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科技之魂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紀實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下簡稱研究院)科研體制改革過程中孵化而來的上市公司,是由研究院的8名科技人員借款50萬元在1992年創辦而來的,并于2000年上市。通過15年的改革發展,中聯重科發展成為總資產近80億元、員工萬余人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機械工業100強和全球工程機械50強之列。更為重要的是,中聯重科以引領行業進步為己任,緊緊抓住“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重要環節,自主創新成效顯著、碩果累累,相繼研發了一大批我國施工領域急需而又領先世界水平的工程專用裝備,不僅壯大了自身實力,而且打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具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初步形成了與世界強勢品牌一爭短長的格局和實力。中聯重科創新發展的實踐,真實地論證了那個著名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創新科研院所發展模式,探求科技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
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創新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以不斷創新的發展模式適應不同的發展階段,才能保證持續領先。中聯重科的改革和發展大致經歷了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三個階段,相繼跨越了創業、聚能、核裂變三個臺階,以自身的科技、經濟小循環逐步融入不同層次的經濟大循環,不斷探求科技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
一、產業化階段:融入產業發展的大循環,以產業發展帶動研究院改革創新
在此階段,作為研究院院辦產業實體,中聯重科通過構建科技產業化平臺,以科研成果轉化作為科研體制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將科研融入產業發展大循環之中,實現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動。
1、科研與產業實現大循環,促成產業大發展
1992年,在時任研究院科技副院長詹純新同志的帶領下,7名職工依靠50萬元借款,創立了中聯公司,選擇混凝土泵送機械作為主導產品,開始科技產業化的嘗試。
在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科研融入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巨大能量以中聯公司為平臺得以充分釋放。自成立以來中聯公司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年平均增長率均超過60%,目前的主導產品已涵蓋13大系列,300多個品種,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強”,在上市公司綜合績效排名中位居前列,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和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企業。
2、科研與產業實現大循環,促進研究院體制機制創新
中聯公司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于激勵與約束的產權體系,形成以資產為紐帶的科技、經濟的結合體;建立了“評聘分開,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用人機制;建立了“薪隨崗走,定崗定薪”為基礎、績效考核體系為標準的分配機制,充分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提升了中聯重科整體實力,順利完成企業化轉制。
二、規模化階段:融入國企改革大循環,以新機制激活傳統國企改革創新
中聯重科的持續壯大發展,尤如一個耀眼的輻射點,影響力在行業內迅速波及,繼而作為創新的原點,依托技術、資本、管理等優勢,以重組并購為主要形式,參與到傳統國企的改革、改組、改造之中,握指成拳,為長遠發展整合資源,聚集能量。
2002年中聯重科兼并湖南機床廠、2003年重組并購浦沅集團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并購雙方的技術、市場、管理資源實現了整合和共享,在產業發展中形成了合力,完成了企業六大園區、七大生產基地的產業發展布局。二是中聯重科的新觀念、新機制和新的管理模式使傳統國企重新煥發生機。在重組并購后的第一年,湖南機床廠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利潤是原來的3倍;浦沅集團當年實現的利潤超過重組并購前15年利潤的總和。三是創新傳統重組并購模式,以企業文化融合為先導,保持原企業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的穩定,較好地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中聯重科的重組并購涉及的國企職工總人數超過8000人,但由于領導班子和職工內心認同,并購后的企業整合平穩,職工收入大幅提高,切實做到了職工安心,班子齊心,政府放心。
在自身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中聯重科還推動了行業生態鏈條上其他市場主體的共同繁榮。在其周邊形成了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每年為中聯重科的配套金額數以億計。
三、國際化階段:融入國際競爭大循環,打造國際化產業集群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任何產業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得到發展,任何的發展都必須依靠開放和合作。融入國際競爭大循環,完成由科研院所向國際化企業的轉變,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成為中聯重科的必然選擇。
中聯重科的產業發展戰略是“產業鏈中間裂變,上下延伸”為核心內涵的“核裂變”戰略。具體來說就是,以產品組團,從母體裂變出的多個專業化公司,并以之為載體,引入品牌、技術、資本,進行多層級股份化改造和國際化運作,構建一個產權體系科學的工程機械企業群。目前,中聯重科已形成了混凝土泵送機械、工程起重機械、建筑起重機械、路面機械、城市環衛機械等二十個專業性公司,實現產業主體的裂變;同時,中聯重科已把產業鏈向上延伸至各關鍵零部件的供應環節,向下延伸至施工設備實物租賃、融資租賃等產業鏈終端,并對整個產業鏈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增強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形成一個完整的工程機械產業鏈上的利益共同體。
通過實施“核裂變”戰略,以中聯作為控股主體,拖動多個國際品牌,實現向國際化企業的根本性轉變,并以之為依托,打造國際化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骨干和引領作用
裝備工業是反映一個國家工業和創新水平的標志性產業。作為中國裝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幾何時,中國工程機械難以改變傻大笨粗的形象,盡遭市場的嘲弄;曾幾何時,中國工程機械還是復制與模仿的代名詞飽受國際同行的質疑.而如今,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正異軍突起,邁向國際。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骨干企業的自主創新,一次次刷新著行業技術的高度,自主品牌一次次笑傲國際市場。
