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后,美國在飽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鎮無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鎮化開始回歸理性,逐漸走上“精細化、生態化、主題化”的新發展道路。美國政府機構、規劃專家及城鎮居民開始意識到低密度空間布局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開始提出“精明增長”的概念。
2014年7月,國務院決定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中國的二元戶籍制度藩籬將被打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以“三個1億人”為抓手的新型城鎮化,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由于中國此前的城鎮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因此,若要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核心突破點在于擠干這些水分。
第1個“1億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兩棲人”,他們是一群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特殊人群,平日在城市打工,農忙時回農村種地。如何合理解決這群既不像城市人、也不像農村人的“兩棲人”,是城鎮化“去偽存真”的關鍵。第2個“1億人”是“偽城鎮人”,他們身居城市卻未能享受到平等的城市生活待遇。基于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的大背景,要通過生活品質的提升,實現這群人的完全城鎮化。第3個“1億人”是“新農村社區人”,這群人主要通過產業引導,實現就地城鎮化,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首批城鎮化人群。
通過本屆領導班子近期一系列的戰略決策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導向會更加明確。下面結合美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通過客觀評價與得失分析,為中國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美國城鎮化是一個跳躍性與漸進性并存的過程:1860年,城鎮化率為20%;1940年,城鎮化率達到51%;1980年,城鎮化率為74%;2012年,城鎮化率超過83%。回顧美國150多年的城鎮化歷程,不難發現,工業化和市場化是推動美國城鎮化最大的核心動力。在此基礎上,美國自東向西逐漸形成由大都市、中小城市和小型城鎮組成的三大梯度城市群。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值得我國學習的城鎮化經驗,也有值得我國反思的“過度市場化”下的城鎮化教訓。
第一階段:大都市群帶動階段
1940年之前,美國進入快速工業化時代,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大量人口迅速從鄉村涌向城市。這時,美國的大都市圈、大城市群以及城市帶不斷形成。1940年,美國大都市已經增加到140多個,大都市區的人口已占到全國人口的一半。此時的美國儼然是一個以大都市圈為核心的國家,主要包括三大城市群——波士華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和西海岸城市群。
波士華城市群以紐約為區域中心,華盛頓、波士頓、費城為區域次中心,輻射帶動了群內40多個中小城市;五大湖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城市,底特律、密爾沃基、布法羅、克利夫蘭、匹茲堡等為次中心,輻射帶動30多個中小城市;西海岸城市群以洛杉磯為中心,北起舊金山灣區,南至墨西哥邊境,包括西雅圖、圣地亞哥等區域次中心,涵蓋區域內30多個中小城市。
工業化飛速發展,城市化快速擴張,大都市不斷出現,大城市病也相應凸顯出來,霧霾、空氣污染、交通擁堵、貧富差距、資源浪費等問題層出不窮。與此同時,醫療教育等城市公共配套缺位、公共資源短缺、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第二階段:小城鎮無序蔓延階段
1940年到1990年之間,美國一直在反思,前一階段的“大都市運動”如同一把“雙刃劍”,給美國城鎮化帶來了諸多利弊得失。這時人們開始紛紛逃離城市,逃向郊區,“郊區化”成為美國這一階段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
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時期的人口在10萬—20萬的城市有131個,3萬—10萬的城市有878個,幾千至3萬的小城鎮高達340000多個,其中城市人口少于10萬的小城鎮約占城市數量的99%。綿延幾百公里的小城鎮群開始出現,城鎮相連,產城一體,連綿不絕。這是美國在其 “大城市病”之后找到的一套新的城鎮化模式,值得我國思考。
但是,由于美國深受自由經濟理念的影響,過度自由的市場化導向下的城鎮化又將美國引進了另一個尷尬的局面。由于政府缺乏科學規劃、系統引導和生態保護,無序郊區化蔓延式擴張導致美國城鎮化新一輪問題的出現。一是大城市開始出現空心化;二是郊區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受到不斷破壞,生活和經濟成本居高不下,能源資源消耗巨大;三是老城改造和更新出現乏力,新的城市配套在龐大的城鎮群中又很難發揮作用。
第三階段:精明增長調整階段
2000年之后,美國在飽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鎮無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鎮化開始回歸理性,逐漸走上“精細化、生態化、主題化”的新發展道路。美國政府機構、規劃專家及城鎮居民開始意識到低密度空間布局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開始提出“精明增長”(SmartGrowth)的概念,包括以下三個核心理念:
首先是“精細化”,事先對城鎮化進行科學規劃布局,用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減少盲目擴張,解決好城市、產業和配套之間的關系;其次是“生態化”,最大限度地綠化和美化環境,注重生態保護,鼓勵綠色出行,強化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善,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最后是“主題化”,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傳承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的生活文化傳統。突出小鎮個性,避免同質化競爭,讓每一個小城鎮都充滿詩情畫意,都擁有源源不斷的產業動力支撐。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題小鎮。這些小鎮以大都市為依托,既接受大都市的輻射,又為大都市補充資源。
一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的小鎮,主要依托當地旅游特色,形成一些休閑度假氛圍。例如美國的“天涯海角”、海明威故鄉——基韋斯特鎮(KysWest),憑借獨樹一幟的濱海美景與保存完整的海明威博物館使其成為美國最熱門的休閑度假區。再比如美國最古老的小鎮查爾斯頓,依托典雅的古跡、迷人的海灘,成為世界各地富豪的旅游度假勝地。
二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和制造業為主導的小鎮,依托制造業形成產業小鎮,進而帶動旅游等其他產業。如美國最負盛名的葡萄酒產區納帕溪谷,如今已成為名揚四海的葡萄酒主題小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再比如以巧克力產業為核心的好時巧克力小鎮,是美國好時公司和好時樂園的所在地,甜蜜的巧克力小城已經成為美國的家庭休閑旅游勝地。
三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小鎮,通過專業化的技術型產業的集聚帶動城鎮群發展。例如家喻戶曉的舊金山硅谷,高科技企業云集,憑借獨一無二的科技產業優勢吸引了全球頂尖企業與人才落戶。再如微軟總部所在地西雅圖,是美國高科技作用下城市轉型的典范,電子信息產業非常發達,現已成為久負盛名的高科技產業基地。
總之,美國城鎮化歷程有得有失,對中國新型城鎮化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由于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一直以奉行自由理論著稱,過度自由的市場化快速推動美國城鎮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農村是中國文化的根和魂。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中華文明熠熠生輝。中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更加注意生態文明的建設、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最終實現“安居樂業、文化濃郁、生態田園”的新型城鎮化,從而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