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全面分析建材行業存在的四大矛盾的基礎上,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提出了“兩個遏制、三個加快、兩個加強”的工作思路和舉措,為破解行業轉型之困理清了思路,統一了認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遏制新增產能、遏制經濟效益下滑”,“加快新興產業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的發展、加快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強改變作風,深入實際,攻克行業的瓶頸關鍵問題,加強創新‘三新’對轉型升級遏制新增產能開發新產品的有效性和支撐作用”,圍繞這一工作中心,喬龍德會長親自帶隊,聯合會領導兵分三路,分赴有關省市及企業,各專業協會和地方協會也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展開專題調研,摸情況、找原因、想辦法。一方面,對繼續違規新建產能的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提出警示,表達堅決遏制違規新增產能之心;一方面,召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研討會及兩個“第二代”研發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加快推動發展新興產業及兩個“第二代”研發的步伐,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兩個遏制、三個加快、兩個加強”都是促進建材行業科學健康發展的手段,什么才是真正要達到的目的?在目前工作基礎上,下一步聯合會還要做些什么?行業、企業又應該怎么做?7月8日,中國建材雜志、中國建材報聯合報道組的記者對中國建材聯合會喬龍德會長進行了專訪。
現狀:建材行業經濟運行總體有一定回升,但彈起乏力
喬龍德會長說,“兩個遏制”都很重要,其中的“遏制新增產能”是當前首先任務,但這個問題涉及面是有限的,并非每個企業都有新建產能問題,這項工作要作為重中之重。而“遏制經濟效益下滑”,優化存量,提高經濟效益,是全行業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更應作為重中之重。遏制新增產能的目的也是為了遏制效益下滑。經營企業必須要有效益,否則投資怎么收回?股民怎么回報?企業發展的投入怎么來?職工生活與收入怎么提高?這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和基本任務。
今年上半年建材工業的現狀如何?
喬龍德會長用一句話作了概括:總體上有一定回升,但彈起仍顯乏力。
他用一組數據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從現在形勢看,傳統建材在整個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利潤總額中的比重,仍占到近50%左右,如果這一塊起不來,其他產業很難拉動它。以水泥為例,1~5月產量增長8.8%,但利潤總額加上6月份的初步估計,同比增長1%,也就是產量增加利潤有減無增。從實際情況看,水泥的經濟效益不如去年,因為庫存和應收款也在增加,應收款去年同期是580億,今年是720億元,應收款增加24%,有部分效益并沒有真正實現;平板玻璃1~5月利潤總額只有10個億,比去年同期增加5個億,但利潤主要是平板玻璃企業中技術玻璃帶來的,單獨平板玻璃生產仍處于虧損或虧損邊緣;建筑衛生陶瓷相對增長快一點,主要原因是出口價格有所提高,另一個原因是前兩年,由于供大于求,產能過剩以后,部分產能關閉,供需平衡的矛盾點得到了一定釋放,所以建筑衛生陶瓷的恢復比水泥玻璃要快一點。但是最近又有一些苗頭,有的企業有了效益之后又要新建,玻璃也有這種苗頭,虧損還沒有全面扭轉,停產的又要開始生產。經濟效益回升進展很慢。
造成回升慢和彈起乏力的原因有多方面,因此救行救市工作也要多方位形成合力,如果只站在局部角度,靠單個企業采取措施,難有大的效果,單有好的招數,形不成合力,也難解當前困境。這種情況下,各項工作要有機結合起來。行業做什么,企業做什么,要求政府做什么,大家都應該明確各自任務目標,最后將目標和任務匯集到一起。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優化存量、搞活存量方面、苦練內功方面、激活經濟增加活力效益提升、加強成本管理采取一系列有用措施。這是當前行業經濟效益回升必須要抓的一項重要工作,這是行業共性的問題。
為此,各方面的力量必須形成合力,多軌齊下,力保行業效益回升。
把脈:經濟效益總體下滑有四大主因
