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前治一行人前往內蒙古考察當地水泥市場狀況,“烏海現象”隨著考察的深入,也逐漸為全行業所關注。
內蒙古地域狹長,按區域劃分,一般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塊,而內蒙古自治區水泥發展狀況,也完全依據了三大區域板塊經濟發展的特點,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態勢:東部區域水泥市場狀況良好,以呼和浩特為核心的中部區域,雖已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苗頭,但發展尚屬穩健,倘若接下來杜絕違規新建生產線和淘汰落后產能雙管齊下,這一地區仍在可控的范圍之內。而以烏海、鄂爾多斯為核心的西部區域,以當地水泥企業的說法就是:我們肯定是全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烏海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本報派出多位記者前往內蒙古,一路奔向烏海市,采訪了那里的地方政府和諸多企業,得出結論:烏海現象是“新高端產能過剩現象”的典型代表,對全行業是一次警示和啟發。
繼東北、西南水泥產能過剩實地調研,并形成大型報道之后,我們再次深入內蒙古烏海區域,與全行業同仁共同探討“烏海現象”背后的隱憂和啟示。
11月份的內蒙古原本就飽含著深秋的蕭瑟與清冷,當我們站在內蒙古烏海和鄂爾多斯交界之處的一條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前,心里更加突發難以言狀的蒼涼之感。
這條線從今年5月份開始停轉,直到今天依舊沉寂于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寂靜得只能聽見北風撞擊著龐大機器而發出的冷峻的“颼颼”聲。
帶領我們來參觀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我們,這條線究竟何時再運轉?最早也要等到明天開春,那還得看銷售情況而定。
最讓他們感到難過的是,經過幾年的努力探索,就在去年下半年,這條線剛剛通過了節能技術改造,用煤氣和煤粉混合燃燒進行水泥熟料煅燒,填補了中國水泥業在這方面的技術空白。
然而,這全國唯一一條“煤改氣”的水泥生產線,僅僅在去年10月底試運行了不到兩個月,就一直處于停窯狀態。這位技術改造的主創人員,無比憂傷地說:我們花費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改造生產線,真的不想停在這里當擺設用。
這條水泥生產線,地處蒙西開發區一隅,這個開發區幾乎代表了烏海重工業基地的縮影,單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站在一條縱橫的大馬路上轉圈數,就不下4條,其中,只有一條還在正常運轉。
“現在,早在兩年前,我們就說過,烏海水泥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了。如今,‘烏海現象’已經全國聞名,我們這里是全國的重災區,究其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我們這里有一個更為龐大的化工產業,叫做PVC產業,這個產業與水泥產業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淵源,也是‘烏海現象’不能不提的重點。”這條生產線所屬公司——華月建材公司負責人賈總說得頗為無奈。
兩個產業的膠著與矛盾
水泥人士所指的PVC項目,屬于化工領域的一個門類,因原材料要使用優質石灰石和煤炭,因此在石灰石和煤炭資源豐富的內蒙古烏海地區,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
這個原本和水泥扯不上關系的化工產業,卻因為其生產出來的工業廢料——電石渣,而與水泥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用電石渣代替石灰石生產水泥,能解決電石渣對環境的污染破壞,解決PVC廠家的后顧之憂。曾有文字資料表示:電石渣生產水泥,也可以提高普通水泥的等級,實現水泥消納工業廢料的訴求。
然而,原本是對兩個重污染產業都有利的環保利廢項目,卻造成了兩個產業矛盾重生的現狀,并且率先在“彈丸之地”的烏海凸顯出來,不能不引發更多的思索。
傳統水泥企業
生產一個月的水泥就夠一年用了
“首先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清楚,電石渣生產水泥并不像有些文章里說的那樣,事實是,電石渣生產的水泥熟料性能并不穩定,很難生產出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我們這里的電石渣水泥生產線成規模生產大概兩年多的時間,這對于傳統水泥企業的沖擊實在是太大了,現在他們將水泥熟料價格壓到110元左右,我們今年水泥熟料已經降到180元,可還是賣不出去,這已經是底線了,絕對不能再往下降了。”
傳統水泥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們,似乎提起電石渣水泥,就是一肚子委屈和忿忿不平。
據了解,隸屬烏海區域的傳統水泥企業,并沒有躺在“傳統”的搖椅上過日子,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烏海礦山和煤炭的天然優勢,已經將生產成本降到了全國最低的行列。
