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是最近被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這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現象,起碼在10年以前就有一個人對水泥“產能過剩”有了預知,而他的觀點在后來也被實踐所驗證,這個人就是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劉長發。
所謂的“預知”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行業作出理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大概只有在水泥行業兢兢業業操勞大半輩子的老行業人才可以做到吧。如今,“產能過剩”的話題看似已是老生常談,但不得不談。因為在現階段我們需要資深專家的經驗作指導,更需要前輩們的故事來堅定我們對水泥行業的信心。
眼光放在過剩的前面
在2011年,劉長發就表示水泥行業在2012年或2013年就會遭遇產能過剩的困境,而水泥行業的發展現狀恰恰證實了他的“預言”。
或許提前兩年的預言并不神奇,但是早10年前就能預見如今產能過剩的現狀是需要一定的“功力”,這個功力在劉長發看來就是遵循發展規律。
在看待水泥過剩的問題上,劉長發認為水泥消費具有一定的規律,根據其他發達國家積累的經驗來看,它呈現一個倒U型的曲線,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要達到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水泥總量的需求是一個常量。雖然對常量的確定有一些制約條件的限制,但整體趨勢是可預測的。我國水泥消費量的走勢也會服從這樣一個規律,可以從峰值的大小來預測出動態平衡值。在一個區域內,水泥產能如果只發展到動態平衡值以下是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要求的;如果發展到峰值以上,將會產生大量的過剩。較為理想的狀態是發展到峰值的70%左右比較恰當。
劉長發把超過峰值的70%,且未達到峰值稱為產能相對過剩;如果超過峰值,則稱為產能絕對過剩。目前我國一些地區處于產能相對過剩還有一些地區則是產能絕對過剩。
我國的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區域水泥工業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缺乏科學的區域水泥工業發展規劃作指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水泥建設項目主要圍繞著當前的水泥需求熱點市場布局建設,較大程度上存在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的情況。無論在技術上水平多先進,但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由產能布局不均衡依然會形成無效的生產能力。
劉長發作為研究水泥幾十年的老專家,并不只有這一個“法寶”,還需要對實際中水泥未來的用武之地有所研究和判斷。
劉長發提醒我們將時間拉回到2003年。在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在持續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下熱鬧非凡、如火如荼,新型干法技術也變成了行業共有技術,消除了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水泥的“黃金10年”也是產能過剩的10年。
產業技術升級創造了條件,但也為商業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回過頭來看,過去10余年間的不同區域水泥投資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商業投機炒作起來的。
各個企業爭先恐后的追求規模擴張,不少不具備水泥生產經驗的投資者,憑著對市場商機的敏銳感,也紛紛進入水泥行業淘金。短短數年間,動輒數千萬噸,甚至上億噸產能的超大型水泥企業“橫空出世”,在中外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絕無僅有。劉長發直言,如此瘋狂的發展,焉能不出現產能嚴重過剩?
因為水泥只能用于建設,劉長發看水泥業的發展前景主要是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自2003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一直處于高位運行。且2009年受政策刺激影響,預計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長。但這種高強度的投資態勢難以長期持續,中國也不能獨立于世界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這意味著水泥業的高速增長也不可能一直持續。
劉長發分析,雖然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空間巨大,包括新建、配套工程以及改建舊房共約有600億至700億平方米的需求。然而,受金融危機影響,未來幾年國內房地產投資增速將繼續呈下滑趨勢。“房地產市場占水泥需求約三分之一,存在的諸多問題將會波及水泥產業。”
劉長發說,如今行業投資的熱情有增無減,但在我國很多地方出現產能過剩已經不可避免,水泥工業究竟有多大發展空間值得每個行業人沉思。
用市場競爭淘汰落后企業
2003年12月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對水泥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水泥行業一直受到嚴格的宏觀調控,但產能過剩卻愈演愈烈,過剩程度不斷加劇,已成為困擾水泥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題。
談起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劉長發堅定地告訴記者,“如果希望通過兼并重組能解決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經過市場競爭,讓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出局,通過市場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之痛。這就是我的觀點,這么多年一直沒變。”
劉長發認為:“化解產能過剩,必然要淘汰一部分產能,而接下來要淘汰的產能,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以落后技術為代表的產能了,我認為下一步要淘汰的是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能。有沒有競爭力,不單純指規模和技術,而主要體現在管理上,不管你是多大規模,只要你管理不到位,缺少市場競爭力,就要被淘汰。有人建議將日產2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列入淘汰范圍,我認為對那些市場容量小的地區,如果企業經營管理的好、各項指標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也應該保留。”
“沒有無技術的行業,只有無技術的企業”,劉長發在轉變企業發展方式上堅信不疑“誰掌握了行業內最先進的技術誰就是贏家,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只要掌握了先進技術,小可以變大,弱可以變強。只要你的理念、思路、技術是先進的、正確的,無論現在多小、多弱將來肯定能變大、變強。”