喬龍德會長認為影響經濟效益下滑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最基本的原因有四個。
其一,產能嚴重過剩是經濟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它在經濟下滑因素中占的比重最大。由于供給過剩,造成市場價格下跌,使成本相對相同的情況下,價降多少,利就少多少。從目前效益略有回升的跡象來看也正是這個原因的體現。
喬龍德會長進一步解釋,價格和利潤是一個溫度表,溫度升降的決定因素就是市場供大于需產能過剩。再進一步分析,產能過剩是不是因為絕對需求減少了?以水泥為例,產量增加了8.8%,市場的需求絕對量并沒有減少,但產能新增量大大超過市場需求的增加,而且產能還在增加,現在是8.8%,如果到年底增加到9%,當年就增加1.8億噸到2億噸,絕對數額非常大。絕對用量還是增加的,所以并非市場需求減少,大家賣不出去,而是過剩的嚴重程度遠遠高于市場增加的份額。這里有市場規律的原因,也有企業心態的問題。一看產能多了價格往下溜,為了占有市場,就先跌價。這種心態只符合競爭,但不符合市場供需規律。所以我們不能正確把握與運用規律,造成價格下跌利潤下降。
其二,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有所調整。以前建材工業為什么增幅比別的行業更快?因為多年來中國經濟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推動內需為主要的發展手段,基礎設施、房地產、城鎮化等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相應對建材工業拉動關聯度大,而且很直接;現在國家經濟結構有所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減少。經濟發展和投資逐漸轉向新興產業、高科技、公共設施、環保治理與消費性產業。產能過剩的建材工業,自身的投資有了明顯減少以外,其他產業對建材需求的增長相對減弱,需求增幅減少,對于一直以來依賴外部拉動為發展主導的建材工業外力拉動減弱。
其三,行業結構調整的局限性使其與轉型升級和市場供需相脫節。喬龍德會長肯定了過去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同時指出過去結構調整的定位和調整的落腳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說,過去強調的是產品結構調整、工藝技術和生產線規模的調整,產品質量檔次比例的調整。這種調整只是內部技術、先進與質量品位的調整。當然,這種調整很有必要,但都是忽視產業之間結構調整,只是產品內部結構調整,跟外部市場需求不掛鉤,它最大的弊端是缺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缺乏各產業橫向發展與延伸的聯系。久而久之,內部優化了,但與外部需求脫節了,造成雖然產品結構優化了,但總量沒減少,沒得到控制,最后產量嚴重過剩。
之前,我們滿足于產品內部的結構比例調整,產業結構怎么調,用的力量與引導不足,產品單一,深加工跟不上,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材料發展方向不明確。這樣外部形勢一變化,前邊原有的路窄了,擁擠不堪,另一個路還沒修好,要轉型一時轉不了,技術儲備不足,老路收窄,新路未打開,行業發展自然就青黃不接,顯得被動。所以,現在我們提出加快轉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礦加工業作為發展方向。
其四,大多數企業的發展通常依賴于外部拉動,而靠優化存量、提升效能和效率的意識不足,因此,注重外延,忽視內涵。靠增量,靠規模,靠市場拉動的“三靠”是很多企業的發展之本,很多企業對這種外延的拉動,熟門熟路,積累了一定經驗,“幾十年來都在高速增長中成長的,沒有受過寒冷,即使有過寒冷,時間不長太陽就出來了,一旦身上暖和了,就忘了寒冷的難受。所以,精力、注意力、功夫沒有下在內部的提高、提升和效率、效能方面。真正在內涵方面,如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節能增效、控制成本、苦練內功方面,花的精力、時間都不多。”喬龍德會長形象地提示了企業對優化存量提升效益認識不足的原因。這種發展往往兩頭不平衡,一頭輕一頭重,外延忽視了內涵。即使有的企業這兩年開始重視練內功,但發揮作用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顯得老路難走,新路難開,原地轉圈,出力不出效。
喬龍德會長對四大因素進行了客觀具體的分析,“在造成經濟效益下滑的諸多因素中,產能過剩、需求拉動、轉型升級、內功不足等以上四大因素占到80%~90%的分量,而其中產能過剩又占到60%~70%。而四大因素中,只有需求拉動減緩是國家層面的宏觀因素,遏制新增、調整結構、優化存量都是我們行業自己應該主動解決的。”