“我們成本控制得好,但是營業利潤卻上不去,為什么?因為售價太低,成本與售價倒掛,這已經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問題了。”賈總說。
目前,烏海區域的傳統水泥企業,絕大多數水泥生產線已停窯在半年以上。內蒙古最大的本土水泥企業——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從烏海起家。如今,蒙西公司在烏海還有兩條5000t∕d的生產線,其中一條已停了半年左右,另一條繼續開工,更主要的原因也是為了解決漫長冬季周邊區域供電供暖的問題。
“說實話,以現有烏海地區的水泥產量和需求率而言,我們生產一個月的水泥,就已經夠一年使用了。”賈總說。
電石渣水泥企業
水泥線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
PVC產業,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為PVC生產線不能停產,也就意味著,消納電石渣的水泥生產線也不能停窯,即便是傳統水泥企業將所有的生產線都停掉,烏海地區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水泥熟料向周邊地區供應。
電石渣消納的水泥生產線,只能保證2500t∕d生產線的水泥原料用量,因此,電石渣水泥生產線,幾乎全部是2500t∕d新型干法線。據統計,僅烏海區域在產的電石渣水泥生產線,一共有四條,統計年產能在300萬噸。
另外,還有兩條在建生產線和兩條擬建生產線,據了解,擬建的兩條線到2014年就可以開工投產,也就是說,明年這一區域電石渣水泥年產能將達到600萬噸。
“我們知道烏海地區水泥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但是,電石渣水泥生產線是PVC產業的配套環節,且不說政策就是這樣規定的,就算從實際角度出發,電石渣處理無論是堆砌或掩埋,都會耗費企業的巨額成本,且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我們也虧錢,目前每噸水泥熟料虧個十元、二十元,遠比我們去買個固廢場地要劃算得多。”君正負責人劉總說得相當實在。
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PVC產業都在強調:國家政策有明確且強制性的規定,每上一條PVC項目,必須要配套一條消納電石渣的水泥生產線。這是硬性規定,否則,這個項目就無法通過審批。
“所以,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水泥生產線是附帶產業,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劉總說。
政策如何引導“個案”
我們的確查到了相關的政策,2008年,國務院發改委出臺的《關于鼓勵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08】981號文),以下簡稱《通知》。其中一條為:新建、改擴建電石法聚氯乙烯(PVC)項目,必須同時配套建設電石渣生產水泥等電石渣綜合利用裝置,其電石渣生產水泥裝置單套生產規模必須達到2000t∕d及以上。除現有電石渣水泥生產線可以采用濕磨干燒生產工藝進行改造,新建電石渣水泥生產線裝置必須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
《通知》還規定,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的企業,經國家循環經濟主管部門認定后,可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這樣明確的政策指示,地方政府事實上批的不是水泥生產線,而是PVC生產線。面對如今電石渣水泥給市場帶來的沖擊,同時,10月15日,國務院制定并下發《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烏海現象”又凸顯出一個全新難題。
如今,“烏海現象”令地方政府頗為頭痛,烏海經信委一位負責人說,電石渣水泥應該不屬于違規項目,同時,PVC產業也沒有被列入產能嚴重過剩需要化解的行列中,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只要PVC項目審批合格,允許在建,那么,電石渣水泥的在建也在所難免,而這也會導致烏海區域水泥進一步產能過剩。
而據這位負責人所言,“烏海現象”之所以突出,這確實是全國范圍內的一個個案,烏海低廉的成本優勢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PVC產業已經形成規模,并日益成為烏海地區的產業支柱之一,電石渣水泥從利廢和環保的角度上考慮,又是國家所提倡的水泥發展綠色之路。
“我們是想以此為區域特色,打造烏海利廢環保的新工業城市,這是非常好的發展思路,而國家政策是針對全國大部分區域現狀提出來的,針對像烏海這樣的個案,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已經不能全部靠市場來調節,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調節這其間的矛盾問題。”這位負責人說。
膠著是團結合作還是各自為政
辦法不是沒有,傳統水泥企業的負責人們曾發出過一連串詰問:為什么PVC項目一定要自己建水泥生產線?為什么在PVC產業發展之初,地方政府沒有想過讓PVC和我們合作?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成為消納電石渣的一分子,烏海水泥還能過剩到這種局面嗎?
