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9個月同比下滑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和多行業出廠價格的持續環比下降表明,盡管官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中國經濟還遠未擺脫產能過剩的困擾。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7月份,中國PPI同比下降0.9%,環比下降0.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1.1%,環比持平。在30個主要工業行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黑色金屬冶煉等13個行業的出廠價格環比下降。
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雖然PPI降幅持續收窄,說明供需形勢有所改善,但畢竟還沒有轉正。PPI長時間連續為負表明產能過剩問題尚未解決,值得警惕。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工業生產能力近年來大增。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的產量為世界第一。
但大幅擴張的產能也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困擾,相關產品價格持續走低,擠壓企業生存空間。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換擋過程中,產能過剩呈現出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等特點,不僅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光伏等新興行業同樣蒙上了過剩的陰影,成為經濟的重要風險點。
為了遏制產能過剩對經濟帶來的傷害,中國官方近年公布了一攬子大力度治理措施。這些涵蓋市場化手段和行政壓力的措施,眼下已經見到初步成效。
工信部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水泥、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增幅明顯下降。當期,水泥、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6%、4.7%。2013年上半年,這兩個行業的產量同比增幅分別為9.7%和10.8%。壓縮產量后,行業盈利水平有較大提升。上半年,水泥、平板玻璃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52%、24%,銷售利潤率同比分別提高2.2、0.8個百分點。
但隨著在建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總產能仍在增長,全行業產銷率走低,應收賬款增加,特別是少數地區仍在盲目新上項目。
官方對此深為憂慮。工信部說,“這種勢頭如不及時遏制,勢必嚴重干擾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工作大局”。在近日下發的一份緊急通知中,工信部要求各地堅決遏制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
水泥、平板玻璃、鋼鐵業是中國眾多產能過剩行業的縮影。在確定“提質增效”的經濟增長新方向后,中國高層明顯加大了調結構、轉方式的努力,化解產能過剩是“調”和“轉”的重點。但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過剩產能調整進展緩慢,遜于預期。
在官方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的一份調查中,近七成的受調查企業認為,要消化中國目前的過剩產能,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