對癥:提高經濟效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
喬龍德會長強調,首先要認識并處理好兩個遏制之間的關系。
“兩個遏制間的關系很密切,特別是遏制新增產能有兩大重要意義。”他說,“第一,新增產能遏制了,化解產能過剩才有可能實現,產能過剩化解了,供需矛盾緩和了,價格肯定會回升,效益下滑才能遏制;第二,遏制新增產能也是為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節能減排水平的提升留下發展空間。目前雷同技術的重復,既體現不了市場需求,又反映不了技術的提高,成為盲目發展。遏制現有水平的重復建設,也是為了未來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從這個角度,遏制產能具有近期和長遠的意義。”
同樣,把現在存量經營好了,一心一意,扎扎實實抓好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率。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能夠取得比靠產量增長來得更可靠的經濟效益,這時靠增加量的沖動就會減弱,所以優化存量也是遏制新增產能的一種舉措。反過來,若一味求量的發展,新增遏制不了,效益下滑,當前生存都顧不上了,哪來的發展可言?所以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應把握好、運用好這個規律作為提升效益支撐。兩個遏制要同時抓,并行抓,既抓遏制新增產能,又要用力抓優化存量。
喬龍德會長指出,第二要認識并處理好優化存量與改變發展方式間的關系。
“優化存量是改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他說,改變發展方式無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投資項目的發展要轉向戰略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即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發展方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優化與提高現有資源的效能和效益,把存量的潛能挖掘好利用好。因此,優化存量目前成為最現實、最靠得住、最有現實希望的抓手。同時更要認識到優化存量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戰略問題。從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的角度,每個國家都不能以無限制使用資源、能源,犧牲環境去發展經濟,尤其是中國。基本需求基本滿足之后,不允許無限制靠消耗資源去發展,必須提高資源使用的能力與水平,使有限資源發揮最佳作用。從戰術上說,圍繞資源利用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合方式的調整改變,讓其發揮更好的效能。這樣粗放經營才能結束,中央多年來強調的質量效益型通過改變發展方式和優化存量才能實現。
“最后要認識并處理好提高經濟效益與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之間的關系。”喬龍德會長說。
提高經濟效益要與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喬龍德會長向我們解釋道,一般意義上講,優化存量是要降低現有的物耗能耗,強化成本管理,開源節流,減少費用與支出,使成本降到最合理的程度,這是作為一個生產企業基本的經營管理要求。但“光人走燈滅這種傳統的做法還不夠,必須要靠資源利用率的提高。”
提高效益停留在現在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方式層面遠遠不夠。如果一個行業企業資源利用單一,只會產品經營,不會融入金融理財的理念,不會運用財稅杠桿作用提升經營效果,不會適時地選擇資本經營,就不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產組織方式,不去簡化流程和用智能控制技術替代過多的勞動力,如果在營銷方式和采購方面仍然是計劃加行政管理,不去改變商業模式,那么其資源利用率自然低下,因為資源本身的多功能被思維不變的觀念鎖定了,過去強調的分塊分段分層負責的相互制衡的生產要素組合體制,只考慮合理性多,欠考慮效能、效應,這種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恰恰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分割的,是相互制衡的。”按照市場化運作,按照資源生產要素最佳配置組合的要求,必須把科學管理和科學配置融為一體。要看到無形資產的作用,特別是人的能動性。打開了思路之后,潛力空間非常大;方式一變,效果完全不一樣。因此,優化存量不僅從有形的方面著手,更要從無形的方面改革。
