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劃》要求,將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構建“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東部城市群將繼續產業升級,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中西部城市群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
要點1優化城鎮化布局
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其他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具體規劃
東部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繼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科學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引導人口和產業由特大城市主城區向周邊和其他城鎮疏散轉移。
東部地區其他城市群,要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中西部城市群吸納返鄉者
中西部城鎮體系比較健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開發區域,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優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要點2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
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
-具體規劃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制造業密集區域集聚;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多樣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水平,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推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城市污染企業治理改造和環保搬遷。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引導高校向技術型轉型
推動高等學校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系統構建從中職、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推進中高職銜接和職普溝通。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的學分轉換,為學生多樣化成才提供選擇。
加強城市防洪設施建設
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優化公共交通站點和線路設置,推動形成公共交通優先通行網絡,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和運行速度,基本實現1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
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排水與暴雨外洪內澇防治體系,提高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建筑質量責任終身追究
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城市規劃要加強空間開發利用管制,合理劃定城市“三區四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加強道路紅線和建筑紅線對建設項目的定位控制。
要嚴格建筑質量管理,堅決打擊建筑工程招投標、分包轉包、材料采購、竣工驗收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懲治擅自改變房屋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等違規行為。強化建筑質量責任追究和處罰,實行建筑質量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要點3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具體規劃
落實城鄉勞動者同工同酬
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向縣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鼓勵由專業大戶承包經營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提高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將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積極推進“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降低流通費用。強化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
健全留守者關愛服務體系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完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專家觀點
城市群要由市場決定
在以往的城市發展過程中,相鄰城市產業規劃雷同、城市定位相似的現象比比皆是,全都各自為營,最終兩敗俱傷。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認為,市場要在城市群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而不是政府決定,就能改變這個現象。現在很多地區對于協同發展也有了共識,不合作不行了,比如北京受空間局限,必須和周邊省市合作。現在也有了一些基礎,比如長江中游城市群做得就比較好。
易鵬介紹,在國外,小城鎮也是在城市群里面的,雖然地理上有些距離,但是可以依托城市群的就業,依然有很多機會,在小城鎮也可以生活得很好,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
要點1優化城鎮化布局
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其他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具體規劃
東部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繼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科學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引導人口和產業由特大城市主城區向周邊和其他城鎮疏散轉移。
東部地區其他城市群,要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中西部城市群吸納返鄉者
中西部城鎮體系比較健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開發區域,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有市場、有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吸納東部返鄉和就近轉移的農民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人口集聚,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優化全國城鎮化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要點2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
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
-具體規劃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要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制造業密集區域集聚;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多樣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水平,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推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城市污染企業治理改造和環保搬遷。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引導高校向技術型轉型
推動高等學校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系統構建從中職、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推進中高職銜接和職普溝通。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的學分轉換,為學生多樣化成才提供選擇。
加強城市防洪設施建設
將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優化公共交通站點和線路設置,推動形成公共交通優先通行網絡,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和運行速度,基本實現1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
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排水與暴雨外洪內澇防治體系,提高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建筑質量責任終身追究
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城市規劃要加強空間開發利用管制,合理劃定城市“三區四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加強道路紅線和建筑紅線對建設項目的定位控制。
要嚴格建筑質量管理,堅決打擊建筑工程招投標、分包轉包、材料采購、竣工驗收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懲治擅自改變房屋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等違規行為。強化建筑質量責任追究和處罰,實行建筑質量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要點3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具體規劃
落實城鄉勞動者同工同酬
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向縣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鼓勵由專業大戶承包經營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提高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將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積極推進“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降低流通費用。強化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
健全留守者關愛服務體系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完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專家觀點
城市群要由市場決定
在以往的城市發展過程中,相鄰城市產業規劃雷同、城市定位相似的現象比比皆是,全都各自為營,最終兩敗俱傷。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認為,市場要在城市群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而不是政府決定,就能改變這個現象。現在很多地區對于協同發展也有了共識,不合作不行了,比如北京受空間局限,必須和周邊省市合作。現在也有了一些基礎,比如長江中游城市群做得就比較好。
易鵬介紹,在國外,小城鎮也是在城市群里面的,雖然地理上有些距離,但是可以依托城市群的就業,依然有很多機會,在小城鎮也可以生活得很好,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