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上海裝配式建筑再添兩項首創技術,讓“搭積木”實現更快更準,并且在工地中得到成功應用。
位于浦東前灘一處正在“搭積木”的中糧壹號公館工地,建筑墻體由一支支醒目的紅色“機械臂”支撐;每一塊墻板和梁柱還帶著“身份證”,智能終端靠近一感應,從出生到安裝的每一項信息便躍然屏上,科技感十足。
前灘住宅項目效果圖
這些看似新奇的地方,背后納入了建筑信息化和工業化應用,代表了國內最高水平。同年推進的星河灣中學建筑工地憑借同樣“稀奇”的手法,先后入圍“住建部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和“上海市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
采用裝配式技術的施工現場
“機械臂”30秒搭出毫米精準級
建筑領域要實現“搭積木”并非聽起來這么簡單。工廠預制的出場構件都經過標準化的生產線和檢查,質量遠高于現澆,這些“積木”搭得平不平、直不直非常考究。過去安裝墻面都是使用鉛錘測量,再用肉眼觀察,精確度受人為干擾很大,安裝時間又長,不能滿足預制拼裝標準。
施工方發明出一套高精度自適應斜撐系統。工地上的一支支紅色“機械臂”,就是這套系統的機械液壓桿。只要把激光測量設備放在桿上,墻體角度的數據就會傳輸到“機械臂”中,“機械臂”會根據數據自動調整,只要15至30秒就能實現“橫平豎直”。
高精度自適應支撐系統
“機械臂”將打破限制,為裝配式建筑外型預留更多發展空間。現有精度標準一般為1/100L,只適用于層高20至30米的建筑。新發明的高精度自適應斜撐系統理論精度可達1/1000L,如果實現規模化生產將打破國內裝配式建筑的高度限制。
而且,未來建筑會越來越個性化,外墻用激光測控可以精確設定89°或89.5°,對建筑造型適應性更強。
專屬“身份證”實現信息全追溯
“積木”搭起來后,還要進行管理。中糧壹號公館項目的6000個預制構件都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內置的RFID芯片,用智能設備“掃一掃”就能看到預制構件從石子、混凝土,到變成一片墻,由誰生產何時生產、由誰吊裝、何時檢驗等一系列生產、儲運、安裝、驗收信息,可視化平臺對此進行全過程管理,如同一條看不見的流水線,建筑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工作人員可以迅速追責。
適應PC項目的精益建造可視化管理平臺
通過可視化平臺可以追溯構件信息,并依據顏色判斷建筑進度狀態
配備“身份證”的預制構件,可以實現更精細的管理。雖然不少構件長得完全相同,但每塊構件應該拼裝在哪里早就確定好了,不能隨意替換,可肉眼識別的準確度和效率都很低。接入芯片后,只要通過設備掃描,工人就可以做到“指哪吊哪”,輕松分辨出這些“孿生兄弟”。
裝配式技術走向精細化
近年來,上海裝配式技術預制率和相關企業數量顯著提升。2016年,上海已落實裝配式建筑1500萬平方米,連續兩年實現翻番,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產能突破120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構件質量一流,個別企業甚至達到世界一流,出口日本等國家,并得到一致好評。今年全市裝配式建筑預制率將突破40%。星河灣中學項目預制率達到47%,已經在上海地區已經處于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