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結束的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公示項目中,深圳大學教授邢鋒主導并作為第一完成人、深圳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大摻量工業廢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發與協同調制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二等獎。這是繼今年5月相關項目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后,邢鋒團隊再次為深圳贏得榮譽。
混凝土作為現代工程結構的主要材料,擔負著節能減排的重任。邢鋒團隊大量利用礦渣、鋼渣等工業廢渣研發出高性能混凝土,顯著減少了水泥用量及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走出了綠色、低碳、環保之路。如今,此類高性能混凝土已經成功應用于國內20多項工程項目。
國內首創技術獲發明專利10項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發項目歷時10余年,受到多類國家級科研項目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持續資助。”在位于深大的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試驗室內,邢鋒教授表示。
邢鋒告訴記者,粉煤灰、礦渣、鋼渣等均是現代混凝土的摻合料來源,但其活性低常導致混凝土早期強度不足。
為了有效激發摻合料活性問題,邢鋒團隊研發了基于活性激發調控的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達到提高礦物摻合料用量,混凝土管樁整體性能優良,形成了節能環保的高性能混凝土管樁的規模化生產。
此外,這種高性能混凝土還在防腐蝕方面進行了技術創新,在國內外缺乏硫酸鹽與應力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腐蝕性能測試技術的情況下,高性能混凝土發展了應力腐蝕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長期性能測試技術,且使用簡便有效。
因為高性能混凝土為國內首創,其中多項技術發明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項目已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
適用于建筑工程和重載交通路面工程
今年7月,邢鋒教授卸任深大黨委副書記,正式接掌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目前他仍兼任位于深大的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試驗室主任。邢鋒生于1965年,曾在清華大學求學10年,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進入深大任教至今。他說:“我對混凝土的研究從讀博士時就開始了。”
在深大的20余年里,邢鋒團結帶領一批科研人員潛心研究,他負責的《腐蝕環境下混凝土基礎設施服役性能保障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資助,資助金額160萬元——這是深大首次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由邢鋒主持研究的項目《濱海混凝土基礎設施劣化識別和基于可靠度的優化控制》,廣泛地應用于廣東省、深圳市實際工程中。
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公示二等獎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的高性能混凝土項目,更加優化和簡約了混凝土構件的生產工藝,降低了能耗和成本10%至20%,很好地滿足了量大面廣的結構工程混凝土、道路混凝土和地下管樁對于高耐久性、高適應性和性價比的綜合要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邢鋒介紹,高性能混凝土不僅適用于建筑工程,也可用于我國重載交通的道路混凝土路面工程。目前高性能混凝土已經成功運用到了深圳機場t3航站樓、高鐵深圳北站、萬科總部大樓、中山市港口保利國際廣場一期等20余項工程建設項目中,涉及建筑結構、道路路面和路基工程、隧道等基礎設施,取得了近2億元的經濟效益,具有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