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月5日金融“國十條”發布后,高層關于“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的表態,讓民營企業久已干涸的心再次濕潤。人們把這一信號普遍解讀為,政府放開民資申辦銀行的步伐在加快。
這一信號,也點燃了正在產能過剩線上掙扎的建材企業的希望。因為許多中小型建材企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對資金有較大的需求,而更懂得草根經濟發展規律,在扶持中小型企業方面具有優秀先例的民營銀行,無疑給建材企業帶來了陽光。
而對于那些手握重金的大型建材企業而言,如果能直接成立一家民營銀行,這會是一個多大的餡餅?
轉型需要
在“國十條”出臺后,中國建材報社相關領導多次接到過咨詢電話,有投資集團甚至表示要合作建立建材產業銀行的設想。
中國建材報社副社長孫凱文表示,我國建材行業目前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傳統業態淘汰落后遏制過剩壓力巨大、新興業態提升技術發展市場如饑似渴的雙重需求下,亟待整合金融資源,加速謀求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建材企業作為資金密集型企業,一直是融資大戶。更大量的融資需求來自水泥行業。作為受益于國家“4萬億”政策的典型行業,水泥企業曾在過去的幾年里出現過井噴,大量資金涌入這個行業,但是從2011年開始,產能過剩嚴重的帽子被扣在水泥企業頭上,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而解決產能過剩的出路,就是進行技術創新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金融‘國十條’要求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同作用,引導、推動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等等,這似平地一聲春雷,打開了建材行業推進金融與實體對接的創新大門,如能抓住機遇,將為建材行業在技術提升、規模擴張、產業集聚等傳統手段遭遇困難、瓶頸的嚴峻形勢下,提供一條嶄新而有力的支持通路?!睂O凱文表示。
在多種金融形式中,由民資進入金融領域開設民營銀行是最受青睞但也是最難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優勢比較明顯,操作比較靈活,無論是民間的資金擁有者,還是許多有著大量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都希望民營銀行能夠盡快落地,大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創辦民營銀行持肯定態度,都希望通過民營資本進銀行業來提升金融效率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他也表示,民營銀行應服務于中小企業,而且成立之初主要以區域性為主。
落地可能
據記者了解,最近一段時間,銀監會已經接到了不少申報資料,來自浙江、西安、重慶等地的相關人士,都在“跑部進京”,打探信息、遞交申報資料,忙得不亦樂乎。而一些掌握上層資源的專業機構和有大能量的人物,則成了民營企業家重點“結交”的對象。
但是,對于民營銀行能否在近兩年內落地,人們的觀點不一。樂觀派認為“現在國務院已經表態支持創辦民營銀行,而且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所以,此次民營銀行落地機會非常大。”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原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甚至樂觀地估計監管機構將批準一批民營銀行,大致從全國30多個省市批復50-100家。但另一種說法是,此次國家重提民營銀行開閘是應溫州金改的民間呼吁,只會少量批幾家試點。
但一些業內資深人士并不如此樂觀,他們認為,此次民營銀行能否落實主要看銀監會和央行的態度,因為民營銀行沖擊到現有銀行的利益,監管層未必會愿意開放這個市場給民營資本。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民營銀行就嘗試過第一次破題,當時對于民營銀行的研究和設計方案已在學術界形成許多共識,也得到了當時監管層面的一定認可。但由于各種原因,民營銀行一直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其中最有名的案例當屬被稱為草根銀行第一家的南華銀行,從2003年開始運作,曾一度引起轟動,但是十年過后,南華銀行仍處于擱置狀態,其中種種障礙無法突破。
人們最大的擔憂是,民營銀行風險控制相對比較差,因為中國目前沒有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機制,一旦民營銀行倒閉,后續的損失和風險難以估量,屆時應如何應對?
這一信號,也點燃了正在產能過剩線上掙扎的建材企業的希望。因為許多中小型建材企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對資金有較大的需求,而更懂得草根經濟發展規律,在扶持中小型企業方面具有優秀先例的民營銀行,無疑給建材企業帶來了陽光。
而對于那些手握重金的大型建材企業而言,如果能直接成立一家民營銀行,這會是一個多大的餡餅?
轉型需要
在“國十條”出臺后,中國建材報社相關領導多次接到過咨詢電話,有投資集團甚至表示要合作建立建材產業銀行的設想。
中國建材報社副社長孫凱文表示,我國建材行業目前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傳統業態淘汰落后遏制過剩壓力巨大、新興業態提升技術發展市場如饑似渴的雙重需求下,亟待整合金融資源,加速謀求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建材企業作為資金密集型企業,一直是融資大戶。更大量的融資需求來自水泥行業。作為受益于國家“4萬億”政策的典型行業,水泥企業曾在過去的幾年里出現過井噴,大量資金涌入這個行業,但是從2011年開始,產能過剩嚴重的帽子被扣在水泥企業頭上,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而解決產能過剩的出路,就是進行技術創新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金融‘國十條’要求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同作用,引導、推動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等等,這似平地一聲春雷,打開了建材行業推進金融與實體對接的創新大門,如能抓住機遇,將為建材行業在技術提升、規模擴張、產業集聚等傳統手段遭遇困難、瓶頸的嚴峻形勢下,提供一條嶄新而有力的支持通路?!睂O凱文表示。
在多種金融形式中,由民資進入金融領域開設民營銀行是最受青睞但也是最難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優勢比較明顯,操作比較靈活,無論是民間的資金擁有者,還是許多有著大量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都希望民營銀行能夠盡快落地,大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創辦民營銀行持肯定態度,都希望通過民營資本進銀行業來提升金融效率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他也表示,民營銀行應服務于中小企業,而且成立之初主要以區域性為主。
落地可能
據記者了解,最近一段時間,銀監會已經接到了不少申報資料,來自浙江、西安、重慶等地的相關人士,都在“跑部進京”,打探信息、遞交申報資料,忙得不亦樂乎。而一些掌握上層資源的專業機構和有大能量的人物,則成了民營企業家重點“結交”的對象。
但是,對于民營銀行能否在近兩年內落地,人們的觀點不一。樂觀派認為“現在國務院已經表態支持創辦民營銀行,而且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所以,此次民營銀行落地機會非常大。”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原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甚至樂觀地估計監管機構將批準一批民營銀行,大致從全國30多個省市批復50-100家。但另一種說法是,此次國家重提民營銀行開閘是應溫州金改的民間呼吁,只會少量批幾家試點。
但一些業內資深人士并不如此樂觀,他們認為,此次民營銀行能否落實主要看銀監會和央行的態度,因為民營銀行沖擊到現有銀行的利益,監管層未必會愿意開放這個市場給民營資本。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民營銀行就嘗試過第一次破題,當時對于民營銀行的研究和設計方案已在學術界形成許多共識,也得到了當時監管層面的一定認可。但由于各種原因,民營銀行一直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其中最有名的案例當屬被稱為草根銀行第一家的南華銀行,從2003年開始運作,曾一度引起轟動,但是十年過后,南華銀行仍處于擱置狀態,其中種種障礙無法突破。
人們最大的擔憂是,民營銀行風險控制相對比較差,因為中國目前沒有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機制,一旦民營銀行倒閉,后續的損失和風險難以估量,屆時應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