用藥:多軌齊下,救行救市,扶持企業經濟效益提升
喬龍德會長強調,當前任務很重,要多軌齊下,來救市救行,努力扶持企業經濟效益回升與提升。
目前亟須做的主要有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從遏制產能新增和化解產能方面,要動員地方協會積極行動,不僅聯合會和專業協會要行動起來,還要動員地方協會,摸清楚并清理還有沒有新建及擬動工的新建項目,各地首先要自己進行清理并匯總,統一報國家發改委與聯合會。大家一起動手,責任明確,將工作進一步細化,堅決遏制巧立名目、偷偷新建的新增產能。
對化解產能過剩的“六個一批”要制定實施細則,每個一批都要有內容和支撐點,將“六個一批”具體化,既有方案又有支撐點,8月份發布細則并督促實施。要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包括報紙、雜志、網站,要曝光和公示一批違規項目;許可證審查辦公室,要與各省許可證發放管理部門聯手,通報、通氣并要求從審查的渠道報出各省違規項目,各省也要統計上報,違規的項目下一步發證要擋住,要起到威懾作用。總之,專業協會、地方協會、媒體、許可證審查等多方要聯手,大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清理與遏制工作。
第二,提升標準,加快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這項工作已列在當月計劃,標準部要拿出三個方面的新建、修訂和提升的標準。新興戰略產業的標準與進入門檻,節能減排的達標標準,提升傳統產業標準和門檻的標準。對于一些來不及服從調整結構的標準,首先制定協會標準,然后過渡到行業,國家標準。標準制定要圍繞三個目的。一是淘汰當前的落后產能,二是提高新發展的各產業的門檻,三是對能耗排放不達標的提出警示與達標時限。
第三,所有的產業,由秘書處負責督促各專業協會摸清家底。每個產業要分清工藝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良、經濟效益達到銀行利率以上、節能減排達標的提升類企業,工藝技術先進、產品質量良好、節能減排指標或達到、經濟效益低于銀行利率,但還可提升的企業,工藝技術本身落后、排放、效益差的三類企業,要列入限制整改或淘汰的目錄中,每個專業協會都要有本行業某方面的樣板企業,號召本行業與其對標。如果各產業家底搞清楚了,配合“六個一批”就是動力。這對我們整個轉型升級有好處。這項工作,每個專業協會今年都必須完成。
第四,近日聯合會已發文,與省、市地方協會聯手推薦和表彰一批調結構、練內功、增效益的中國建材行業百強企業,以樹立典型和樣板,引導企業著重提高技術、提升管理、調整結構,同時以此證明環境相同,但功夫不同、做法不同、效果不同的內因論作用,從而鼓舞行業回升效益。
第五,加快兼并重組,規范兼并重組程序,提升兼并重組質量,爭取兼并重組政策。對一些主要產業,特別是水泥、玻璃、陶瓷要制訂兼并重組實施方案。三季度內方案也要出臺,而且重組目標、對象,前10大企業集中度比例,具體哪個區域怎么搞,都要細化。兼并重組的流程要體現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規則,對積極兼并重組的大企業爭取政策扶持。
第六,加強對行業經濟運行活動的分析。經濟運行活動分析今年已進行了兩次。8月初將進行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希望到時看到“兩個遏制”初見成效。
第七,要加強地域經濟運行協調。各專業協會,各地方協會,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找出影響效益回升和提高的關鍵問題,找準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 找準經濟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加強對區域內的企業的協調,相互學習,向先進看齊,千方百計采取有力措施回升提升經濟效益。
要改進作風,聯合會、專業協會深入實際,發現難點和瓶頸問題,聯手地方協會,三方會軍共同解決。必須破解一些難題,樹立好的典型,違規的也要警示,體現行業平臺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繼續深入下去解決,兩個“第二代”的分管會長要到現場辦公,現場拍板解決問題。
喬龍德會長強調指出,在救行救市,扶持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力保行業效益回升方面,聯合會自身首先必須到位!