一、完善技術自主創新機制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競爭靠科技,科技的競爭靠創新,創新的競爭最終還是取決于人才。中聯重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優化機制,培育體系,不僅沒有發生人才流失的情況,而且吸引了大批新的優秀人才,從源頭保證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
一是研究院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研經費,并列入年度預算,保證了科研的經費來源。二是建立了課題公開招標、績效與市場對接的技術創新評價機制,使每一個課題組都成為新技術的孵化器。三是建立了一種技術人員評聘分開、技術與管理崗位薪酬對等的內部市場機制,激勵與約束并重,極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日漸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原動力,使中聯重科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中聯重科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體員工25%以上,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4人,國家和省部級中青年專家9人。而且基本形成了一支層次配置科學、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技術人才隊伍。
二、注重自主創新的三種模式
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中聯重科尤其強調技術的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以此發揮科研院所促進行業科技進步的骨干中堅作用,引領行業與國際巨頭的抗衡。
1、以原始性創新夯實自主創新的根基
在基礎性原始性創新方面,中聯重科加大液壓、傳動、耐磨、控制等基礎學科共性技術應用研究的投入,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建設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儲備關鍵性、前瞻性技術,承擔科技骨干企業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責任。
因為原始創新需要的成本巨大、市場開拓有極具風險,但是對跟隨者而言,模仿付出的代價是小的,進入已經開拓的市場,風險也更小。但中聯重科認為,創新可使行業受益,行業整體實力增強,企業發展就會有更好的平臺并在持續創新上形成壓力與動力。
目前,中聯重科的工程機械耐磨材料技術、高強度合金鋼焊接技術、機電液一體化控制技術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礎性原始性創新成果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行業的各類產品,為產品升級換代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夯實了基礎。以混凝土泵送機械為例,1992年前國內不能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中聯重科產業化發展的帶動下,目前,國產混凝土泵送機械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已銷往海外市場,形成了與國際知名品牌競爭的能力。
2、以集成創新提高現代技術綜合應用能力
集成創新意味著對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運用,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獲得單一技術無法實現的復合效應。研究院通過技術集成,充分利用數字、傳感、通訊等高新技術,針對產品的工作特性和應用要求,使各項分支技術在產品中高度融合,實現產品的智能化控制。
例如將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RS(移動高速數據處理系統)、GIS(地理數字信息系統)、GSM(全球通數字移動通話系統)技術應用于移動式工程機械產品,實現了遠程定位、監控和在線故障診斷;將工業以太網、CAN-BUS(數據信息高速公路)等控制技術用于大型工程機械,極大提高了設備的控制精度和工作效率;將數字變頻技術應用于塔式起重機,實現了無級變速,提高了設備的安全性和工作平穩性。
3、以二次創新實現站在巨人的肩膀超越巨人
在企業自主創新的具體實踐中,中聯重科清醒地看到,只引進而不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勢必削弱自主研究開發的能力,拉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自主創新的這個階段,既不可以閉門造車,也不能完全依靠“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必須正確處理好引進與吸收的關系。在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中聯重科稱之為“高位嫁接,二次創新”。
通過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同時,針對中國自然條件、施工工藝等國情現狀,通過二次創新,開發出更加適合國情的施工設備。中國工程機械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際同行業的防范,國外同行在中國已開始設置知識產權壁壘,在二次創新中,中聯重科充分注意到,既要規避侵權,又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2005年,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由中聯重科和國防科大合作,耗時2年開發的“智能路地銑、掘設備及產品協同開發平臺”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其整體技術領先世界水平。而4年前,當中聯重科與德國維特根公司談判選購刨銑機樣機時,德國人不相信沒有經驗的中國人能有能力研制出國際先進水準的智能型銑刨機,即使仿制出來了,關鍵配件和知識產權還得依賴他們。但讓他們失望的是,當去年德國人來參觀時,發現中聯重科造的機器,比他們的聰明得多,尤其是在作業時,對金屬物的探測、鉆頭的保護等多方面都率先用上了“腦子”,這是他們至今也沒有解決的問題,德國專家不由得用很多“想不到”來感嘆中國人的創造和智慧。
2004年,中聯重科的產品第一次參加全球規模最大的德國慕尼黑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參展產品質量、智能化程度及外觀造型等引起歐洲同行的高度關注,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抄襲技術”。但接近產品,在事實面前,他們的態度由質疑轉為贊嘆,一位法國同行用法語親筆留言:“睡獅已醒”。
伴隨著共和國建設的腳步,轉型期的中聯重科正煥發著勃然生機。近幾年來,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產品課題645項,完成"九五"、"十五"和"863"等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25項、專題55項,先后主持、參與了300多項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繼續履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