據了解,電石渣水泥生產線相較于普通新型干法線,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裝置一套系統,也就是烘干破碎機。因為電石渣水分含量很大,必須經過烘干破碎處理,才能成為生產水泥的原材料。
一次性投入烘干破碎機的成本大概在兩三千萬元,這對于大型水泥企業來說,并不難于承受。
反過來,PVC企業配置水泥生產線,也有自己為難之處,首先,化工和建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PVC企業不得已上水泥線,卻缺少相應的水泥行業人才和管理經營模式。其次,對于PVC產業而言,水泥生產線無異于一個拖油瓶,帶不來太多的經濟效益,還要為此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
然而,似乎一拍即合的合作模式,卻從一開始就顯得步履艱難。
有人總結,這是因為《通知》里所提到的稅收政策優惠,他們的理由是,國家給予的稅收政策優惠,并不是針對PVC項目本身,而是消納電石渣的那條水泥生產線。也就是說,誰負責消納工業廢料,誰就可以享受國家稅收政策優惠。
“PVC企業之所以不在乎水泥是否盈利,就是因為他們每年會得到國家稅收政策優惠的支持,如果單獨建PVC項目,而將電石渣消納環節交給我們去做,他們就享受不到這么好的稅收優惠政策。”一位傳統水泥企業負責人慷慨陳詞。
但烏海經信委的負責人卻認為這并不是主要原因,以他的說法,PVC企業與水泥企業合作,只是道理上行得通,實際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運距的問題、生產能力的問題、人才投入的問題等等。
“水泥企業生產技術沒有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水泥企業都具備裝備更新的能力,投入資金也會非常有限,將正常的新型干法線改造成處理固廢的生產線,技術改造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達到很成熟的狀態,但PVC項目不等人,電石渣出來的速度也不等人。再者,產生的電石渣,要運到水泥企業,距離只要遠一點,所消耗的成本比電石渣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我們詢問賈總,以現在華月建材的技術創新能力,絕對可以滿足電石渣水泥生產線的技術改造,如果現在有PVC企業愿意合作,我們可不可以開一個先例?
賈總很為難:“說實話,現在真的有點晚了,你想想,現在水泥賣不出去,我們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如此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而且,目前電石渣生產能滿足2500t∕d生產線,你讓我們剩下的2500t∕d怎么辦?”
烏海
一個重工業城市的興旺與苦惱
烏海,屬于內蒙古的第三個地級市,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僅55萬,按人均水泥需求量,年產300萬噸水泥已足夠,如今年產近1800萬噸的水泥產能,的確是不能承受之重。
來烏海之前,許多曾經去過烏海的同行都這樣提醒我們:要備好口罩,那里是灰蒙蒙的天,空氣里都是各種工業粉塵飄落的雜質。
實際的情景比我們想象中要好得多。黃河橫貫這座城市,夜間站在黃河岸邊,反有種水鄉之感,只是,我們依稀能夠嗅到煤炭燃燒后散發的味道。
據了解,烏海市政府為了改善這座重工業城市的環境污染,這些年來想了很多辦法,雖然,陽光下的烏海城依舊會在各種燃燒的工業煙囪的熏染下,顯得有些灰暗,但比起幾年前,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這座不折不扣的重工業城市,因為資源豐富而興起,卻也因此而產能過剩;因為周邊城市經濟發展而興旺,卻也因經濟變化而產生困惑。
資源豐富是把雙刃劍
烏海及周邊地區,擁有大量的優質的石灰石礦山資源,這是讓烏海人最驕傲的天然資源,是孕育水泥和PVC等重工業產業的搖籃。
在烏海最早發展起來的煤炭工業,也早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工業體系,很多早期發展起來的傳統水泥企業,多是由煤炭企業尋求多元化發展而衍生的板塊。
豐富的石灰石和煤炭資源,使得水泥企業控制成本不在話下。從更客觀的角度講,即便沒有電石渣水泥沖擊市場,烏海一帶的傳統新型干法線也有8條5000t∕d線和4條2500t∕d線,年產能1500萬噸的數字,對于面積不大的烏海而言,也著實吃不消。
恰巧,烏海天然的資源優勢,又是發展PVC產業最好的源泉,烏海市的化工產業板塊,決不在水泥板塊之下,其產業鏈建設和物流體系也相對成熟,我們去君正公司采訪的一路,經過了不下三家化工廠。
太過豐富的資源,倘若不大力發展利用,就如同找不到出口的困獸,或者是涌動著巨大能量的火山,總要有途徑將其釋放出來。
正如烏海經信委的負責人所說:當一座城市面對如此優良的天然資源,要如何選擇?任何一座城市,在發展某種支柱產業的時候,都是以城市的資源優勢作為依托。如果說,未來烏海市將如何去發展?應該還是要依托這個地區的天然優勢,發展綠色工業產業鏈。
他又將話題轉了回來,很堅定地說:比如電石渣水泥工程,我覺得還是要提倡發展,只是要如何解決現階段的矛盾,無論從政策、地方政府和企業自律等各方面,要多管齊下。
7個產業園盛景下的隱憂
不僅僅是天然資源優越,烏海的近鄰就是曾因房地產業而全國聞名的鄂爾多斯市。
