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臨沂市經信委主任王新生在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工作情況匯報中如是表示——下一步,將有序推進化工企業'減量化。
這是山東對化工行業,尤其是危化品行業,進行減量整治的縮影。
據悉,山東化工企業數量和產能均居全國第一位,現有化工生產企業9505家。在危化品行業,山東約有2.8萬家生產經營企業,存在"散差亂"的情況,小企業多、技術差、設備落后。
最近,山東省開展了為期5年的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并成立省化工專項行動辦,自7月中下旬開始,組成6個專項行動責任落實督察組,分赴17市督導開展專項行動。
一場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的"硬仗",在山東打響了。
"問題清單"打包
"全市現有化工生產企業683家,其中危化品企業168家(原172家,注銷4家);儲存、經營、使用企業3687家;危化品運輸企業28家、車輛868臺。"王新生介紹,化工大市臨沂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目前,該市正鐵腕整治,推動化工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導報記者獲悉,出發之前,6個督察組拿到了省化工專項行動辦打包的"問題清單"。從目錄看,包括:
山東省化工產業安全隱患"大快嚴"緊急行動發現問題清單;
"三評級一評價"(安全評級、環保評級、節能評級和綜合評價)"差"評企業清單;油氣管道領域安全隱患問題清單;
交通領域安全隱患問題清單;
公安交警部門、質監部門專項行動檢查情況報告。
其中,"三評級一評價""差"評企業清單上就有2869家企業(截至5月9日),涵蓋了化肥、化工、醫藥、復合材料、油脂、生物科技、紡織等眾多細分領域。各督察組將隨機選擇部分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抽查,重點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8月上旬,梳理督察中發現的問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
"減量化"的背后
安全生產高壓態勢之下,山東化工企業進入了"減量化"時期。升級壯大一批、關閉淘汰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搬遷轉移一批"四個一批",及暫停審批固投低于3億元的新、擴建危化品項目,成為各地監管部門的共同動作。
截至7月4日,日照市34家"三評級一評價"為"差"的化工企業已全部停產,其中危化品生產企業2家,另有4家主動退出生產領域;截至7月21日,臨沂市已對162家化工生產企業采取了停產整頓措施;截至7月24日,棗莊市已對45家化工企業全部關停整頓。
在各地,城市主城區、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化工企業基本實現搬遷、轉產或關閉,新建的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化工園區,這對各地的產業布局和結構層次及企業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沒有化工園區且化工企業相對較多的縣區,受空間距離、產業關聯度、專業技術人才等因素制約,搬遷重組困難較大,建議省里盡快出臺全省化工園區認定標準和辦法。"臨沂市對化工企業轉型升級配套政策的呼吁,得到了不少縣市的認可。
日照市莒縣經信委相關人士坦言,化工園區的搬遷和內部建設,投入比較大,資金如何解決,對于各地都是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