他認為,應對產能過剩的落腳點就在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首先在于實現企業發展觀念由追求產能規模的擴張向追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轉變。
2012年8月21日,《中國建材報》刊登了劉長發《面對產能過剩水泥工業路在何方》一文。他認同的應對辦法是,控制總量,優化存量,理性推動企業間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中度。市場的正當和充分的競爭需要鼓勵和支持,使部分缺乏市場競爭優勢的產能退出市場。
“通過競爭,讓這些企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在劉長發看來,提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和水平,關鍵在于苦練內功,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入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僅要高度重視企業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保證體系。企業技術創新不僅要致力于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更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產品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不斷提升企業服務市場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創新企業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不僅如此,劉長發還把眼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借鑒世界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兼并重組是提高水泥產業集中度的有效途徑,但提高產業集中度絕非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非但對提高產業集中度無益,而且有使分散的風險轉變為集中承擔的危險;而并購價格過高也會形成“賣批文賺快錢、賣項目賺大錢、賣水泥不賺錢”現象。
劉長發多次在會議和采訪中強調他的觀點,理性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是我國水泥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鼓勵通過市場充分競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過程中不可任意為之。同時也必須旗幟鮮明地避免和制止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對凡是低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低價傾銷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啟動必要的調查、評估和懲罰機制。
10年的光景可以改變很多,卻不能改變一個老行業人對水泥行業深沉的熱愛,劉長發10年如一日堅持著他的觀點,也用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行業人的使命,闡釋什么是水泥人的責任和精神。時間也證明了他的遠見,也印證著他的深情。如今,年近60的劉長發依然奔波在為行業服務的路上,時刻關注著水泥行業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對行業的熱情與信心,有這樣的行業前輩給我們指導、鼓舞著,無論在何時都是我們溫暖前行的動力。
所謂的“預知”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行業作出理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大概只有在水泥行業兢兢業業操勞大半輩子的老行業人才可以做到吧。如今,“產能過剩”的話題看似已是老生常談,但不得不談。因為在現階段我們需要資深專家的經驗作指導,更需要前輩們的故事來堅定我們對水泥行業的信心。
眼光放在過剩的前面
在2011年,劉長發就表示水泥行業在2012年或2013年就會遭遇產能過剩的困境,而水泥行業的發展現狀恰恰證實了他的“預言”。
或許提前兩年的預言并不神奇,但是早10年前就能預見如今產能過剩的現狀是需要一定的“功力”,這個功力在劉長發看來就是遵循發展規律。
在看待水泥過剩的問題上,劉長發認為水泥消費具有一定的規律,根據其他發達國家積累的經驗來看,它呈現一個倒U型的曲線,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要達到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水泥總量的需求是一個常量。雖然對常量的確定有一些制約條件的限制,但整體趨勢是可預測的。我國水泥消費量的走勢也會服從這樣一個規律,可以從峰值的大小來預測出動態平衡值。在一個區域內,水泥產能如果只發展到動態平衡值以下是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要求的;如果發展到峰值以上,將會產生大量的過剩。較為理想的狀態是發展到峰值的70%左右比較恰當。
劉長發把超過峰值的70%,且未達到峰值稱為產能相對過剩;如果超過峰值,則稱為產能絕對過剩。目前我國一些地區處于產能相對過剩還有一些地區則是產能絕對過剩。
我國的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區域水泥工業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缺乏科學的區域水泥工業發展規劃作指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水泥建設項目主要圍繞著當前的水泥需求熱點市場布局建設,較大程度上存在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的情況。無論在技術上水平多先進,但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由產能布局不均衡依然會形成無效的生產能力。
劉長發作為研究水泥幾十年的老專家,并不只有這一個“法寶”,還需要對實際中水泥未來的用武之地有所研究和判斷。
劉長發提醒我們將時間拉回到2003年。在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在持續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下熱鬧非凡、如火如荼,新型干法技術也變成了行業共有技術,消除了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水泥的“黃金10年”也是產能過剩的10年。
產業技術升級創造了條件,但也為商業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回過頭來看,過去10余年間的不同區域水泥投資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商業投機炒作起來的。
各個企業爭先恐后的追求規模擴張,不少不具備水泥生產經驗的投資者,憑著對市場商機的敏銳感,也紛紛進入水泥行業淘金。短短數年間,動輒數千萬噸,甚至上億噸產能的超大型水泥企業“橫空出世”,在中外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絕無僅有。劉長發直言,如此瘋狂的發展,焉能不出現產能嚴重過剩?