從五六年前開始,鄂爾多斯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勢不可擋,據說,當時這座城區人口僅為65萬的小城,竟然一下子涌進了近50家房地產開發商,曾一度被稱之為“中國的迪拜”。
一夜興旺起來的房地產業,也是烏海周邊水泥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的另一大原因。即便當時一座城市周邊遍布著將近20條水泥生產線,但大家并不覺得日子難過,鄂爾多斯的房地產業為他們提供了太大的空間。
也就在那幾年,烏海及周邊地區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規劃,各大工業園的構想瞬間付諸了行動,僅烏海市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在城市的3個角上,建立了三大工業產業園。
更麻煩的是,烏海與鄂爾多斯幾乎一街之隔,與阿拉善盟地區也形成區域交叉,甚至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石嘴山市也相隔不遠,這些區域的產業同樣依托于烏海地區的天然資源,分別在靠近烏海區域建立了產業工業園,以致烏海及周邊地區相隔不到百里,就林立7個產業工業園。
每個產業工業園都擁有龐大的PVC和水泥企業,我們站在隸屬鄂爾多斯地區的蒙西工業園,眼前的情景可以用磅礴來形容,水泥生產線、化工生產線、煤炭生產線……交錯縱橫。而蒙西工業園外的一條街對面,就是隸屬烏海市的工業產業園。
這樣龐大的重工業基地,尤其是支撐基建和房產工程的水泥產業,卻幾乎在同一時間遭受到雙重打擊,電石渣水泥沖擊傳統水泥市場,又趕上鄂爾多斯房地產崩盤,那一夜興旺起來的盛景,似乎又在一夜之間埋葬在“鬼城”的陰霾之下。
“烏海現象”既是警示,也是啟發
事實上,內蒙古這個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區域,淘汰水泥落后產能,卻是走在了全國水泥工業的前面。
早在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政府就開始大規模淘汰立窯,如今,整個區域幾乎已不存在除新型干法窯的水泥生產線,他們現階段的目標,是要淘汰1500t∕d以下的新型干法窯。
這是全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但是,大幅度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內蒙古蒙西地區的水泥卻率先陷入了另一種產能過剩的漩渦,從某種意義上說,“烏海現象”已經超出了普遍意義上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過剩”(也有人稱之為“高端過剩”),而是在傳統水泥生產線全部達到2500t∕d的高端過剩基礎上,又加入了跨產業的“新高端”。
我們理解,“新高端過剩”如今存在著兩大特點,首先是,目前“新高端過剩”還沒有成為全國普遍現象,由于烏海的種種特殊情況,使得這里不僅成為“高端過剩”的一分子,更成為“新高端過剩”的排頭兵。事實上,擁有發展電石渣水泥規模化區域的地方不止烏海,比如新疆烏魯木齊地區,但因為烏魯木齊地區不像烏海這樣城市狹小且多城市交錯,暫時還沒有呈現出如此強烈的矛盾。
再者,新高端產能過剩到目前為止,要化解的力度和難度都非常大,無論從國家政策、地方政府監管和區域市場調節,都找不到更明確的依據和更明朗的手段。
烏海的傳統水泥企業負責人們提出了他們的建議:首先要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的范圍,不僅僅是生產線,還要將32.5水泥作為落后產能全部淘汰,其次是地方政府加大兼并重組的力度。至于電石渣水泥對市場的沖擊,以他們的話說:雖然從利廢環保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好的項目,但是客觀地說,他們已經涉及到了市場惡性競爭的問題。
“能不能讓傳統水泥企業和電石渣水泥企業站在一條起跑線上,比如在稅收優惠政策上,在兩大產業的合作力度和方式上等等,首先從政策上入手給予明確的導向,地方政府更應該積極想辦法,不能助了一個產業,再毀了另一個產業。”負責人們紛紛表示。
正在人們焦灼之時,一位水泥技術人士的話帶來了一些希望和啟發:“還記得2005年左右,粉煤灰作為工業廢料最初也是只能用于水泥,那時候也是一片焦灼,后來經過技術改造,粉煤灰還可以作為砌塊磚等其他產品的原材料,結果粉煤灰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也就不用擠在水泥這一條路上了。目前最關鍵的是,要開發出電石渣的應用范圍,從技術上下功夫。”
烏海現象,就像有多輛車同時堵在了一個狹小的路口上,要想一股腦讓所有的車同時經過并不現實,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地方政府合理疏通,讓擠在一起的車一輛一輛地通過。
也就是說,是不是可以先解決傳統水泥企業自身的問題,提高區域產業集中度,樹立大品牌意識,有效抓好兼并重組的工作,堅決杜絕違規新線的在建和擬建,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其次,再去解決兩個產業之間的矛盾,從政策、地方政府和兩個產業的企業經營者共同努力,尋找出一條更好的合作之路,并通過一定的渠道,聯合全國水泥技術研發機構,從技術上對工業廢料的用途拓展加以研發。
“這決不會只是一個區域面臨的問題,烏海現象對于全國水泥行業而言,是一種警示,我們迫切希望,全行業能夠引發討論,幫助我們找到解決途徑,也是為行業本身帶來一種啟發,一個范本。”賈總意味深長地說。
