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慶建工修房子就會和長安造車一樣,車間造出建筑零件,工人現場組裝,實現建筑產業模式的創新。”重慶建工集團董事長楊鏡璞形容道,屆時修房子就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楊鏡璞透露,全市首條積木式房產生產線今年已在綦江區橋河工業園動工,預計2016年竣工投產。
讓流水線生產房子
在楊鏡璞看來,以“工廠生產+現場組裝”為標志的建筑產業化項目,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建工集團便是要做西南地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當別人在賺塊塊錢的時候,我們還在掙角角錢。傳統建筑行業就是一個微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的行業利潤普遍在1%-1.5%。”楊鏡璞分析,再加上人工成本上漲,產業化、現代化成為建工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與傳統建筑模式相比,這種“搭”出來的建筑好處多多。通過標準化的預制零件,避免了過去傳統現場施工產生的誤差,全面提升了住宅的綜合質量。同時,還能促進大量的建筑工人由“露天作業”向“工廠制作”轉型,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工地上將少有塵土飛揚,或者機械施工的噪音,未來建筑環境會好很多。工人們像搭積木一樣,把窗戶、樓板等部件吊裝,組合成樓房。”楊鏡璞說,這不僅可以縮短工期,建筑還能用上環保新材料。墻體可以制作成“三明治”,兩塊混凝土墻體之間夾一層保溫材料,讓重慶市民“過冬”也舒服。
發展多元化產業
在人們的印象中,重慶建工就是一個全能的“建造大師”。然而,重慶建工最近一直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打破過去建筑安裝業的單一產業局面,向多元化產業集團邁進。
“除了傳統的建筑安裝,建工已開始涉足新型物流、新農村建設、物資供應等板塊,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楊鏡璞說,建工集團在永川黃瓜山打造的占地20平方公里的城鄉統籌實驗基地已經順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這個集養殖、種植、培訓、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示范基地將秉著‘以地養農,以工促農’的目的為當地農民解決就業問題,使他們在家就能把日子過得很好。”楊鏡璞說。
在市場規劃布局方面,建工提出了“721”市場發展新戰略,本市份額占70%、市外份額占20%、海外占10%。目前,建工集團正在探索海外項目開發的新模式,未來有望推出多個“走出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