因為水泥只能用于建設,劉長發看水泥業的發展前景主要是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自2003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一直處于高位運行。且2009年受政策刺激影響,預計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長。但這種高強度的投資態勢難以長期持續,中國也不能獨立于世界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這意味著水泥業的高速增長也不可能一直持續。
劉長發分析,雖然未來10年至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空間巨大,包括新建、配套工程以及改建舊房共約有600億至700億平方米的需求。然而,受金融危機影響,未來幾年國內房地產投資增速將繼續呈下滑趨勢。“房地產市場占水泥需求約三分之一,存在的諸多問題將會波及水泥產業。”
劉長發說,如今行業投資的熱情有增無減,但在我國很多地方出現產能過剩已經不可避免,水泥工業究竟有多大發展空間值得每個行業人沉思。
用市場競爭淘汰落后企業
2003年12月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對水泥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水泥行業一直受到嚴格的宏觀調控,但產能過剩卻愈演愈烈,過剩程度不斷加劇,已成為困擾水泥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題。
談起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劉長發堅定地告訴記者,“如果希望通過兼并重組能解決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經過市場競爭,讓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出局,通過市場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之痛。這就是我的觀點,這么多年一直沒變。”
劉長發認為:“化解產能過剩,必然要淘汰一部分產能,而接下來要淘汰的產能,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以落后技術為代表的產能了,我認為下一步要淘汰的是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能。有沒有競爭力,不單純指規模和技術,而主要體現在管理上,不管你是多大規模,只要你管理不到位,缺少市場競爭力,就要被淘汰。有人建議將日產2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列入淘汰范圍,我認為對那些市場容量小的地區,如果企業經營管理的好、各項指標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也應該保留。”
“沒有無技術的行業,只有無技術的企業”,劉長發在轉變企業發展方式上堅信不疑“誰掌握了行業內最先進的技術誰就是贏家,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只要掌握了先進技術,小可以變大,弱可以變強。只要你的理念、思路、技術是先進的、正確的,無論現在多小、多弱將來肯定能變大、變強。”
他認為,應對產能過剩的落腳點就在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首先在于實現企業發展觀念由追求產能規模的擴張向追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轉變。
2012年8月21日,《中國建材報》刊登了劉長發《面對產能過剩水泥工業路在何方》一文。他認同的應對辦法是,控制總量,優化存量,理性推動企業間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中度。市場的正當和充分的競爭需要鼓勵和支持,使部分缺乏市場競爭優勢的產能退出市場。
“通過競爭,讓這些企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在劉長發看來,提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和水平,關鍵在于苦練內功,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入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僅要高度重視企業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保證體系。企業技術創新不僅要致力于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更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產品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不斷提升企業服務市場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創新企業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不僅如此,劉長發還把眼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借鑒世界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兼并重組是提高水泥產業集中度的有效途徑,但提高產業集中度絕非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簡單意義上的產能疊加非但對提高產業集中度無益,而且有使分散的風險轉變為集中承擔的危險;而并購價格過高也會形成“賣批文賺快錢、賣項目賺大錢、賣水泥不賺錢”現象。
劉長發多次在會議和采訪中強調他的觀點,理性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是我國水泥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鼓勵通過市場充分競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過程中不可任意為之。同時也必須旗幟鮮明地避免和制止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對凡是低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低價傾銷行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啟動必要的調查、評估和懲罰機制。
10年的光景可以改變很多,卻不能改變一個老行業人對水泥行業深沉的熱愛,劉長發10年如一日堅持著他的觀點,也用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行業人的使命,闡釋什么是水泥人的責任和精神。時間也證明了他的遠見,也印證著他的深情。如今,年近60的劉長發依然奔波在為行業服務的路上,時刻關注著水泥行業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對行業的熱情與信心,有這樣的行業前輩給我們指導、鼓舞著,無論在何時都是我們溫暖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