內蒙古地域狹長,按區域劃分,一般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塊,而內蒙古自治區水泥發展狀況,也完全依據了三大區域板塊經濟發展的特點,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態勢:東部區域水泥市場狀況良好,以呼和浩特為核心的中部區域,雖已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苗頭,但發展尚屬穩健,倘若接下來杜絕違規新建生產線和淘汰落后產能雙管齊下,這一地區仍在可控的范圍之內。而以烏海、鄂爾多斯為核心的西部區域,以當地水泥企業的說法就是:我們肯定是全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烏海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本報派出多位記者前往內蒙古,一路奔向烏海市,采訪了那里的地方政府和諸多企業,得出結論:烏海現象是“新高端產能過剩現象”的典型代表,對全行業是一次警示和啟發。
繼東北、西南水泥產能過剩實地調研,并形成大型報道之后,我們再次深入內蒙古烏海區域,與全行業同仁共同探討“烏海現象”背后的隱憂和啟示。
11月份的內蒙古原本就飽含著深秋的蕭瑟與清冷,當我們站在內蒙古烏海和鄂爾多斯交界之處的一條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前,心里更加突發難以言狀的蒼涼之感。
這條線從今年5月份開始停轉,直到今天依舊沉寂于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寂靜得只能聽見北風撞擊著龐大機器而發出的冷峻的“颼颼”聲。
帶領我們來參觀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我們,這條線究竟何時再運轉?最早也要等到明天開春,那還得看銷售情況而定。
最讓他們感到難過的是,經過幾年的努力探索,就在去年下半年,這條線剛剛通過了節能技術改造,用煤氣和煤粉混合燃燒進行水泥熟料煅燒,填補了中國水泥業在這方面的技術空白。
然而,這全國唯一一條“煤改氣”的水泥生產線,僅僅在去年10月底試運行了不到兩個月,就一直處于停窯狀態。這位技術改造的主創人員,無比憂傷地說:我們花費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改造生產線,真的不想停在這里當擺設用。
這條水泥生產線,地處蒙西開發區一隅,這個開發區幾乎代表了烏海重工業基地的縮影,單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站在一條縱橫的大馬路上轉圈數,就不下4條,其中,只有一條還在正常運轉。
“現在,早在兩年前,我們就說過,烏海水泥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了。如今,‘烏海現象’已經全國聞名,我們這里是全國的重災區,究其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我們這里有一個更為龐大的化工產業,叫做PVC產業,這個產業與水泥產業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淵源,也是‘烏海現象’不能不提的重點。”這條生產線所屬公司——華月建材公司負責人賈總說得頗為無奈。
兩個產業的膠著與矛盾
水泥人士所指的PVC項目,屬于化工領域的一個門類,因原材料要使用優質石灰石和煤炭,因此在石灰石和煤炭資源豐富的內蒙古烏海地區,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
這個原本和水泥扯不上關系的化工產業,卻因為其生產出來的工業廢料——電石渣,而與水泥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用電石渣代替石灰石生產水泥,能解決電石渣對環境的污染破壞,解決PVC廠家的后顧之憂。曾有文字資料表示:電石渣生產水泥,也可以提高普通水泥的等級,實現水泥消納工業廢料的訴求。
然而,原本是對兩個重污染產業都有利的環保利廢項目,卻造成了兩個產業矛盾重生的現狀,并且率先在“彈丸之地”的烏海凸顯出來,不能不引發更多的思索。
傳統水泥企業
生產一個月的水泥就夠一年用了
“首先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清楚,電石渣生產水泥并不像有些文章里說的那樣,事實是,電石渣生產的水泥熟料性能并不穩定,很難生產出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我們這里的電石渣水泥生產線成規模生產大概兩年多的時間,這對于傳統水泥企業的沖擊實在是太大了,現在他們將水泥熟料價格壓到110元左右,我們今年水泥熟料已經降到180元,可還是賣不出去,這已經是底線了,絕對不能再往下降了。”
傳統水泥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們,似乎提起電石渣水泥,就是一肚子委屈和忿忿不平。
據了解,隸屬烏海區域的傳統水泥企業,并沒有躺在“傳統”的搖椅上過日子,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烏海礦山和煤炭的天然優勢,已經將生產成本降到了全國最低的行列。
“我們成本控制得好,但是營業利潤卻上不去,為什么?因為售價太低,成本與售價倒掛,這已經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問題了。”賈總說。
