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節能環保成為每個行業所必須面對的共同話題。長期一來,水泥行業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高耗能、高污染。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很多企業堅持科學發展,在企業轉型、循環經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然而“高耗能、高污染”就像一個魔咒,砸在水泥行業的頭上。
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說:“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呵護環境、協調發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態環保企業,讓灰色水泥實現綠色發展,海螺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重慶水泥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澤民告訴記者,堅持科學發展,把水泥工業轉變成環保產業,海螺水泥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4月初,記者在重慶忠縣采訪了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張愛民。談起了環保是責任的這一話題。
科學發展做資源節約型企業
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是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支持地震災區重建和對口支援的號召,落實國有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投資30億元在重慶忠縣建設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總體規劃建設4條4500t/d熟料生產線、44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和2套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并配套建設長江碼頭以及必要的生活輔助設施。目前,公司已建成兩條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四臺水泥磨機、一套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并配套建有12.7公里的石灰石輸送皮帶廊道及五個泊位碼頭。公司二期環保一體化項目于2013年9月開工建設。
“高耗能是因水泥行業‘礦業+窯業’的性質決定的,節能環保一直是我們著力攻關的課題。”張愛民介紹說,“水泥生產煤電成本要占總成本的70%左右。而水泥生產時,窯頭、窯尾廢氣溫度比較高,這部分廢氣余熱回收再利用后可以發電。我們的余熱發電可解決熟料生產系統三分之二以上的用電,既節能、又環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好,已成為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
一段時期以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成為輿論焦點和主旋律,張愛民說:“我非常贊同馬會長的觀點,所謂的產能過剩,是落后產能過剩,我們要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轉變。”
張愛民告訴記者,重慶海螺把握生產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礦區的傳送皮帶根據地勢落差大的特點,把動能轉變為電能。公司生產線所用的風機都采用變頻調速,需要多大風就調到多大,有效地節約了能源。
在節能減排方面,重慶海螺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在節能工作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海螺集團率先攻破脫硝技術,降低水泥窯系統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重慶海螺公司進行了1號窯、2號窯低氮分級燃燒改造,及1號窯、2號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技改,達到了規定的減排要求,在重慶市同行業中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社會責任 做城市“凈化器”
建設美麗中國,解決垃圾圍城,是城市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衛生填埋、焚燒或焚燒發電和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式處理,占用了大量土地并且造成周邊環境污染,在土地資源和環境壓力如此大的今天這種處理方式顯然不可取。目前焚燒發電技術,排出的飛灰、灰渣含有有毒成份,如果再次處理不當容易形成二次、三次污染。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置城市垃圾,是海螺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環保產業的新亮點。也是在處置城市垃圾、工業廢棄物和有害物質的最佳選擇,該技術能夠解決目前垃圾處理的重大難題。
記者參觀了重慶海螺二期正在建設的協助地方政府處置三峽庫區垃圾環保一體化項目。
海螺利用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突破傳統技術,真正實現了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這套系統實現了水泥生產與生活垃圾處理的有機結合,一條日產4500噸生產線一天可以處理200噸城市生活垃圾。
記者從海螺集團的一份技術介紹材料上看到,水泥窯垃圾處理系統的技術核心是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CKK技術),這項海螺集團自主研發的、利用水泥窯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為世界首創。水泥窯垃圾處理系統最終使垃圾做到完全“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同時,對產生的灰燼進行有效利用。
張愛民介紹說,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CKK技術)至少有以下八大優點。一是系統采用水泥窯與氣化爐相結合的方式,輸送垃圾氣化焚燒氣體進入水泥窯分解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垃圾處理對水泥窯煅燒系統的影響,開辟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新思路;二是垃圾無需分選及預處理,適合中國國情;三是能有效分解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惡英;四是能有效控制垃圾臭氣擴散;五是垃圾資源最大化利用;六是垃圾滲濾液及廢渣無害化處理;七是與水泥窯無縫對接;八是處理流程簡單,利用水泥窯分解爐替代傳統垃圾焚燒技術中的煙氣處理部分,簡化了工藝流程,提高了尾氣處理效果,節省了投資。投資額比同規模焚燒發電項目減少三分之一。最后,張愛民用“吃得干凈”概括了水泥窯處理城市垃圾的特點。
張愛民告訴記者,重慶海螺所在地區位于三峽庫區地帶,當地每年從長江打撈大量漂浮物及河道污泥,重慶海螺為了保護當地環境、為了三峽庫區、為節能減排承擔起社會責任,增加了水泥窯處理污泥設施。投產后每天可處理污泥100噸~200噸,解決了長江三峽一帶庫區廢棄物殘渣殘余,為當地政府及三峽大壩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以人為本 構建獨特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獨特的企業文化可以給企業增添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張愛民告訴記者,重慶海螺以加強班組建設為核心,不斷加強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努力構建企業和諧氛圍,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班組安全管理的五項基本要求、管理工作重點、以人為本抓安全”是重慶海螺廠區安全生產宣傳欄的主要內容。張愛民說:“在班組建設過程中,公司以提高員工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一線員工和基層班組管理者為主要對象,以增強廣大員工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提升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著力點,樹立愛廠如家思想,提升員工凝聚力。”
重慶海螺立足以人為本,從充分激勵、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眼建設管理規范,在生產工作實踐中完善硬件設施。公司將“創建學習型部門、爭做技能型員工”活動與公司培訓體系相結合,按計劃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專業技能水平與個人綜合素質,同時定期召開員工座談會,關心和解決員工生活和工作上的實際困難,并開展以“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為主題的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引導廣大員工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著手,弘揚雷鋒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做好厲行節約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推動公司和諧發展。
“先生活、后生產”是海螺的管理理念。公司成立了由一線員工代表和各級領導組成的生活管理委員會,由張愛民任主任,每個月都要開會研究、解決職工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公司為每個班組開辟了一片菜園,分廠還養了兔子、羊,公司食堂會按市場價回收工人們的這些勞動成果,鼓勵班組用這些“副業” 所得用于業余時間的文化娛樂生活。公司還建立了健身房、籃球場,購置健身器材、添置娛樂設備,通過不定期開展文娛活動,豐富職工生活,增加員工隊伍活力,提升企業凝聚力。
四月的重慶已是春意盎然,重慶海螺廠區青山環繞、綠草如茵,這里空氣清晰,沒有漫天的揚塵。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重慶水泥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澤民說: “水泥廠協調處置垃圾具有無害化,資源化,規模化等優勢,在目前是最優化的,前景是廣闊的。海螺對城市、對環境的貢獻還需要更多人知道。”
馬澤民強調:我國的水泥工業,正在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水泥工業在為建設美麗中國做貢獻的同時還能夠處理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成為城鄉凈化器,為保護人們的生活環境做貢獻。所以人們需要重新認識水泥工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