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陜西省銅川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市長郭大為表示,銅川將對現有高污染企業嚴格監控,制定退出辦法。如何從源頭上徹底解決銅川市的污染難題,是否該關閉銅川的重污染水泥企業?6月7日,記者走訪了一些知名的水泥企業,了解銅川實施治污減霾后的水泥市場現狀。
產能約占全省三分之一
210國道沿線是水泥企業聚集地
幾十年來,沿著210國道,從銅川市川口一直到耀州區,矗立在路邊的水泥廠標牌告知你:210國道沿線是銅川市水泥企業的主要聚集地。這條路上每天都有大量拉水泥的卡車和罐車穿梭往來,這段路也常常因為水泥車太多而堵塞。
石灰石是主要的水泥礦產資源。銅川市現查明石灰石礦產地13處,累計探明資源量11.83億噸,占全省的17.94%。銅川已發現的水泥用灰巖礦石品位高,具有生產高標準水泥的資源條件,已探明的儲量可以滿足20年的水泥生產。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銅川全市擁有規模以上水泥企業21戶,水泥熟料生產能力1300萬噸,全市水泥裝備制造全部為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012年,水泥企業實現工業產值現價106.96億元,較上年增長80.2%。
目前銅川水泥年產能約2000萬噸,加上兩條正在建設的水泥生產線,年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這個產能大約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正因為此,“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是銅川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
水泥作為銅川的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對銅川市的經濟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有大量靠水泥吃飯的職工。正因為對水泥產業的長期依賴,環境污染一直是銅川的一大頑疾。
破解水泥污染難題
首先要解決1萬多人吃飯問題
提起銅川,很多人都知道這曾經是個“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然而只有生活在這里的銅川人才真正感受過那段天上下“水泥雨”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末,家住川口的市民張先生在銅川老市區上學。那時候他在家就能看到水泥廠的大煙囪里冒出來的各種顏色的煙。“剛開始看到的時候還覺得挺有趣,五顏六色的,可是后來仔細想想覺得不對,那么濃的煙,還有不同顏色,那污染問題得有多大啊。”張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耀州區最大的秦嶺水泥廠,一位任職多年的老職工告訴記者:“水泥廠最紅火的時候,人們都擠著腦袋想往里鉆,可是那時候也是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天上都能掉下白色的‘片片雨’,衣服都穿不成。那時候,為了經濟發展,也顧不得照顧環境,領導一看到水泥廠的煙囪不冒煙就急了,不冒煙就是水泥窯停了,窯一停就說明沒有生產,沒有效益了。”
藥王山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水泥廠對藥王山的危害太大了,粉塵污染滿天灰,刺耳的噪聲讓人很不舒服,水泥廠排放物形成的酸雨對藥王山古物的破壞也很大。風一刮,水泥灰就吹到了山上。” 很多游客和上山鍛煉的群眾都向他們反映,銅川要搞大養生文化,可是藥王山周邊的環境太差了,路上的灰很大,大車也很多,既破壞環境又很危險。原耀縣水泥廠的老職工武要升已經買斷了20多年的工齡,他說:“以前污染大,可是工資高,比縣城里的工資都高,為了掙錢,水泥的污染大家也就忍了。”
銅川要再造一片藍天,就必須破解水泥污染的難題,而在2000年西部大開發之初,銅川共有大小水泥企業40余家,在職職工就有18000多人,治理污染,銅川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1萬多人的吃飯問題。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和百姓收入的情況下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擺在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水泥村”轉型
是銅川經濟轉型的標志
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村,因為擁有多家水泥企業,過去曾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隨著銅川市開始對水泥企業進行整改,馬咀村的水泥企業被紛紛關停,村里大部分在水泥廠工作的人也因此丟了工作。沒有了支柱產業,村民一下子慌了神,該如何彌補水泥企業關閉后造成的經濟損失呢?村民李小鵬家的變化就是銅川市經濟成功轉型的最好例證。