目前,烏海區域的傳統水泥企業,絕大多數水泥生產線已停窯在半年以上。內蒙古最大的本土水泥企業——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從烏海起家。如今,蒙西公司在烏海還有兩條5000t∕d的生產線,其中一條已停了半年左右,另一條繼續開工,更主要的原因也是為了解決漫長冬季周邊區域供電供暖的問題。
“說實話,以現有烏海地區的水泥產量和需求率而言,我們生產一個月的水泥,就已經夠一年使用了。”賈總說。
電石渣水泥企業
水泥線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
PVC產業,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為PVC生產線不能停產,也就意味著,消納電石渣的水泥生產線也不能停窯,即便是傳統水泥企業將所有的生產線都停掉,烏海地區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水泥熟料向周邊地區供應。
電石渣消納的水泥生產線,只能保證2500t∕d生產線的水泥原料用量,因此,電石渣水泥生產線,幾乎全部是2500t∕d新型干法線。據統計,僅烏海區域在產的電石渣水泥生產線,一共有四條,統計年產能在300萬噸。
另外,還有兩條在建生產線和兩條擬建生產線,據了解,擬建的兩條線到2014年就可以開工投產,也就是說,明年這一區域電石渣水泥年產能將達到600萬噸。
“我們知道烏海地區水泥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但是,電石渣水泥生產線是PVC產業的配套環節,且不說政策就是這樣規定的,就算從實際角度出發,電石渣處理無論是堆砌或掩埋,都會耗費企業的巨額成本,且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我們也虧錢,目前每噸水泥熟料虧個十元、二十元,遠比我們去買個固廢場地要劃算得多。”君正負責人劉總說得相當實在。
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PVC產業都在強調:國家政策有明確且強制性的規定,每上一條PVC項目,必須要配套一條消納電石渣的水泥生產線。這是硬性規定,否則,這個項目就無法通過審批。
“所以,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水泥生產線是附帶產業,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劉總說。
政策如何引導“個案”
我們的確查到了相關的政策,2008年,國務院發改委出臺的《關于鼓勵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08】981號文),以下簡稱《通知》。其中一條為:新建、改擴建電石法聚氯乙烯(PVC)項目,必須同時配套建設電石渣生產水泥等電石渣綜合利用裝置,其電石渣生產水泥裝置單套生產規模必須達到2000t∕d及以上。除現有電石渣水泥生產線可以采用濕磨干燒生產工藝進行改造,新建電石渣水泥生產線裝置必須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
《通知》還規定,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的企業,經國家循環經濟主管部門認定后,可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這樣明確的政策指示,地方政府事實上批的不是水泥生產線,而是PVC生產線。面對如今電石渣水泥給市場帶來的沖擊,同時,10月15日,國務院制定并下發《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烏海現象”又凸顯出一個全新難題。
如今,“烏海現象”令地方政府頗為頭痛,烏海經信委一位負責人說,電石渣水泥應該不屬于違規項目,同時,PVC產業也沒有被列入產能嚴重過剩需要化解的行列中,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只要PVC項目審批合格,允許在建,那么,電石渣水泥的在建也在所難免,而這也會導致烏海區域水泥進一步產能過剩。
而據這位負責人所言,“烏海現象”之所以突出,這確實是全國范圍內的一個個案,烏海低廉的成本優勢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PVC產業已經形成規模,并日益成為烏海地區的產業支柱之一,電石渣水泥從利廢和環保的角度上考慮,又是國家所提倡的水泥發展綠色之路。
“我們是想以此為區域特色,打造烏海利廢環保的新工業城市,這是非常好的發展思路,而國家政策是針對全國大部分區域現狀提出來的,針對像烏海這樣的個案,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已經不能全部靠市場來調節,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調節這其間的矛盾問題。”這位負責人說。
膠著是團結合作還是各自為政
辦法不是沒有,傳統水泥企業的負責人們曾發出過一連串詰問:為什么PVC項目一定要自己建水泥生產線?為什么在PVC產業發展之初,地方政府沒有想過讓PVC和我們合作?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成為消納電石渣的一分子,烏海水泥還能過剩到這種局面嗎?
