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反彈至7.8%,這使得中國政府完成全年經濟增長7.5%的目標幾乎無憂,至少從數字上看起來是如此。10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初值為50.9,達到7個月來最高,也支撐經濟穩固回升的勢頭。樂觀者認為,中央新政開始奏效,改革信號釋放了市場活力,經濟回升有望開啟經濟增長新周期。但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少人士認為,經濟回升可能只是虛弱的反彈,復蘇態勢并不健康,仍是政府“微刺激”下的基建投資推動,掩蓋不了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在筆者看來,目前中國經濟轉型在路上,短期無憂,中長期多慮,經濟反彈后勁不能再依賴政府投資驅動,否則經濟的反彈可能就難以擺脫曇花一現的憂慮。而各界期待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能否通過改革發力來助中國經濟“爬坡過坎”,將是新一輪經濟周期開啟的關鍵所在。
經濟回升之慮
目前市場對中國經濟反彈的擔憂,實質是爭議中國經濟增長的后勁足不足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態度迥異。針對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形勢,國家統計局的表態是:“經濟繼續上行確實有些壓力,但是總體來講,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此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出席APEC峰會時稱,“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盡管中央總體唱好國家經濟數據,今年經濟“底線思維”的憂慮可以不要再擔心了,但地方政府普遍擔憂經濟下滑,這與過去“中央擔憂、地方報喜”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是投資依賴癥仍未擺脫。大上快上項目仍是各地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靠鐵路、地鐵、房地產等投資拉動仍占大頭,中國政府試圖通過結構調整引導經濟再平衡的努力尚未看到實質性效果。前9個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5.8%,而消費只有45.9%,凈出口卻形成了1.7%的拖累。實際上,政府投資熱潮并未退燒。從目前地方披露的信息來看,城際鐵路將在四季度有一波大的開工潮和竣工潮。而四季度鐵總突擊花錢在即,鐵路建設井噴也或將是大概率事件。近日四川推地方最大投資計劃,兩年高達4.26萬億;而福建版四萬億也曝光,總投資約3.95萬億。地方政府如此投資拼盤,讓新一輪投資熱潮又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投資熱潮的背后,地方債務形勢卻并不樂觀。最新的渣打銀行報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達24萬億元,約占GDP的四成,約為2010年官方估算值的兩倍,部分城商銀行可能會倒閉。
三是樓市泡沫、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始終沒有遠行。以樓市為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房地產再調控的預期下,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信號趨于混亂。在大戶型或豪宅出現拋售套現的同時,房價快速上漲仍在“進行中”,千人搶房潮又在涌現。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69城房價同比上漲,而住房租金持續上漲卻凸顯房屋租賃市場供需的失衡,北京連續上漲52個月,廣州連漲48個月,深圳連漲51個月。按照兩個國際上最常用的標準,中國樓市泡沫極為嚴重: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普遍在25倍以上,而房產的售價與月租價之比也普遍達到了500~600倍,甚至出現了超過800倍的。很顯然,樓市轉型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道坎。現在各界形成了一些共識,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面世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樓市泡沫仍是經濟的一大風險。除了樓市,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都是難以回避的敏感問題。
體制頑疾之憂
不管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態度的迥異,還是投資依賴癥的難題,以及樓市泡沫、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無不指向中國經濟背后的深層問題—體制改革。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阻礙,已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絆腳石。習近平主席在10月7日的第21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閉幕演講中大談改革,稱改革是“難啃的硬骨頭”,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
近日李克強總理用“騎自行車”來比喻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穩”不意味著不動,“不動就會像騎自行車,會摔下來,所以我們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三季度經濟增長回升背后,中國經濟可謂不悲觀,但中長期也不樂觀。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短期走勢已經不是什么問題,四季度的經濟數據差不到哪里去。國務院最新發布的公告也顯示對全年穩增長目標信心十足,“盡管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中國仍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但中長期的經濟回升并非板上釘釘,新一輪經濟周期還差臨門一腳。實際上,經濟的深層頑疾阻礙了經濟增長的活力,可能讓中國經濟失足,這也是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而要破解這些體制頑疾,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新政發力將是關鍵。
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的講話釋放了信號:“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當前各界紛紛猜測重點改革領域如何出手,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總體設計已初露端倪。據有關媒體報道,從前期調研和政策制定看,當前謀劃的新一輪改革可能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重點在拉動內需、穩定增長方面發揮作用,發揮短期效應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城鎮化改革、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另一類改革,則是著眼于長期的體制機制性問題,真正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來增強社會整體效益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下放實質性的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權限,推動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等。日前中國官方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改革路線圖。
期待改革發力
