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監會發審委批準了有著國產挖機“第一品牌”的三一重機挖掘機資產和業務將全部注入三一重工(600031),三一集團旗下兩家重量級選手聯袂上市。
9月18日,首批“國慶60周年紀念版挖掘機”正式在三一重機有限公司昆山三一產業園陸續下線,預計將限量發行120臺套,這是一家成長于新中國的民營企業向國慶60周年獻禮的特殊方式。證券時報記者遠赴“中國百強縣之首”江蘇省昆山市,探訪三一重機產業園。
八年來,三一重機在中國挖掘機市場的“失地收復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成長為國產挖機“第一品牌”。最近,中國證監會發審委批準,三一重機的挖掘機資產和業務將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
突破“千臺生死線”
挖掘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心傷”。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外資挖機品牌大舉進入,國家定點的6大挖機廠全軍覆滅,到2000年,中挖市場的95%被外資瓜分,國產品牌命懸一線,只剩下徐工、柳工等還有少量產銷。
挖掘機被稱作工程機械“皇冠上的明珠”,對制造企業的技術、資金和人才要求極高,是極具風險的產業。但它同時又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心傷”。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外資挖機品牌大舉進入,國家定點的6大挖機廠全軍覆滅,到2000年,挖機市場的95%被外資瓜分,國產品牌命懸一線,只剩下徐工、柳工等還有少量產銷。
2003年初,在混凝土泵送機械領域有所斬獲的三一重工,將挖掘機作為工程機械產業復興的下一個山頭。當年8月,三一集團注冊成立昆山市三一重機有限公司。2003年末,研制出第一臺試驗機,直到2006年,三一的挖機銷量仍只有600多臺,尚沒有超越年產銷千臺的生死線。
“那幾年,泵送機械是‘大哥大’,對挖機項目,集團幾次討論‘下不下馬’、‘什么時候下馬’。”三一重機總經理戴晴華回憶起那段艱辛的創業史時直言“痛苦多于快樂”。
2007年,三一重機將生產基地正式遷入昆山,終于迎來了挖機領域的突破,當年實現1172臺銷售的好成績,2008年銷售3219臺。截止到目前,三一重機已經累計實現銷售10000臺,成為國產挖機第一品牌。
增發目標年產3萬臺
2006年6月,三一重工率先進行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三一集團在股改方案中承諾,將擇機將旗下的工程機械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彼時徘徊在生死線之下的三一重機幾乎被忽略不計。
自落戶昆山以來,三一重機首期建成年產4000臺規模的挖掘機生產線,挖機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已形成了四大類19個品種的全系列挖機產品線,年產值近30億元。“江蘇及周邊的安徽、山東是挖掘機產業密集地區,人才儲備充足,配套廠家齊全,在這里,三一的挖掘機事業發展后勁足,‘養料充分’。”戴晴華說,到了2008年,三一已經形成了從6.5噸到200噸的全系列產品,以及以SY215C、SY235C為代表的明星機型。
2009年1-8月,三一重機實現銷售挖掘機整機3425臺,其中中挖1893臺,大挖465臺,小挖1067臺,一舉超過2008年全年銷售水平,實現同比增長62.8%。戴晴華預計,2009年全年,三一重機的挖機銷量將達到5500左右。目前,三一重機正著力規劃在5年內將昆山產業園打造成中國第一的挖掘機生產研發基地。
戴晴華表示,按最近三年的發展勢頭,三一重機完全能夠在國內甚至海外單獨上市,可以比增發籌集更多的現金。但他同時支持三一集團踐行“將集團內成熟的工程機械資產放入上市公司”的諾言。他表示,進入上市公司后,三一重機的品牌影響力將得到提升,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會更大。借助三一重工的品牌,三一挖掘機事業的凝聚力更強,將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加盟。
“三一重機注入上市公司以后,將使公司產品更加多元化,降低了對混凝土機械和房地產業的依賴,亦降低了經營風險。“中投證券機械行業研究員李勤對此持樂觀態度。
“由于挖掘機發展空間巨大,將增厚公司業績,分散公司經營風險,拓展公司發展空間。”李勤表示,三一重機裝進來后,有利于分散風險。而挖掘機國內廠家只占市場的20%,三一重機去年占3%,今年占6%。“如果能達到15%就很不錯了,發展空間很大。”
“三一重機的目標是年產10000臺挖機,2010年銷售產值100億,而我的夢想是年產30000臺。我堅信有一天,國產品牌能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80%,世界的50%。”戴晴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