“遏制新增產能、遏制經濟效益下滑”,“加快新興產業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的發展、加快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強改變作風,深入實際,攻克行業的瓶頸關鍵問題,加強創新‘三新’對轉型升級遏制新增產能開發新產品的有效性和支撐作用”,圍繞這一工作中心,喬龍德會長親自帶隊,聯合會領導兵分三路,分赴有關省市及企業,各專業協會和地方協會也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展開專題調研,摸情況、找原因、想辦法。一方面,對繼續違規新建產能的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提出警示,表達堅決遏制違規新增產能之心;一方面,召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研討會及兩個“第二代”研發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加快推動發展新興產業及兩個“第二代”研發的步伐,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兩個遏制、三個加快、兩個加強”都是促進建材行業科學健康發展的手段,什么才是真正要達到的目的?在目前工作基礎上,下一步聯合會還要做些什么?行業、企業又應該怎么做?7月8日,中國建材雜志、中國建材報聯合報道組的記者對中國建材聯合會喬龍德會長進行了專訪。
現狀:建材行業經濟運行總體有一定回升,但彈起乏力
喬龍德會長說,“兩個遏制”都很重要,其中的“遏制新增產能”是當前首先任務,但這個問題涉及面是有限的,并非每個企業都有新建產能問題,這項工作要作為重中之重。而“遏制經濟效益下滑”,優化存量,提高經濟效益,是全行業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更應作為重中之重。遏制新增產能的目的也是為了遏制效益下滑。經營企業必須要有效益,否則投資怎么收回?股民怎么回報?企業發展的投入怎么來?職工生活與收入怎么提高?這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和基本任務。
今年上半年建材工業的現狀如何?
喬龍德會長用一句話作了概括:總體上有一定回升,但彈起仍顯乏力。
他用一組數據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從現在形勢看,傳統建材在整個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利潤總額中的比重,仍占到近50%左右,如果這一塊起不來,其他產業很難拉動它。以水泥為例,1~5月產量增長8.8%,但利潤總額加上6月份的初步估計,同比增長1%,也就是產量增加利潤有減無增。從實際情況看,水泥的經濟效益不如去年,因為庫存和應收款也在增加,應收款去年同期是580億,今年是720億元,應收款增加24%,有部分效益并沒有真正實現;平板玻璃1~5月利潤總額只有10個億,比去年同期增加5個億,但利潤主要是平板玻璃企業中技術玻璃帶來的,單獨平板玻璃生產仍處于虧損或虧損邊緣;建筑衛生陶瓷相對增長快一點,主要原因是出口價格有所提高,另一個原因是前兩年,由于供大于求,產能過剩以后,部分產能關閉,供需平衡的矛盾點得到了一定釋放,所以建筑衛生陶瓷的恢復比水泥玻璃要快一點。但是最近又有一些苗頭,有的企業有了效益之后又要新建,玻璃也有這種苗頭,虧損還沒有全面扭轉,停產的又要開始生產。經濟效益回升進展很慢。
造成回升慢和彈起乏力的原因有多方面,因此救行救市工作也要多方位形成合力,如果只站在局部角度,靠單個企業采取措施,難有大的效果,單有好的招數,形不成合力,也難解當前困境。這種情況下,各項工作要有機結合起來。行業做什么,企業做什么,要求政府做什么,大家都應該明確各自任務目標,最后將目標和任務匯集到一起。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優化存量、搞活存量方面、苦練內功方面、激活經濟增加活力效益提升、加強成本管理采取一系列有用措施。這是當前行業經濟效益回升必須要抓的一項重要工作,這是行業共性的問題。
為此,各方面的力量必須形成合力,多軌齊下,力保行業效益回升。
把脈:經濟效益總體下滑有四大主因
喬龍德會長認為影響經濟效益下滑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最基本的原因有四個。
其一,產能嚴重過剩是經濟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它在經濟下滑因素中占的比重最大。由于供給過剩,造成市場價格下跌,使成本相對相同的情況下,價降多少,利就少多少。從目前效益略有回升的跡象來看也正是這個原因的體現。
