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決定》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細化和深化,其內容對眾多行業都具有指導性意義。其中,對強化市場決定性作用、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等內容的詳細表述,將對建筑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我國建筑業經過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發展,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不可動搖,但當前暴露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建筑業該如何轉型?《決定》對建筑業有怎樣的指導作用?為此,記者采訪了上海魯班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楊寶明,請他從宏觀經濟的層面對行業發展進行解析。
“國”“民”較量值得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緊緊圍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與以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同,《決定》首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專家指出,一個詞的變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會更好地處理整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進程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這也意味著未來在要素市場建設和對非公經濟放開準入方面將有更多突破。
對此,楊寶明認為,這對建筑業近幾年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他分析,當前在我國建筑業中,國有企業占絕對優勢位置,相比而言,民營企業則較弱,且民營企業的表現與國企差距在進一步拉大。這與市場經濟的規律并不相符,如果市場成熟,民企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當前,大的國有企業改制已基本完成,對國有企業的項目、資金支持力度會不會有調整?調整會不會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國資委會不會減持或退出?這些目前還都沒有明確的方向,但此次改革可能是市場格局調整的機會。
公平規則直指行業頑疾
據了解,《決定》20次提及“公平”一詞,引人矚目。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近幾年,我國建筑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大批高、難、精項目的建成彰顯出我國建筑業的總體實力。但不可否認,我國建筑業還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楊寶明指出,本屆政府強調市場化的作用,這對建筑業的市場管理可能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資質掛靠、不正當招投標、腐敗等問題一直是建筑業的頑疾,也是建筑業改革進程推進慢的原因。“這些問題與政策層面不無關系,因為頂層設計的原因,文件中提到的真正的市場公平競爭在建筑業該如何體現給住建部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楊寶明講道。在文件的指引下,住建部會不會對建筑業的管理方式做出調整?建筑業的格局也可能會因此發生變化。
他分析道,一方面,政府對建筑業的干預手段較多,準入門檻設得也比較高。對于政府而言,完全可以在招投標制度、國企和民企的比例改造等方面更加公平化、市場化,減少相關干預。
另一方面,就建筑企業本身而言,其創新、變革能力較弱。“市場經濟可以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又作用于市場經濟,他們是互相作用的。但現在建筑業的困境就是兩方面都比較弱。”楊寶明講道。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是,近些年建筑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市場環境較好,沒有市場的倒逼,即使企業不改革也沒有多大的危險。”他補充說。
新型城鎮化帶來機遇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傳遞出明確的政策信號:今后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決定》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據悉,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2.6%,而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我國的經濟需要新型城鎮化這樣一個抓手來作為新的增長點。”楊寶明講道。
但以往推行的城鎮化也面臨不少困境,農民“被上樓”、城鎮化疑似被房地產綁架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既利用新型城鎮化作為增長點,又避免重復以前的問題,造成城鎮化推高房價等難度較大,目前從頂層設計還看不出具體的方向。”楊寶明說。但城鎮化將給建筑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建筑業經過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發展,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不可動搖,但當前暴露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建筑業該如何轉型?《決定》對建筑業有怎樣的指導作用?為此,記者采訪了上海魯班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楊寶明,請他從宏觀經濟的層面對行業發展進行解析。
“國”“民”較量值得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緊緊圍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與以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同,《決定》首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專家指出,一個詞的變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會更好地處理整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進程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這也意味著未來在要素市場建設和對非公經濟放開準入方面將有更多突破。
對此,楊寶明認為,這對建筑業近幾年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他分析,當前在我國建筑業中,國有企業占絕對優勢位置,相比而言,民營企業則較弱,且民營企業的表現與國企差距在進一步拉大。這與市場經濟的規律并不相符,如果市場成熟,民企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當前,大的國有企業改制已基本完成,對國有企業的項目、資金支持力度會不會有調整?調整會不會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國資委會不會減持或退出?這些目前還都沒有明確的方向,但此次改革可能是市場格局調整的機會。
公平規則直指行業頑疾
據了解,《決定》20次提及“公平”一詞,引人矚目。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近幾年,我國建筑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大批高、難、精項目的建成彰顯出我國建筑業的總體實力。但不可否認,我國建筑業還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楊寶明指出,本屆政府強調市場化的作用,這對建筑業的市場管理可能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資質掛靠、不正當招投標、腐敗等問題一直是建筑業的頑疾,也是建筑業改革進程推進慢的原因。“這些問題與政策層面不無關系,因為頂層設計的原因,文件中提到的真正的市場公平競爭在建筑業該如何體現給住建部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楊寶明講道。在文件的指引下,住建部會不會對建筑業的管理方式做出調整?建筑業的格局也可能會因此發生變化。
他分析道,一方面,政府對建筑業的干預手段較多,準入門檻設得也比較高。對于政府而言,完全可以在招投標制度、國企和民企的比例改造等方面更加公平化、市場化,減少相關干預。
另一方面,就建筑企業本身而言,其創新、變革能力較弱。“市場經濟可以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又作用于市場經濟,他們是互相作用的。但現在建筑業的困境就是兩方面都比較弱。”楊寶明講道。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是,近些年建筑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市場環境較好,沒有市場的倒逼,即使企業不改革也沒有多大的危險。”他補充說。
新型城鎮化帶來機遇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傳遞出明確的政策信號:今后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決定》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據悉,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2.6%,而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我國的經濟需要新型城鎮化這樣一個抓手來作為新的增長點。”楊寶明講道。
但以往推行的城鎮化也面臨不少困境,農民“被上樓”、城鎮化疑似被房地產綁架等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既利用新型城鎮化作為增長點,又避免重復以前的問題,造成城鎮化推高房價等難度較大,目前從頂層設計還看不出具體的方向。”楊寶明說。但城鎮化將給建筑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