目前,國人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走向萬分囑目。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3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時表示:“我們將在三中全會上就改革問題作出總體部署。”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0日在大連同出席第七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中外企業家代表舉行對話交流時強調,“用壯士斷腕的決心繼續改革”。而10月18日~22日李克強總理更是5天3次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為三中全會造勢。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10月26日在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強調:下個月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一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地推動大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而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日前更是用16個字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了一個描述—“回應預期,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飆升”。
在筆者看來,樓市轉型、產能過剩等問題將是考驗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改革藥方是否深化的關鍵,也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啟動的潛在推動力。
首先是土地財稅捆綁下的樓市能否轉型升級。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羅伯特·席勒直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但房價大幅上漲的情況是不買泡沫論的賬。中國特色的樓市能否轉型升級,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打造。新一屆領導人自今年3月份上任以來,并沒有對樓市調控推出實質性的重大政策,也未對目前的高房價做出什么評論。外界的預期是,中央正醞釀新一輪樓市調控新思維,或會采取釜底抽薪之法來對樓市進行改革,涉及樓市背后的土地、稅收及體制方面。從目前樓市調控轉型升級的方向看,可能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樓市調控將會由短變長,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第二,樓市調控將由單純的調控轉為改革,樓市改革不是就樓市談樓市,而是跟土地制度、財稅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進行聯動,實際上土地、財稅和收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力度是否成為一大亮點,將是關系到樓市轉型升級的關鍵;第三,樓市調控將會由橫向變縱深,不僅僅依靠橫向調控主導的經濟手段,把“樓市反腐敗”這個政治問題提高到足夠高的高度也將是樓市調控的一張黃牌。
其次是產能過剩能否抑制。國務院10月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業嚴重產能過剩制定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并指出這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不過從過往的情況看,中央政府一次次祭出抑制產能過剩的“鐵腕政策”,但這些武器最終都并未實質性奏效,導致“越治理越過剩”的尷尬局面。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國家主席習近平曾4次批示化解產能過剩,但地方大量項目上馬的現象仍屢禁不絕。在最新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扭轉政令不暢的“堰塞湖”現象,四季度更大力度促改革調結構。但“項目不賺錢,圈地掙大錢”的怪圈能否打破,關鍵在于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要界定清楚,政府文件不能和市場“掰手腕”,否則只能造成產能過剩的加劇,市場秩序的混亂。這需要從體制上下功夫,倘若不改變目前政府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以政府之手來替代市場之手,那么地方投資競賽也就不會戛然而止。
經濟回升之慮
目前市場對中國經濟反彈的擔憂,實質是爭議中國經濟增長的后勁足不足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態度迥異。針對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形勢,國家統計局的表態是:“經濟繼續上行確實有些壓力,但是總體來講,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此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巴厘島出席APEC峰會時稱,“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盡管中央總體唱好國家經濟數據,今年經濟“底線思維”的憂慮可以不要再擔心了,但地方政府普遍擔憂經濟下滑,這與過去“中央擔憂、地方報喜”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是投資依賴癥仍未擺脫。大上快上項目仍是各地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靠鐵路、地鐵、房地產等投資拉動仍占大頭,中國政府試圖通過結構調整引導經濟再平衡的努力尚未看到實質性效果。前9個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5.8%,而消費只有45.9%,凈出口卻形成了1.7%的拖累。實際上,政府投資熱潮并未退燒。從目前地方披露的信息來看,城際鐵路將在四季度有一波大的開工潮和竣工潮。而四季度鐵總突擊花錢在即,鐵路建設井噴也或將是大概率事件。近日四川推地方最大投資計劃,兩年高達4.26萬億;而福建版四萬億也曝光,總投資約3.95萬億。地方政府如此投資拼盤,讓新一輪投資熱潮又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投資熱潮的背后,地方債務形勢卻并不樂觀。最新的渣打銀行報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達24萬億元,約占GDP的四成,約為2010年官方估算值的兩倍,部分城商銀行可能會倒閉。
三是樓市泡沫、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始終沒有遠行。以樓市為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房地產再調控的預期下,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信號趨于混亂。在大戶型或豪宅出現拋售套現的同時,房價快速上漲仍在“進行中”,千人搶房潮又在涌現。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69城房價同比上漲,而住房租金持續上漲卻凸顯房屋租賃市場供需的失衡,北京連續上漲52個月,廣州連漲48個月,深圳連漲51個月。按照兩個國際上最常用的標準,中國樓市泡沫極為嚴重: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普遍在25倍以上,而房產的售價與月租價之比也普遍達到了500~600倍,甚至出現了超過800倍的。很顯然,樓市轉型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道坎。現在各界形成了一些共識,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面世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樓市泡沫仍是經濟的一大風險。除了樓市,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都是難以回避的敏感問題。
體制頑疾之憂