馬咀村村民李小鵬,今年32歲,不到20歲那年進村里的水泥廠干活,他和水泥已經打了10多年的交道。“我中學剛一畢業,就在水泥廠里上班了。”水泥廠的紅火,讓李小鵬一家的日子也跟著紅火起來,他先后買了3輛車給水泥廠跑運銷。
2008年,陜西省淘汰落后產能,馬咀村的水泥廠因為產能不達標被關停拆除。水泥廠關停的第二年,馬咀村的人均純收入下降了3000多元。沒了產業的馬咀人開始尋找新門路。這時,一條大連農民每畝大棚櫻桃收入10多萬元的消息引起了村干部的注意,他們多次去大連、山東考察并請教專家,決定嘗試種植大棚櫻桃。2011年,在各級涉農資金支持下,馬咀村建起78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實現了戶戶有大棚,人人有收入的局面。曾經的“工人”李小鵬已轉變為“瓜農” 李小鵬。一年下來,他的純收入有五六萬元。
銅川市環保局宣教處任處長告訴記者,銅川水泥的發展一直都在銅川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也是銅川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為了改善環境,銅川這十幾年來也有很多動作,現在的好處是,銅川已經形成了產量大、污染小的水泥技術,水泥產能提高了,但主要污染物未升反降,現在銅川市的水泥生產線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但水泥生產畢竟屬重污染行業,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完全消除污染。所以,還要繼續管理、整改。
下狠手整改關閉
政府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有了馬咀村成功轉型的案例,銅川市對徹底治理重污染企業的信心也更足了。今年5月29日,《銅川市2013年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討論稿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從水泥等一些支柱產業下狠手實現降霾目標,透露出銅川市治理灰霾的決心。
記者從該方案中了解到,今年年底前,銅川市將關閉藥王山周邊8家水泥企業,并為4條生產線增建脫硝設施。另外,全市20家重點大氣污染企業中有17家為水泥企業,他們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收塵設施提升改造和無組織揚塵污染治理,逾期不能完成的,一律實施停產治理,甚至淘汰退出。該方案還規定,新項目不符合環保政策要求和未通過環評初審或審批的,不得簽約、選址、供地和建設,從今年起不再批報水泥工業項目,制訂高污染企業退出計劃。
面對政府大刀闊斧的治理措施,始建于1956年的當時亞洲第一大水泥廠——秦嶺水泥廠,也不得不做出相應轉變。該廠環保部部長向記者介紹,2011年至今,他們已累計投入7500余萬元進行技術革新改造,按照方案規定,今年他們仍要投入幾百萬元實施脫硝工程。秦嶺水泥廠主管水泥生產的副總胡凱說,企業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雖然國家目前對水泥企業的環保尚無太嚴格標準,但他們也會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將環保工作做好。
藥王山是銅川市重點打造的養生休閑去處,但現在的情況是,周圍分布著上十條水泥生產或與之相關的企業。據了解,銅川已準備對藥王山周邊8個水泥企業關閉或搬遷,其中新耀水泥廠關閉,將軍山水泥廠等7個水泥生產企業年底前完成搬遷。同時,年底前,秦嶺水泥廠等4家企業完成脫硝工程,降低粉塵產生。銅川市副市長王剛在討論方案時表示,今后銅川不再上新的水泥生產線,同時加大對已采取治污措施的水泥企業的監督檢查。
據了解,目前銅川的水泥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價格近10年來增幅也不大,所以關閉一些重污染企業和改造生產線后,每噸水泥的成本增加近4元,對目前市場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
此外,此次銅川市的治污降霾方案不僅限于水泥企業,同時還包括建材、電廠、耐火材料廠、陶瓷公司、碳素公司等行業,以及燃煤鍋爐改造,白灰窯、石料廠、磚廠等落后產能的淘汰以及油氣回收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治理項目。加快推進集中供熱,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以上,將城市氣化率由75%提高至88%。對現有的4個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實施擴項改造,新建耀州、印臺和宜君3個大氣自動監測站。同時,政府部門還建立了相關的責任追究制度,對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終身責任,對造成污染嚴重的單位法人,將會公開處罰,依法追究法人責任。預計2013年年底前,銅川市將建成區新增綠地面積60萬平方米,環境問題將獲得極大改善。
