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南長沙一樓盤使用“問題混凝土”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長沙市住建局11月9日晚發布官方回應:由于確認使用了“問題混凝土”導致混凝土構件強度不達標,長沙市望城區兩處樓盤的部分樓層需要拆除重建。
經專家組對新城國際花都五期三標C10棟問題混凝土初步調查發現,湖南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未嚴格按國家標準規范要求進行質量控制;施工單位違反規范強制性條文,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有隨意加水現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混凝度質量不達標、兩處樓盤部分拆除重建,亂象的背后,需要追責的僅僅只有砼商和施工單位嗎?非也。
質量管理難辭其咎
事發東窗,除了砼商的良心,這件事其實最令人費解的,其實是施工質量管理的完全失效。
據報道,湖南湖大土木建筑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對新城國際花都的11棟樓都進行了檢測。其中,C10棟十七層設計強度等級為C35,檢測結果顯示該樓層多處軸墻強度等級僅為C12.8、C15.6,經多次鑒定已無法做結構加固,經過專家認證,需要將12層以上全部拆除,目前該樓盤已建至27層。
一般來說,商品房施工差不多7天一層,而事發項目中的問題樓層從12到27總共多達15層,也就是說在幾乎105天的施工時間里,混凝土強度的問題都沒有被發現,這意味著什么?
不妨讓我們來看看商砼質量管理的幾個重要環節:
1、每個季度,當地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會對攪拌站進行質量監督檢查并對原材料進行隨機抽查。也就是說,如果發現問題,三個月內就會被查出;
2、攪拌站自身的質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出廠質量證明文件核查,進場復試檢測,配合比設計和試配,開盤鑒定,每批混凝土拌合物的試塊制作。每批混凝土的使用單位會在30天后收到合格證文件及相關報告。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環節發現問題,1個月內就會被查出;
3、在澆筑使用之前,由施工方技術、質量人員和監理方共同見證取樣,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抽檢,抽檢樣品送第三方試驗室,抽檢結果在7天、28天分批由第三方試驗室出強度性能報告。這個環節發現的問題,最短7天內就會被查出。
可正如之前所說,問題樓層的建設周期至少長達105天,經過了三個環節,在如此長的一段時間內,工地上用的混凝土都未被查出問題,直到當地住建局現場檢查才得以發現。質監部門、攪拌站、施工方、監理方共同組成的質量管理體系在這件事中幾乎完全失效,令人警醒。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央視財經頻道的報導,早在今年5月份,當地監管部門就發現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5、6號生產線的混凝土質量存在問題,但直到10月21日,這兩條生產線才被關停。
砂石供應商也該追責
根據專家組調查,設計強度為C35的混凝土檢測后僅有C12、C15,原因有兩個:混凝土生產時質量控制不足,施工單位隨意加水。
但稍微懂一點的都知道,加水是不可能把C35加到C12的,其中必然是混凝土質量出現了重大問題,那么問題在哪里呢?央視的一則采訪已經揭示了答案:
湖南長沙望城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辦公室主任譚琪:10月18號,深圳華美的檢測報告顯示,初步判定原因就是因為它云母含量超高,然后導致的混凝土強度不達標。
“云母含量超高”,云母出現在沙子里,這也就意味著是混凝土生產所用的砂石出了問題。既然要追究相關企業責任,那么涉事混凝土生產商的上游原材料供應企業要不要查?小編認為應該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因為問題砂石可能不僅流向了一家企業,潛在危害巨大。
緊張的砂石與滑坡的質量
一年多來,隨著環保行動的推進,一大批重污染企業唄關停,砂石及水泥等原材料供應的緊張,也頻頻成為業內焦點。
“肯定有關系的,”某位不愿具名的商砼從業者向記者表示,“原材料一漲價,物以稀為貴,就會有供應商摻假。”
而此次長沙的“問題混凝土”事件,正就體現出了混凝土生產時原材料及配比的質量問題。而問題也不僅僅出在單純的原材料質量問題上。
“比如說沙子,現在沙子都找不到……都是七拼八湊來的,原材料供應商不穩定,以前都是要驗收合格才能進廠的,但現在買都買不到……質量差一點、或者人家摻點泥巴也沒辦法,等著用,也只能收了。”受訪者補充道。
當記者問及當前的問題是否并非原材料價格高,而是買不到時,他說:“是的”。
日前,十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困擾從業人員一年多的原材料問題,在相關部門的推進下,也在逐漸得到解決。
筆者認為,雖然客觀上原材料供應不足是現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相較于產量和收益,質量和安全應當始終擺在第一位。面對供給不足的情況,其應對之策應該是減少生產、降低訂單數量。以質量為代價勉強提高產能,無異于飲鴆止渴,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