據了解,電石渣水泥生產線相較于普通新型干法線,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裝置一套系統,也就是烘干破碎機。因為電石渣水分含量很大,必須經過烘干破碎處理,才能成為生產水泥的原材料。
一次性投入烘干破碎機的成本大概在兩三千萬元,這對于大型水泥企業來說,并不難于承受。
反過來,PVC企業配置水泥生產線,也有自己為難之處,首先,化工和建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PVC企業不得已上水泥線,卻缺少相應的水泥行業人才和管理經營模式。其次,對于PVC產業而言,水泥生產線無異于一個拖油瓶,帶不來太多的經濟效益,還要為此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
然而,似乎一拍即合的合作模式,卻從一開始就顯得步履艱難。
有人總結,這是因為《通知》里所提到的稅收政策優惠,他們的理由是,國家給予的稅收政策優惠,并不是針對PVC項目本身,而是消納電石渣的那條水泥生產線。也就是說,誰負責消納工業廢料,誰就可以享受國家稅收政策優惠。
“PVC企業之所以不在乎水泥是否盈利,就是因為他們每年會得到國家稅收政策優惠的支持,如果單獨建PVC項目,而將電石渣消納環節交給我們去做,他們就享受不到這么好的稅收優惠政策。”一位傳統水泥企業負責人慷慨陳詞。
但烏海經信委的負責人卻認為這并不是主要原因,以他的說法,PVC企業與水泥企業合作,只是道理上行得通,實際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運距的問題、生產能力的問題、人才投入的問題等等。
“水泥企業生產技術沒有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水泥企業都具備裝備更新的能力,投入資金也會非常有限,將正常的新型干法線改造成處理固廢的生產線,技術改造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達到很成熟的狀態,但PVC項目不等人,電石渣出來的速度也不等人。再者,產生的電石渣,要運到水泥企業,距離只要遠一點,所消耗的成本比電石渣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我們詢問賈總,以現在華月建材的技術創新能力,絕對可以滿足電石渣水泥生產線的技術改造,如果現在有PVC企業愿意合作,我們可不可以開一個先例?
賈總很為難:“說實話,現在真的有點晚了,你想想,現在水泥賣不出去,我們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如此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而且,目前電石渣生產能滿足2500t∕d生產線,你讓我們剩下的2500t∕d怎么辦?”
烏海
一個重工業城市的興旺與苦惱
烏海,屬于內蒙古的第三個地級市,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僅55萬,按人均水泥需求量,年產300萬噸水泥已足夠,如今年產近1800萬噸的水泥產能,的確是不能承受之重。
來烏海之前,許多曾經去過烏海的同行都這樣提醒我們:要備好口罩,那里是灰蒙蒙的天,空氣里都是各種工業粉塵飄落的雜質。
實際的情景比我們想象中要好得多。黃河橫貫這座城市,夜間站在黃河岸邊,反有種水鄉之感,只是,我們依稀能夠嗅到煤炭燃燒后散發的味道。
據了解,烏海市政府為了改善這座重工業城市的環境污染,這些年來想了很多辦法,雖然,陽光下的烏海城依舊會在各種燃燒的工業煙囪的熏染下,顯得有些灰暗,但比起幾年前,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這座不折不扣的重工業城市,因為資源豐富而興起,卻也因此而產能過剩;因為周邊城市經濟發展而興旺,卻也因經濟變化而產生困惑。
資源豐富是把雙刃劍
烏海及周邊地區,擁有大量的優質的石灰石礦山資源,這是讓烏海人最驕傲的天然資源,是孕育水泥和PVC等重工業產業的搖籃。
在烏海最早發展起來的煤炭工業,也早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工業體系,很多早期發展起來的傳統水泥企業,多是由煤炭企業尋求多元化發展而衍生的板塊。
豐富的石灰石和煤炭資源,使得水泥企業控制成本不在話下。從更客觀的角度講,即便沒有電石渣水泥沖擊市場,烏海一帶的傳統新型干法線也有8條5000t∕d線和4條2500t∕d線,年產能1500萬噸的數字,對于面積不大的烏海而言,也著實吃不消。
恰巧,烏海天然的資源優勢,又是發展PVC產業最好的源泉,烏海市的化工產業板塊,決不在水泥板塊之下,其產業鏈建設和物流體系也相對成熟,我們去君正公司采訪的一路,經過了不下三家化工廠。
太過豐富的資源,倘若不大力發展利用,就如同找不到出口的困獸,或者是涌動著巨大能量的火山,總要有途徑將其釋放出來。
正如烏海經信委的負責人所說:當一座城市面對如此優良的天然資源,要如何選擇?任何一座城市,在發展某種支柱產業的時候,都是以城市的資源優勢作為依托。如果說,未來烏海市將如何去發展?應該還是要依托這個地區的天然優勢,發展綠色工業產業鏈。
他又將話題轉了回來,很堅定地說:比如電石渣水泥工程,我覺得還是要提倡發展,只是要如何解決現階段的矛盾,無論從政策、地方政府和企業自律等各方面,要多管齊下。
7個產業園盛景下的隱憂
不僅僅是天然資源優越,烏海的近鄰就是曾因房地產業而全國聞名的鄂爾多斯市。
從五六年前開始,鄂爾多斯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勢不可擋,據說,當時這座城區人口僅為65萬的小城,竟然一下子涌進了近50家房地產開發商,曾一度被稱之為“中國的迪拜”。