喬龍德會長進一步解釋,價格和利潤是一個溫度表,溫度升降的決定因素就是市場供大于需產能過剩。再進一步分析,產能過剩是不是因為絕對需求減少了?以水泥為例,產量增加了8.8%,市場的需求絕對量并沒有減少,但產能新增量大大超過市場需求的增加,而且產能還在增加,現在是8.8%,如果到年底增加到9%,當年就增加1.8億噸到2億噸,絕對數額非常大。絕對用量還是增加的,所以并非市場需求減少,大家賣不出去,而是過剩的嚴重程度遠遠高于市場增加的份額。這里有市場規律的原因,也有企業心態的問題。一看產能多了價格往下溜,為了占有市場,就先跌價。這種心態只符合競爭,但不符合市場供需規律。所以我們不能正確把握與運用規律,造成價格下跌利潤下降。
其二,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有所調整。以前建材工業為什么增幅比別的行業更快?因為多年來中國經濟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推動內需為主要的發展手段,基礎設施、房地產、城鎮化等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相應對建材工業拉動關聯度大,而且很直接;現在國家經濟結構有所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減少。經濟發展和投資逐漸轉向新興產業、高科技、公共設施、環保治理與消費性產業。產能過剩的建材工業,自身的投資有了明顯減少以外,其他產業對建材需求的增長相對減弱,需求增幅減少,對于一直以來依賴外部拉動為發展主導的建材工業外力拉動減弱。
其三,行業結構調整的局限性使其與轉型升級和市場供需相脫節。喬龍德會長肯定了過去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同時指出過去結構調整的定位和調整的落腳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說,過去強調的是產品結構調整、工藝技術和生產線規模的調整,產品質量檔次比例的調整。這種調整只是內部技術、先進與質量品位的調整。當然,這種調整很有必要,但都是忽視產業之間結構調整,只是產品內部結構調整,跟外部市場需求不掛鉤,它最大的弊端是缺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缺乏各產業橫向發展與延伸的聯系。久而久之,內部優化了,但與外部需求脫節了,造成雖然產品結構優化了,但總量沒減少,沒得到控制,最后產量嚴重過剩。
之前,我們滿足于產品內部的結構比例調整,產業結構怎么調,用的力量與引導不足,產品單一,深加工跟不上,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材料發展方向不明確。這樣外部形勢一變化,前邊原有的路窄了,擁擠不堪,另一個路還沒修好,要轉型一時轉不了,技術儲備不足,老路收窄,新路未打開,行業發展自然就青黃不接,顯得被動。所以,現在我們提出加快轉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礦加工業作為發展方向。
其四,大多數企業的發展通常依賴于外部拉動,而靠優化存量、提升效能和效率的意識不足,因此,注重外延,忽視內涵。靠增量,靠規模,靠市場拉動的“三靠”是很多企業的發展之本,很多企業對這種外延的拉動,熟門熟路,積累了一定經驗,“幾十年來都在高速增長中成長的,沒有受過寒冷,即使有過寒冷,時間不長太陽就出來了,一旦身上暖和了,就忘了寒冷的難受。所以,精力、注意力、功夫沒有下在內部的提高、提升和效率、效能方面。真正在內涵方面,如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節能增效、控制成本、苦練內功方面,花的精力、時間都不多。”喬龍德會長形象地提示了企業對優化存量提升效益認識不足的原因。這種發展往往兩頭不平衡,一頭輕一頭重,外延忽視了內涵。即使有的企業這兩年開始重視練內功,但發揮作用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顯得老路難走,新路難開,原地轉圈,出力不出效。
喬龍德會長對四大因素進行了客觀具體的分析,“在造成經濟效益下滑的諸多因素中,產能過剩、需求拉動、轉型升級、內功不足等以上四大因素占到80%~90%的分量,而其中產能過剩又占到60%~70%。而四大因素中,只有需求拉動減緩是國家層面的宏觀因素,遏制新增、調整結構、優化存量都是我們行業自己應該主動解決的。”
對癥:提高經濟效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
喬龍德會長強調,首先要認識并處理好兩個遏制之間的關系。