不管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態度的迥異,還是投資依賴癥的難題,以及樓市泡沫、產能過剩、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等風險,無不指向中國經濟背后的深層問題—體制改革。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阻礙,已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絆腳石。習近平主席在10月7日的第21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閉幕演講中大談改革,稱改革是“難啃的硬骨頭”,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
近日李克強總理用“騎自行車”來比喻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穩”不意味著不動,“不動就會像騎自行車,會摔下來,所以我們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三季度經濟增長回升背后,中國經濟可謂不悲觀,但中長期也不樂觀。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短期走勢已經不是什么問題,四季度的經濟數據差不到哪里去。國務院最新發布的公告也顯示對全年穩增長目標信心十足,“盡管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中國仍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但中長期的經濟回升并非板上釘釘,新一輪經濟周期還差臨門一腳。實際上,經濟的深層頑疾阻礙了經濟增長的活力,可能讓中國經濟失足,這也是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而要破解這些體制頑疾,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新政發力將是關鍵。
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的講話釋放了信號:“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當前各界紛紛猜測重點改革領域如何出手,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總體設計已初露端倪。據有關媒體報道,從前期調研和政策制定看,當前謀劃的新一輪改革可能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重點在拉動內需、穩定增長方面發揮作用,發揮短期效應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城鎮化改革、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另一類改革,則是著眼于長期的體制機制性問題,真正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來增強社會整體效益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下放實質性的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權限,推動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等。日前中國官方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改革路線圖。
期待改革發力
目前,國人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走向萬分囑目。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3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時表示:“我們將在三中全會上就改革問題作出總體部署。”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0日在大連同出席第七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中外企業家代表舉行對話交流時強調,“用壯士斷腕的決心繼續改革”。而10月18日~22日李克強總理更是5天3次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為三中全會造勢。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10月26日在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強調:下個月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一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地推動大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而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日前更是用16個字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了一個描述—“回應預期,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飆升”。
在筆者看來,樓市轉型、產能過剩等問題將是考驗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改革藥方是否深化的關鍵,也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啟動的潛在推動力。
首先是土地財稅捆綁下的樓市能否轉型升級。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羅伯特·席勒直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但房價大幅上漲的情況是不買泡沫論的賬。中國特色的樓市能否轉型升級,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打造。新一屆領導人自今年3月份上任以來,并沒有對樓市調控推出實質性的重大政策,也未對目前的高房價做出什么評論。外界的預期是,中央正醞釀新一輪樓市調控新思維,或會采取釜底抽薪之法來對樓市進行改革,涉及樓市背后的土地、稅收及體制方面。從目前樓市調控轉型升級的方向看,可能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樓市調控將會由短變長,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第二,樓市調控將由單純的調控轉為改革,樓市改革不是就樓市談樓市,而是跟土地制度、財稅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進行聯動,實際上土地、財稅和收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力度是否成為一大亮點,將是關系到樓市轉型升級的關鍵;第三,樓市調控將會由橫向變縱深,不僅僅依靠橫向調控主導的經濟手段,把“樓市反腐敗”這個政治問題提高到足夠高的高度也將是樓市調控的一張黃牌。
其次是產能過剩能否抑制。國務院10月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業嚴重產能過剩制定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并指出這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不過從過往的情況看,中央政府一次次祭出抑制產能過剩的“鐵腕政策”,但這些武器最終都并未實質性奏效,導致“越治理越過剩”的尷尬局面。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國家主席習近平曾4次批示化解產能過剩,但地方大量項目上馬的現象仍屢禁不絕。在最新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扭轉政令不暢的“堰塞湖”現象,四季度更大力度促改革調結構。但“項目不賺錢,圈地掙大錢”的怪圈能否打破,關鍵在于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要界定清楚,政府文件不能和市場“掰手腕”,否則只能造成產能過剩的加劇,市場秩序的混亂。這需要從體制上下功夫,倘若不改變目前政府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以政府之手來替代市場之手,那么地方投資競賽也就不會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