一夜興旺起來的房地產業,也是烏海周邊水泥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的另一大原因。即便當時一座城市周邊遍布著將近20條水泥生產線,但大家并不覺得日子難過,鄂爾多斯的房地產業為他們提供了太大的空間。
也就在那幾年,烏海及周邊地區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規劃,各大工業園的構想瞬間付諸了行動,僅烏海市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在城市的3個角上,建立了三大工業產業園。
更麻煩的是,烏海與鄂爾多斯幾乎一街之隔,與阿拉善盟地區也形成區域交叉,甚至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石嘴山市也相隔不遠,這些區域的產業同樣依托于烏海地區的天然資源,分別在靠近烏海區域建立了產業工業園,以致烏海及周邊地區相隔不到百里,就林立7個產業工業園。
每個產業工業園都擁有龐大的PVC和水泥企業,我們站在隸屬鄂爾多斯地區的蒙西工業園,眼前的情景可以用磅礴來形容,水泥生產線、化工生產線、煤炭生產線……交錯縱橫。而蒙西工業園外的一條街對面,就是隸屬烏海市的工業產業園。
這樣龐大的重工業基地,尤其是支撐基建和房產工程的水泥產業,卻幾乎在同一時間遭受到雙重打擊,電石渣水泥沖擊傳統水泥市場,又趕上鄂爾多斯房地產崩盤,那一夜興旺起來的盛景,似乎又在一夜之間埋葬在“鬼城”的陰霾之下。
“烏海現象”既是警示,也是啟發
事實上,內蒙古這個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區域,淘汰水泥落后產能,卻是走在了全國水泥工業的前面。
早在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政府就開始大規模淘汰立窯,如今,整個區域幾乎已不存在除新型干法窯的水泥生產線,他們現階段的目標,是要淘汰1500t∕d以下的新型干法窯。
這是全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但是,大幅度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內蒙古蒙西地區的水泥卻率先陷入了另一種產能過剩的漩渦,從某種意義上說,“烏海現象”已經超出了普遍意義上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過剩”(也有人稱之為“高端過剩”),而是在傳統水泥生產線全部達到2500t∕d的高端過剩基礎上,又加入了跨產業的“新高端”。
我們理解,“新高端過剩”如今存在著兩大特點,首先是,目前“新高端過剩”還沒有成為全國普遍現象,由于烏海的種種特殊情況,使得這里不僅成為“高端過剩”的一分子,更成為“新高端過剩”的排頭兵。事實上,擁有發展電石渣水泥規模化區域的地方不止烏海,比如新疆烏魯木齊地區,但因為烏魯木齊地區不像烏海這樣城市狹小且多城市交錯,暫時還沒有呈現出如此強烈的矛盾。
再者,新高端產能過剩到目前為止,要化解的力度和難度都非常大,無論從國家政策、地方政府監管和區域市場調節,都找不到更明確的依據和更明朗的手段。
烏海的傳統水泥企業負責人們提出了他們的建議:首先要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的范圍,不僅僅是生產線,還要將32.5水泥作為落后產能全部淘汰,其次是地方政府加大兼并重組的力度。至于電石渣水泥對市場的沖擊,以他們的話說:雖然從利廢環保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好的項目,但是客觀地說,他們已經涉及到了市場惡性競爭的問題。
“能不能讓傳統水泥企業和電石渣水泥企業站在一條起跑線上,比如在稅收優惠政策上,在兩大產業的合作力度和方式上等等,首先從政策上入手給予明確的導向,地方政府更應該積極想辦法,不能助了一個產業,再毀了另一個產業。”負責人們紛紛表示。
正在人們焦灼之時,一位水泥技術人士的話帶來了一些希望和啟發:“還記得2005年左右,粉煤灰作為工業廢料最初也是只能用于水泥,那時候也是一片焦灼,后來經過技術改造,粉煤灰還可以作為砌塊磚等其他產品的原材料,結果粉煤灰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也就不用擠在水泥這一條路上了。目前最關鍵的是,要開發出電石渣的應用范圍,從技術上下功夫。”
烏海現象,就像有多輛車同時堵在了一個狹小的路口上,要想一股腦讓所有的車同時經過并不現實,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地方政府合理疏通,讓擠在一起的車一輛一輛地通過。
也就是說,是不是可以先解決傳統水泥企業自身的問題,提高區域產業集中度,樹立大品牌意識,有效抓好兼并重組的工作,堅決杜絕違規新線的在建和擬建,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其次,再去解決兩個產業之間的矛盾,從政策、地方政府和兩個產業的企業經營者共同努力,尋找出一條更好的合作之路,并通過一定的渠道,聯合全國水泥技術研發機構,從技術上對工業廢料的用途拓展加以研發。
“這決不會只是一個區域面臨的問題,烏海現象對于全國水泥行業而言,是一種警示,我們迫切希望,全行業能夠引發討論,幫助我們找到解決途徑,也是為行業本身帶來一種啟發,一個范本。”賈總意味深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