“兩個遏制間的關系很密切,特別是遏制新增產能有兩大重要意義。”他說,“第一,新增產能遏制了,化解產能過剩才有可能實現,產能過剩化解了,供需矛盾緩和了,價格肯定會回升,效益下滑才能遏制;第二,遏制新增產能也是為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節能減排水平的提升留下發展空間。目前雷同技術的重復,既體現不了市場需求,又反映不了技術的提高,成為盲目發展。遏制現有水平的重復建設,也是為了未來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從這個角度,遏制產能具有近期和長遠的意義。”
同樣,把現在存量經營好了,一心一意,扎扎實實抓好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樣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率。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能夠取得比靠產量增長來得更可靠的經濟效益,這時靠增加量的沖動就會減弱,所以優化存量也是遏制新增產能的一種舉措。反過來,若一味求量的發展,新增遏制不了,效益下滑,當前生存都顧不上了,哪來的發展可言?所以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反作用,應把握好、運用好這個規律作為提升效益支撐。兩個遏制要同時抓,并行抓,既抓遏制新增產能,又要用力抓優化存量。
喬龍德會長指出,第二要認識并處理好優化存量與改變發展方式間的關系。
“優化存量是改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他說,改變發展方式無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投資項目的發展要轉向戰略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即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發展方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優化與提高現有資源的效能和效益,把存量的潛能挖掘好利用好。因此,優化存量目前成為最現實、最靠得住、最有現實希望的抓手。同時更要認識到優化存量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戰略問題。從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的角度,每個國家都不能以無限制使用資源、能源,犧牲環境去發展經濟,尤其是中國。基本需求基本滿足之后,不允許無限制靠消耗資源去發展,必須提高資源使用的能力與水平,使有限資源發揮最佳作用。從戰術上說,圍繞資源利用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合方式的調整改變,讓其發揮更好的效能。這樣粗放經營才能結束,中央多年來強調的質量效益型通過改變發展方式和優化存量才能實現。
“最后要認識并處理好提高經濟效益與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之間的關系。”喬龍德會長說。
提高經濟效益要與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喬龍德會長向我們解釋道,一般意義上講,優化存量是要降低現有的物耗能耗,強化成本管理,開源節流,減少費用與支出,使成本降到最合理的程度,這是作為一個生產企業基本的經營管理要求。但“光人走燈滅這種傳統的做法還不夠,必須要靠資源利用率的提高。”
提高效益停留在現在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方式層面遠遠不夠。如果一個行業企業資源利用單一,只會產品經營,不會融入金融理財的理念,不會運用財稅杠桿作用提升經營效果,不會適時地選擇資本經營,就不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產組織方式,不去簡化流程和用智能控制技術替代過多的勞動力,如果在營銷方式和采購方面仍然是計劃加行政管理,不去改變商業模式,那么其資源利用率自然低下,因為資源本身的多功能被思維不變的觀念鎖定了,過去強調的分塊分段分層負責的相互制衡的生產要素組合體制,只考慮合理性多,欠考慮效能、效應,這種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恰恰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分割的,是相互制衡的。”按照市場化運作,按照資源生產要素最佳配置組合的要求,必須把科學管理和科學配置融為一體。要看到無形資產的作用,特別是人的能動性。打開了思路之后,潛力空間非常大;方式一變,效果完全不一樣。因此,優化存量不僅從有形的方面著手,更要從無形的方面改革。