產能約占全省三分之一
210國道沿線是水泥企業聚集地
幾十年來,沿著210國道,從銅川市川口一直到耀州區,矗立在路邊的水泥廠標牌告知你:210國道沿線是銅川市水泥企業的主要聚集地。這條路上每天都有大量拉水泥的卡車和罐車穿梭往來,這段路也常常因為水泥車太多而堵塞。
石灰石是主要的水泥礦產資源。銅川市現查明石灰石礦產地13處,累計探明資源量11.83億噸,占全省的17.94%。銅川已發現的水泥用灰巖礦石品位高,具有生產高標準水泥的資源條件,已探明的儲量可以滿足20年的水泥生產。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銅川全市擁有規模以上水泥企業21戶,水泥熟料生產能力1300萬噸,全市水泥裝備制造全部為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012年,水泥企業實現工業產值現價106.96億元,較上年增長80.2%。
目前銅川水泥年產能約2000萬噸,加上兩條正在建設的水泥生產線,年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這個產能大約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正因為此,“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是銅川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
水泥作為銅川的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對銅川市的經濟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有大量靠水泥吃飯的職工。正因為對水泥產業的長期依賴,環境污染一直是銅川的一大頑疾。
破解水泥污染難題
首先要解決1萬多人吃飯問題
提起銅川,很多人都知道這曾經是個“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然而只有生活在這里的銅川人才真正感受過那段天上下“水泥雨”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末,家住川口的市民張先生在銅川老市區上學。那時候他在家就能看到水泥廠的大煙囪里冒出來的各種顏色的煙。“剛開始看到的時候還覺得挺有趣,五顏六色的,可是后來仔細想想覺得不對,那么濃的煙,還有不同顏色,那污染問題得有多大啊。”張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耀州區最大的秦嶺水泥廠,一位任職多年的老職工告訴記者:“水泥廠最紅火的時候,人們都擠著腦袋想往里鉆,可是那時候也是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天上都能掉下白色的‘片片雨’,衣服都穿不成。那時候,為了經濟發展,也顧不得照顧環境,領導一看到水泥廠的煙囪不冒煙就急了,不冒煙就是水泥窯停了,窯一停就說明沒有生產,沒有效益了。”
藥王山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水泥廠對藥王山的危害太大了,粉塵污染滿天灰,刺耳的噪聲讓人很不舒服,水泥廠排放物形成的酸雨對藥王山古物的破壞也很大。風一刮,水泥灰就吹到了山上。” 很多游客和上山鍛煉的群眾都向他們反映,銅川要搞大養生文化,可是藥王山周邊的環境太差了,路上的灰很大,大車也很多,既破壞環境又很危險。原耀縣水泥廠的老職工武要升已經買斷了20多年的工齡,他說:“以前污染大,可是工資高,比縣城里的工資都高,為了掙錢,水泥的污染大家也就忍了。”
銅川要再造一片藍天,就必須破解水泥污染的難題,而在2000年西部大開發之初,銅川共有大小水泥企業40余家,在職職工就有18000多人,治理污染,銅川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1萬多人的吃飯問題。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和百姓收入的情況下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擺在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水泥村”轉型
是銅川經濟轉型的標志
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村,因為擁有多家水泥企業,過去曾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隨著銅川市開始對水泥企業進行整改,馬咀村的水泥企業被紛紛關停,村里大部分在水泥廠工作的人也因此丟了工作。沒有了支柱產業,村民一下子慌了神,該如何彌補水泥企業關閉后造成的經濟損失呢?村民李小鵬家的變化就是銅川市經濟成功轉型的最好例證。
