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運尚未結束,高鐵站每一天都忙碌而有序。這是徐連高鐵的第一個春運,徐州到連云港的185公里的距離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只是很短的一段,哪怕相較于連云港至烏魯木齊高速鐵路全線3422公里也不起眼,但這一段鐵路在春節前夕的開通,意味著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最長橫向通道――連云港至烏魯木齊的高速鐵路全線貫通,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
徐連高鐵是“八縱八橫”連云港至烏魯木齊通道的最東段,也是最后通車段,與此前陸續開通運營的徐州至鄭州、鄭州至西安、西安至寶雞、寶雞至蘭州、蘭州至烏魯木齊高鐵相連,形成橫跨3個時區的全長3422公里陸橋通道。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東福表示,隨著近年來多條高鐵的開通,“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
中國的高鐵飛速發展,在高鐵最密集的長三角地區,區域內除舟山市外的其他所有地級市實現市市通動車,形成了0.5-3小時城際交通圈,促進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等作出了貢獻。中部地區,隨著2020年底合安高鐵開通,合寧、合武、京港、商合杭、合福、合蚌、合安高鐵等7條線在合肥交會,使合肥鐵路樞紐成為東連江浙滬,南通贛閩,西達川鄂、北上京津冀的高鐵咽喉要道。西北地區,銀西高鐵2020年底的開通將寧夏納入全國高鐵網,同時也串聯陜甘寧革命老區的首條高速鐵路。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的相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63萬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2.10萬公里增長20.9%。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79萬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98萬公里翻了近一番。高鐵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客流出行,動車組列車承擔客運比重持續提高。2019年國家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35.7億人次,2020年國家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21.6億人次。
拉動上下游產業鏈進步
陸東福在相關工作會議中給出數據,2020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19億元,較年初計劃增加719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550億元以上,超過2019年水平;投產新線4933公里,京雄城際、銀西高鐵、鄭太高鐵、連鎮高鐵、鹽通高鐵、滬蘇通鐵路、格庫鐵路、大臨鐵路等多條新線順利開通運營。同時,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推進智能高鐵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我國高鐵已經有了十余年商業運營經驗,上游鐵路基建、中游整車制造和機械設備、下游信息系統等相關產業均得到了長足發展。以中游整車制造環節為例,國內高鐵列車的制造基本是由中國中車承擔,中國中車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按照相關方面的測算,高鐵動車組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比例可以達到1:5。中車涉及到的企業、一二級供應商、配套企業有2000多家,能夠帶動的鋼鐵行業、鋁材行業、機械行業、電子行業、電氣行業,還有精密儀器行業等10多個行業的發展。
在帶動高鐵本身產業及產業鏈發展之外,我國高鐵經濟驅動社會發展、城市化進程、城市群建設等方面的“共振效應”日益凸顯。一方面,高鐵縮短時空距離,推動了城市化和城市群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高鐵延長了產業鏈,促進了制造業聚集,推動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工業的不斷發展。通達的交通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激發了沿線城市發展的潛力,也帶動了沿線經濟協調發展,重構了“中國經濟版圖”,高鐵線成為人民的致富線、幸福線和國家的發展線。
飛速發展的高鐵技術則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斐然成果的縮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鐵相關技術讓世界矚目。目前,我國高鐵總體技術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高鐵領域的研究正不斷駛入創新的“無人區”。陸東福表示,中國鐵路正在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智能養護維修、智能服務等方面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中國高鐵智能化水平,為世界高鐵建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