用藥:多軌齊下,救行救市,扶持企業經濟效益提升
喬龍德會長強調,當前任務很重,要多軌齊下,來救市救行,努力扶持企業經濟效益回升與提升。
目前亟須做的主要有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從遏制產能新增和化解產能方面,要動員地方協會積極行動,不僅聯合會和專業協會要行動起來,還要動員地方協會,摸清楚并清理還有沒有新建及擬動工的新建項目,各地首先要自己進行清理并匯總,統一報國家發改委與聯合會。大家一起動手,責任明確,將工作進一步細化,堅決遏制巧立名目、偷偷新建的新增產能。
對化解產能過剩的“六個一批”要制定實施細則,每個一批都要有內容和支撐點,將“六個一批”具體化,既有方案又有支撐點,8月份發布細則并督促實施。要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包括報紙、雜志、網站,要曝光和公示一批違規項目;許可證審查辦公室,要與各省許可證發放管理部門聯手,通報、通氣并要求從審查的渠道報出各省違規項目,各省也要統計上報,違規的項目下一步發證要擋住,要起到威懾作用。總之,專業協會、地方協會、媒體、許可證審查等多方要聯手,大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清理與遏制工作。
第二,提升標準,加快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這項工作已列在當月計劃,標準部要拿出三個方面的新建、修訂和提升的標準。新興戰略產業的標準與進入門檻,節能減排的達標標準,提升傳統產業標準和門檻的標準。對于一些來不及服從調整結構的標準,首先制定協會標準,然后過渡到行業,國家標準。標準制定要圍繞三個目的。一是淘汰當前的落后產能,二是提高新發展的各產業的門檻,三是對能耗排放不達標的提出警示與達標時限。
第三,所有的產業,由秘書處負責督促各專業協會摸清家底。每個產業要分清工藝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良、經濟效益達到銀行利率以上、節能減排達標的提升類企業,工藝技術先進、產品質量良好、節能減排指標或達到、經濟效益低于銀行利率,但還可提升的企業,工藝技術本身落后、排放、效益差的三類企業,要列入限制整改或淘汰的目錄中,每個專業協會都要有本行業某方面的樣板企業,號召本行業與其對標。如果各產業家底搞清楚了,配合“六個一批”就是動力。這對我們整個轉型升級有好處。這項工作,每個專業協會今年都必須完成。
第四,近日聯合會已發文,與省、市地方協會聯手推薦和表彰一批調結構、練內功、增效益的中國建材行業百強企業,以樹立典型和樣板,引導企業著重提高技術、提升管理、調整結構,同時以此證明環境相同,但功夫不同、做法不同、效果不同的內因論作用,從而鼓舞行業回升效益。
第五,加快兼并重組,規范兼并重組程序,提升兼并重組質量,爭取兼并重組政策。對一些主要產業,特別是水泥、玻璃、陶瓷要制訂兼并重組實施方案。三季度內方案也要出臺,而且重組目標、對象,前10大企業集中度比例,具體哪個區域怎么搞,都要細化。兼并重組的流程要體現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規則,對積極兼并重組的大企業爭取政策扶持。
第六,加強對行業經濟運行活動的分析。經濟運行活動分析今年已進行了兩次。8月初將進行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希望到時看到“兩個遏制”初見成效。
第七,要加強地域經濟運行協調。各專業協會,各地方協會,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找出影響效益回升和提高的關鍵問題,找準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 找準經濟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加強對區域內的企業的協調,相互學習,向先進看齊,千方百計采取有力措施回升提升經濟效益。
要改進作風,聯合會、專業協會深入實際,發現難點和瓶頸問題,聯手地方協會,三方會軍共同解決。必須破解一些難題,樹立好的典型,違規的也要警示,體現行業平臺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繼續深入下去解決,兩個“第二代”的分管會長要到現場辦公,現場拍板解決問題。
喬龍德會長強調指出,在救行救市,扶持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力保行業效益回升方面,聯合會自身首先必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