術,利用太陽能干化裝置集中干化污泥,實現污泥綜合處置。此項目的年處置污泥能力預計將達到5萬噸。
漂浮物處置,清除三峽大壩隱患每年汛期,長江上游大量漂浮物被洪水裹挾而下,迅速積聚在三峽大壩上游近壩水域,對庫壩區水質、船舶航行安全及三峽樞紐運行安全造成極大隱患。
2009年7月23日,華新在位于三峽大壩上游50公里左右的秭歸縣郭家壩鎮建成三峽庫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1條日產4000噸熟料水泥生產線,并投資3500萬元配套建設年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的水面漂浮垃圾處置項目。這個項目采用世界先進水平的垃圾漂浮物替代燃煤新工藝,在處置過程中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氣體,也不產生殘渣,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示范工程,已于今年5月完工。
長江入汛前,華新環保事業部和華新秭歸公司與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單位緊密配合,有效保證了漂浮物的及時處置。今年7月15~28日,華新共接收和進行無害化處置各種漂浮物近6000立方米,目前日均接收處理漂浮物約600立方米。按現在三峽大壩清理的垃圾總量計算,華新可以全部實現對水面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為維護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和航道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礦山復墾,培育生物多樣性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華新遵循可持續采礦政策,通過相應的措施將礦山開采活動對周邊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礦山開采前,華新就編制好生態環境保護計劃,采取積極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確保礦山開采對生態的影響降至最低。
為了優化利用石灰石資源,華新對每個礦山的開采方式都不一樣:將采礦過程中剝離的表土對原礦山進行回填復墾;建設期間,優質碎石用于場地平整和道路建設;生產運行期間,低質石灰石與品質好的原料搭配輸送進入石灰石預均化堆場作為生產原料使用,礦山基本實現了零排放開采。
在我國的法律中,生物多樣性主要集中在對稀有和瀕危物種的保護上,生物多樣性問題僅僅在自然保護區或國家保護物種受到影響時才被列入到環境影響評估中。然而,華新認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是水泥工業可以發揮積極影響的一個方面,是我國工業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截至2009年年底,華新共消納磷礦渣約20萬噸,處理廢棄農藥約1000噸,處置廢棄物約3000噸、濕污泥近萬噸;礦山復墾,制定生物多樣性管理框架,受到國際相關組織關注;今年5月,華新秭歸水面漂浮垃圾處置項目完工,為三峽大壩的安全清除了隱患。
廢棄物處置,破解垃圾圍城難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進展,垃圾數量持續增加,傳統的處置方法和技術已無法以可持續的方式解決垃圾圍城難題。華新利用先進的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先后建成武穴預處理工廠、秭歸預處理工廠和宜昌預處理工廠,成功地將市政垃圾和污泥、危險廢物等轉變成可替代原料或燃料,進行再次利用,在垃圾填埋和焚燒處理方式之外,摸索出一種全新的處理模式,成為破解垃圾圍城難題的一個成功案例。
武穴預處理工廠采用歐洲先進的市政垃圾生物干化工藝,日處理能力為200噸。垃圾中無機非金屬部分可在水泥原料粉磨及燒成過程中得到處理;可燃部分制成衍生燃料進入水泥窯進行高溫焚燒處理;垃圾生化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經收集后再經過泵送入水泥窯焚燒處理,從而實現垃圾處置的無害化、規模化和資源化。武穴預處理工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廢液、固廢處置系統,年實際處置能力為10萬噸,可處置《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15類危險廢棄物。
宜昌預處理工廠采用污泥脫水后直接入窯技術處置市政污泥,日處理能力為150噸,做到了處理過程無灑漏和零排放,實現了污泥處置的無害化、規模化。華新環保事業部總經理王煥忠介紹說,目前宜昌預處理工廠的污泥處置為初級技術,華新正攜手宜昌市政府進一步優化這項技術,利用太陽能干化裝置集中干化污泥,實現污泥綜合處置。此項目的年處置污泥能力預計將達到5萬噸。
漂浮物處置,清除三峽大壩隱患每年汛期,長江上游大量漂浮物被洪水裹挾而下,迅速積聚在三峽大壩上游近壩水域,對庫壩區水質、船舶航行安全及三峽樞紐運行安全造成極大隱患。
2009年7月23日,華新在位于三峽大壩上游50公里左右的秭歸縣郭家壩鎮建成三峽庫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1條日產4000噸熟料水泥生產線,并投資3500萬元配套建設年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的水面漂浮垃圾處置項目。這個項目采用世界先進水平的垃圾漂浮物替代燃煤新工藝,在處置過程中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氣體,也不產生殘渣,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示范工程,已于今年5月完工。
長江入汛前,華新環保事業部和華新秭歸公司與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單位緊密配合,有效保證了漂浮物的及時處置。今年7月15~28日,華新共接收和進行無害化處置各種漂浮物近6000立方米,目前日均接收處理漂浮物約600立方米。按現在三峽大壩清理的垃圾總量計算,華新可以全部實現對水面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為維護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和航道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礦山復墾,培育生物多樣性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華新遵循可持續采礦政策,通過相應的措施將礦山開采活動對周邊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礦山開采前,華新就編制好生態環境保護計劃,采取積極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確保礦山開采對生態的影響降至最低。
為了優化利用石灰石資源,華新對每個礦山的開采方式都不一樣:將采礦過程中剝離的表土對原礦山進行回填復墾;建設期間,優質碎石用于場地平整和道路建設;生產運行期間,低質石灰石與品質好的原料搭配輸送進入石灰石預均化堆場作為生產原料使用,礦山基本實現了零排放開采。
在我國的法律中,生物多樣性主要集中在對稀有和瀕危物種的保護上,生物多樣性問題僅僅在自然保護區或國家保護物種受到影響時才被列入到環境影響評估中。然而,華新認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是水泥工業可以發揮積極影響的一個方面,是我國工業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