馬咀村村民李小鵬,今年32歲,不到20歲那年進村里的水泥廠干活,他和水泥已經打了10多年的交道。“我中學剛一畢業,就在水泥廠里上班了。”水泥廠的紅火,讓李小鵬一家的日子也跟著紅火起來,他先后買了3輛車給水泥廠跑運銷。
2008年,陜西省淘汰落后產能,馬咀村的水泥廠因為產能不達標被關停拆除。水泥廠關停的第二年,馬咀村的人均純收入下降了3000多元。沒了產業的馬咀人開始尋找新門路。這時,一條大連農民每畝大棚櫻桃收入10多萬元的消息引起了村干部的注意,他們多次去大連、山東考察并請教專家,決定嘗試種植大棚櫻桃。2011年,在各級涉農資金支持下,馬咀村建起78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實現了戶戶有大棚,人人有收入的局面。曾經的“工人”李小鵬已轉變為“瓜農” 李小鵬。一年下來,他的純收入有五六萬元。
銅川市環保局宣教處任處長告訴記者,銅川水泥的發展一直都在銅川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也是銅川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為了改善環境,銅川這十幾年來也有很多動作,現在的好處是,銅川已經形成了產量大、污染小的水泥技術,水泥產能提高了,但主要污染物未升反降,現在銅川市的水泥生產線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但水泥生產畢竟屬重污染行業,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完全消除污染。所以,還要繼續管理、整改。
下狠手整改關閉
政府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有了馬咀村成功轉型的案例,銅川市對徹底治理重污染企業的信心也更足了。今年5月29日,《銅川市2013年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討論稿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從水泥等一些支柱產業下狠手實現降霾目標,透露出銅川市治理灰霾的決心。
記者從該方案中了解到,今年年底前,銅川市將關閉藥王山周邊8家水泥企業,并為4條生產線增建脫硝設施。另外,全市20家重點大氣污染企業中有17家為水泥企業,他們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收塵設施提升改造和無組織揚塵污染治理,逾期不能完成的,一律實施停產治理,甚至淘汰退出。該方案還規定,新項目不符合環保政策要求和未通過環評初審或審批的,不得簽約、選址、供地和建設,從今年起不再批報水泥工業項目,制訂高污染企業退出計劃。
面對政府大刀闊斧的治理措施,始建于1956年的當時亞洲第一大水泥廠——秦嶺水泥廠,也不得不做出相應轉變。該廠環保部部長向記者介紹,2011年至今,他們已累計投入7500余萬元進行技術革新改造,按照方案規定,今年他們仍要投入幾百萬元實施脫硝工程。秦嶺水泥廠主管水泥生產的副總胡凱說,企業應該負起社會責任,雖然國家目前對水泥企業的環保尚無太嚴格標準,但他們也會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將環保工作做好。
藥王山是銅川市重點打造的養生休閑去處,但現在的情況是,周圍分布著上十條水泥生產或與之相關的企業。據了解,銅川已準備對藥王山周邊8個水泥企業關閉或搬遷,其中新耀水泥廠關閉,將軍山水泥廠等7個水泥生產企業年底前完成搬遷。同時,年底前,秦嶺水泥廠等4家企業完成脫硝工程,降低粉塵產生。銅川市副市長王剛在討論方案時表示,今后銅川不再上新的水泥生產線,同時加大對已采取治污措施的水泥企業的監督檢查。
據了解,目前銅川的水泥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價格近10年來增幅也不大,所以關閉一些重污染企業和改造生產線后,每噸水泥的成本增加近4元,對目前市場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
此外,此次銅川市的治污降霾方案不僅限于水泥企業,同時還包括建材、電廠、耐火材料廠、陶瓷公司、碳素公司等行業,以及燃煤鍋爐改造,白灰窯、石料廠、磚廠等落后產能的淘汰以及油氣回收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治理項目。加快推進集中供熱,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以上,將城市氣化率由75%提高至88%。對現有的4個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實施擴項改造,新建耀州、印臺和宜君3個大氣自動監測站。同時,政府部門還建立了相關的責任追究制度,對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終身責任,對造成污染嚴重的單位法人,將會公開處罰,依法追究法人責任。預計2013年年底前,銅川市將建成區新增綠地面積60萬平方米,環境問題將獲得極大改善。