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一批,是化解過剩“四個一批”路徑的第三條,也是各地認為最難把握的。整合難在哪,又該如何破題?
提高集中度,現在是最好“時間窗口”
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四大領域,產業集中度普遍不高。“幾輪調控下來,產能、企業‘越減越多’,也都做不強。”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高清說。
缺煤少礦的江蘇,鋼鐵產量居然列全國第二位,江蘇省內從事鋼鐵冶煉的企業44家,但產能超1000萬噸的僅沙鋼和中天鋼鐵2家,全省鋼鐵產能70%在沿江。江蘇省現有的300余家水泥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年,前10家水泥粉磨企業集中度只有45%。
“行業無序競爭、企業效益不高、環境風險增多,都與集中度不高直接相關。”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柏仇勇分析,有些企業連生產經營都困難,哪有心思投錢搞環保,“兼并重組能將低效率使用的資源配置到高效率的企業,化解產能過剩是兼并重組和提高集中度的好時機”。
一直以來,船臺、船塢被認為是船企必備設施,但半個月前,南通太平洋海工與當地一家船廠簽訂了5年的船塢租約。“新建一個船塢需4-5億元,利用閑置船塢既節省投資還盤活存量資源。”副總經理李毓寧介紹,公司此前專門收購周邊一家船廠45%的股份使其作為協作工廠,太平洋海工輕裝上陣,銷售收入從2010年的1.4億元逆勢增至2013年的13億元。
整合非易事,應探索跨區域利益分享
地方保護主義和財稅既得利益,仍是影響企業兼并重組順利推進的主要障礙。
按照江蘇省政府出臺的《意見》,將通過整合部分企業搬遷到沿海地區提升發展、搬遷城市鋼鐵企業等措施,壓縮鋼鐵產能700萬噸。“難度不小!”常熟龍騰特鋼董事長季丙元分析說,江蘇濱海臨江,發展鋼鐵產業的區位、市場優勢明顯,鋼鐵被地方政府定位為主導產業。再加上江蘇鋼鐵行業總體裝備水平、效益水平好于全國,企業危機感相對不足。
據測算,壓縮100萬噸規模鋼鐵產能,不包括土地成本,該企業建廠時投資約10億元,目前凈資產5億元左右,企業用工約3000人。“鋼鐵、船舶等產能退出,對地方稅收會造成較大影響,職工安置壓力大,不到萬不得已不愿碰。”無錫市經信委副主任崔健敏坦承。
沙鋼集團重組淮鋼特鋼后,產值納入蘇州總部。盡管淮鋼特鋼年產值已破百億,但按統計口徑,淮安還是沒有超百億工業企業,這讓淮安市主要領導很郁悶——社會成本當地兜底、經濟效益送到外地。對此,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蔣伏心表示,要完善土地有償轉讓、職工社會保障等綜合性鼓勵政策,探索兼并重組利益財稅共享分成機制。
方式有多樣,產業有序發展是目的
企業自身打“小算盤”,也給兼并重組帶來消極影響。“江蘇民企多,自主意識較強,不太愿意‘被整合’。”長期關注蘇商群體的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認為,“不少小老板一年掙個幾百上千萬,就感覺還可以”。
即使小企業希望被兼并,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婆家”。在揚子江船廠董事長任元林看來,現在既要考慮產業互補性,更要從戰略上布局行業產能,“沒競爭力的小企業誰感興趣?”按照他的設想,揚子江若整合一家企業,既要在高起點拓展業務,還要能提高揚子江的產能份額。
兼并重組之外,產業協作也不失為可行之路。近期,光伏龍頭企業協鑫集團召集業內30多家企業召開圓桌會,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倡議“專業分工、科技驅動、資本聯動、系統合作、合作共贏”,贏得一致贊同。“各自在專業分工中尋找合作契機,時機成熟自然會放下身段整合。”朱共山表示,這還有利于行業自律,控制新增產能。
不同的整合方式,最終都是為促進產業有序發展。最近,中國聯合水泥集團與江寧區9家混凝土企業合資成立南京中聯混凝土有限公司,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控股55%。新公司將引進國際先進生產線,打造產值達百億的新型混凝土企業集團,這對提高江蘇省水泥行業集中度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